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历史文化 >>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第5期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
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期及流变初探
(下)
俞莉娜徐怡涛
五比较研究
1.中原北方地区补间铺作里转挑斡形制的出现和普及
根据上文的分期结果,晋东南地区的20例五代和北宋建筑实例,均为不出补间铺作或补间铺作里转出杪而不出挑斡的形式。下表列出9例中原北方其他地区《营造法式》颁布以前的五代、北宋建筑实例,以从中窥得挑斡形制在此时期于中原北方地区的流变(表02)。
表02/中原北方其他地区五代及北宋建筑实例挑斡形制排比表
根据上表,挑斡做法少见于五代、北宋建筑的现象,同唐代建筑补间铺作不发达的情形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就补间不出挑斡的实例来看,主要有里转出杪承罗汉枋以及里转出杪承下平槫两种主流形制。而前者的作法更为普遍,广泛见于晋东南、晋中、晋北、河南的五代及北宋建筑中[24],此种作法是在补间铺作里转华栱跳头(或跳头令栱)之上置罗汉枋,以增加外檐铺作间的联系,增强稳定性,同时不与上部槫架发生联系(图13)。补间里转出杪抵下平槫的做法,早在五代平顺大云院大殿上就有体现,此殿补间铺作里转出三至五重华栱以补充栌斗至下平槫的高度,华栱上置襻间抵于下平槫下(图14)。可见,木构建筑的构造将补间铺作同殿内槫架进行联系的意识,在五代和北宋时期已经建立,但可能限于技术水平,对于挑斡这类长构件的加工水平还不成熟。
图13/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补间铺作里转
图14/平顺大云院弥陀殿补间铺作里转
上表所示,仅万荣稷王庙大殿(图15:1)、太原晋祠圣母殿(图15:2)、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图15:3),这三例《营造法式》颁行以前的实例使用了补间挑斡的做法,可以推测中原北方地区最迟至北宋早期就已出现挑斡形制,但时空分布不均,就现存实例反映的现象而言,接近首都或文化核心地的区域,较早出现补间铺作使用挑斡的做法。
图15/《营造法式》颁行以前使用补间挑斡实例
1.万荣稷王庙大殿补间铺作里转
2.晋祠圣母殿下檐补间铺作里转
3.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上檐补间铺作里转(崔金泽摄)
晋东南地区在进入金代后,开始出现补间后尾使用挑斡的做法,并最迟至大定年间流行。结合北方其他地区金、南宋建筑实例(表03),挑斡也在12世纪初至12世纪中期的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并流行。
表03/中原北方其他地区宋末至金代建筑实例补间铺作挑斡形制排比表
根据此现象,可以看出《营造法式》的刊行,对于挑斡形制的出现和流行,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由于《法式》中对补间铺作里转的挑斡做法有着明确的规定,此前不见使用挑斡的三开间小型建筑,开始普遍在补间里转使用挑斡。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现存最早使用补间后尾挑斡的三开间建筑遗存,这同它处于北宋政治中心区域、较早接受了《法式》的影响不无关系(图16)。
图16/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补间铺作(改绘自刘畅、孙闯:《少林寺初祖庵实测数据解读》)
就挑斡的形制而言,南宋、金使用补间挑斡的北方木构建筑,以采用了昂后起挑斡的形制(T1/X)为主流,晋西南也出现少量“不出昂而用挑斡实例”(如新绛白台寺大殿,见图一)。就挑斡和下平槫的关系而言,也以“只挑一斗”和挑“一材两栔”为主,少见有“单斗两替”和“挑两材三栔”的做法(图17)。
图17/中原北方地区南宋、金补间铺作挑斡实例
1.不二寺大殿前檐补间铺作(改绘自李小涛:《不二寺大雄宝殿迁建保护与研究》)
2.广饶关帝庙大殿前檐补间铺作(改绘自颜华:《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
3.济源奉仙观三清殿前檐补间铺作(改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晋东南地区在新形制的运用上落后于中原北方发达地区,但《法式》规定的两种挑斡形制在宋末至金大定的几十年中出现并流行于此地。同样,至迟至金大定时期,中原北方地区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已成为流行做法。可见,《营造法式》的颁行和流传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木构建筑形制的地区差异。
2.北方地区补间铺作里转挑斡形制的变化
《营造法式》中将挑斡规定为“昂身于屋内上出”和“不出昂而用挑斡”两类,这两类做法在北方地区的的早期建筑实例中均有体现。
晋东南地区的金元建筑遗构,就挑斡与铺作关系的主流形制上看,经历了自昂后起挑斡(T1/X)发展为自昂型耍头后尾起挑斡(T2/X)的过程。昂型耍头后尾起挑斡可以看作是对“昂身于屋内上出”的模仿,同样的做法在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上层和正定阳和楼的补间铺作里转也有表现。
表04/中原北方其他地区典型元代木构实例挑斡形制排比表
联系中原北方其他地区的挑斡做法实例(表04),挑斡形制出现之始,均以采用“昂身于屋内上出”为主流,即于外檐补间铺作最上一跳昂后斜上起挑斡抵于下平槫下。这一做法在晋西南、晋中、河北、河南广泛的区域范围内一直延续至元代(T1/X)。但同晋东南地区类似,部分中原北方地区早期建筑的挑斡形制在金元时期发生了变化,例如晋西南运城、临汾地区,自金代中期至元代出现了于衬方头后斜上起挑斡(T3/X),如永乐宫重阳殿,以及衬方头后另起斜木起挑斡(T3/C)的做法,如稷山青龙寺腰殿、芮城清凉寺大殿。河南地区在元中期出现了耍头和衬方头后尾折上起挑斡(T2/Z,T3/Z),如博爱成汤庙大殿(图02:2)和樊哙庙大殿,以及耍头后尾另起斜木起挑斡(T2/C)的做法,如稷山青龙寺腰殿(图02:3)。这些做法都是伴随着真昂的衰落、外檐假昂的兴起而出现的,由于假昂为外檐做成昂型的华拱,因此外檐出跳部分没有斜上的构件存在,而补间铺作仍然面临着和室内下平槫的交接问题。耍头后尾和衬方头后尾的这几种挑斡处理形式,则是在形象上模仿了“昂身于屋内上出”,而结构上采用了“不出昂而用挑斡”的形式。
图02/挑斡上挑方式示意图
1.X:陵川龙岩寺中殿补间铺作(改绘自朱向东、王寅君:《山西陵川龙岩寺中央殿建筑特征源流探析》)
2.Z:博爱樊哙庙大殿前檐补间铺作(改绘自张高岭:《怀庆府金元木构研究》)
3.C:稷山青龙寺腰殿前檐补间铺作(改绘自徐新云:《临汾、运城地区的宋金元寺庙建筑》)
六小结
通过上述分期结论及比较研究可知,就挑斡形制的发展而言,“昂身于屋内上出”为北方早期建筑挑斡形制发展之始的主流形制,一直延续至元代。此外,“不出昂而出挑斡”的形制至迟于金代前期出现,表现为“另出型”和“折上型”两种做法,作为挑斡做法的次要形制,存在于中原北方地区的金元建筑之中。两类挑斡做法在《营造法式》“飞昂”条中均有记载,实例所反映这两类挑斡做法的出现与流变,同《营造法式》的颁布和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而金中期以后至元代,北方各地区的挑斡形制开始出现变化,总体表现为挑斡所出位置上移至耍头和衬方头位置;从挑斡斜上的方式来看,不同地区又存在细节上的不同处理。推测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是这一时期斗栱作用下降,且柱头假昂的普遍出现导致补间铺作也开始使用假昂,挑斡这一原本昂尾上挑的构件被上移至耍头和衬方头位。二是因为这一时期斗栱构件用材变小,若仍按照下昂后尾上挑的方式布置挑斡,将会导致昂身长度及其断面比例失调,从而造成结构上的不稳定。而将挑斡上移的做法,既可保留下昂后尾的外观、又适应了新用材尺度的折中做法。
元代北方建筑斗栱挑斡位置的上移和跳头翼形栱增多的形制特点,可认为是明清“溜金斗栱”的形制来源。
总之,宋元至明清,补间铺作挑斡形制的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变化的特征。而此种现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全文完,图片均由作者提供,相关信息请浏览“阅读原文”)
附记:本研究为国家文物局“指南针”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万荣稷王庙项目,课题批准文号: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函[],项目任务书编号:0308;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NO:)。
俞莉娜,日本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徐怡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注释:
[22]该建筑在“国家文物局指南针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万荣稷王庙大殿”项目第三次测绘中,于前檐补间铺作后尾下平槫襻间枋上,发现天圣元年(年)题记。详见徐怡涛:《论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定中国古代建筑:以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年代研究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年第9期。
[23]转轮藏殿无明确纪年,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4卷第2期)一文中判断其为北宋遗构,根据崔金泽《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明以前寺庙建筑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的分期结论,该建筑木构形制同摩尼殿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判断该建筑年代为北宋中期以前。
[24]此种做法最早见于北汉年间的平遥镇国寺大殿,此后见有此做法的实例有济源济渎庙大殿(年)、高平崇明寺中殿(年)、陵川南吉祥寺大殿(年)、阳泉林里关王庙大殿(年)、清徐狐突庙大殿(北宋中后期)。
[25][26]徐怡涛:《公元7至14世纪中国扶壁形制流变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年第5期。
[27][28][29][32][34]徐新云:《临汾、运城地区的宋金元寺庙建筑》,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
[30][31][36][37][38][39][41]王敏:《河南宋金元寺庙建筑分期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
[33][35]杜仙洲:《永乐宫的建筑》,《文物》年第8期;宿白:《永乐宫调查日记:附永乐宫大事年表》,《文物》年第8期
[40]据庙内正德十三年《重修关王庙记》:“有庙曰关王庙,始建于大元大定之二年,历世重修”。元代本无大定年号,但有将泰定作大定的说法,因此推测此处“大元大定”实为“大元泰定”,根据前揭注[30]的分期结论,济源轵城关帝庙山门及大殿的斗栱符合元仁宗以后的做法,因此将泰定二年(年)作为这两座建筑的共存纪年。
[42][43]崔金泽:《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明以前寺庙建筑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
原图文:国家博物馆馆刊(转载)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注:本文由中式营造(ID:Chinese-Construction)整理编写,
欢迎转发朋友圈,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