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文化内涵 >> 名家风采少林小龙武校校长陈同川从l
少林小龙武校壮观集合场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事实上,这只是诗人对自己穷困的生活的一种自嘲罢了,要论成长环境,神仙还是喜欢高山奇峰,蛟龙也更喜欢深水大川。巧了,我们要说的主人公,名字里刚好有个“川”字。“川”者,本意为河流、水道也,六书造字法可象形、可会意,像众水并流之形,会大水为川之意。而他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有着“上善若水”之德的少林武术家和武术教育家。他本身不仅在少林武术这条泱泱大河中成为了一条蛟龙,而且他以自己的“上善”之德,也如一条宽广的大河,培养出了一条条武术蛟龙。他,就是陈同川。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陈同川先生的人生经历,在他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上,领略一下他和他的优秀弟子们的蛟龙风采吧。一、功夫出少年陈同川,男,汉族,年生于登封市大金店镇书堂沟村。书堂沟,这看上去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名字,在少林武术史上,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地方。少林功夫名扬天下,一方面与少林寺历代武僧的传承发展有关,另一方面,更与它在登封民间的广泛传播分不开。少林武术在登封民间的传播发展,形成了很多少林武术村落,登封人都叫这些村落为“教师窝”。登封市大金店镇书堂沟村正是远近有名的“教师窝”。书堂沟“教师窝”之所以出名,源于20世纪初这里出了两个真正能够融民间武术与寺院武术为一身、让人高山仰止的少林武术宗师:李根生与郝释斋。而这两个人,一个是陈同川的师爷,一个是陈同川的师父。李根生,年生于书堂沟村的临村箭沟村,年参加第十一届华北运动会,获得国术擂台赛第二名。他一生开设多个拳场,传授少林功夫。郝释斋,书堂沟村人,从小与陈同川的父亲陈成文、叔叔陈五经一块儿跟李根生练武,后拜少林武僧行章、永祥、素喜为师,学到正宗的寺院武术,成为一代武术宗师,人称“少林活拳谱”。由于书堂沟村是“教师窝”,而且陈同川的父亲、叔叔又都是武术名家,陈同川自幼习武也就不足为奇了,况且还有长自己4岁的哥哥陈同山在前边当着榜样。就习武的过程来说,与哥哥陈同山相比,陈同川似乎付出得更多,曾是有名的“苦功少年”。虽然,陈同川比哥哥小4岁,却是与哥哥同时开始习武的,所以,从年龄上来说,他比哥哥起步更早。他们哥俩最早四五岁时,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叔父比画,后来先是哥哥听说郝释斋的功夫是少林寺和尚教的,就又拜郝释斋为师。陈同川比哥哥小4岁,哥哥偶尔也会带弟弟到郝家练武。长期的耳濡目染使陈同川比哥哥更早迷恋上了少林武术,很快,兄弟俩一起到郝家练武便成了每日必修的一门功课。当年,郝释斋老先生健在时,谈起他们兄弟俩,常常夸赞说:“同山、同川跟我学习武术都非常吃苦。白天,我家里的烟叶、庄稼需要他们帮忙料理,天亮以前和晚饭以后他们才有练功的机会。为了学习后翻,陈同山的牙齿摔得松动,陈同川舌头流血,但他们弟兄还是勤奋练习。说实话,我也特别喜欢这两个有心劲儿的学生,除了教他们单练、对打、马战、步战之外,我还经常半夜主动教他们一些绝技……”功夫不负有心人,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书堂沟村作为有名的“教师窝”,本村的陈金炳率先开了武术班,陈同川当年虽然只有12岁,但由于功夫已有模有样,在哥哥的介绍下,竟也和哥哥一起在陈金炳的武术班里开始给别人传功授技。年,仅有14岁的陈同川又和哥哥一起,被聘为当时的大金店乡少林武术馆教练。并且,当时,武侠小说的盛行和少林寺的开放,有关部门和机构不断组织武术展演项目在登封乃至全国各地巡回表演。他虽然年纪不大,却以一身过硬的功夫被选入巡演团队。每到一处,武术展演立即都会引起游客和观众潮水般的喝彩和追捧,陈同川也成了圈子里小有名气的功夫小子,其经济收入和表演事业都渐入佳境。但每每喧哗过后,好学的他就会陷入深深地思考,他一直记得父辈和师父对他说的八个字:“艺无上境,天外有天。”他想,如果自己这么小就当了教练,就到处跑着表演,自己就永远成了“半瓶子咣当”,最终将一事无成。于是,他很快决定辞去“教练”,退出巡演队,然后背起行囊,踏入了梦寐以求的位于当时登封县卢店炼钢厂的登封体校,开始接受倾“武术之乡”一县之力打造的系统而严格的科班武术教育。上世纪80年代初,临时借个场子建起的登封体校,条件异常艰苦,虽然学校里有食堂,可农村来的陈同川,省吃俭用,为了少花些钱,就每半月从家中背些玉米面和红薯面做成的“花卷馍”,可在学校里,一方面容易被南方来的孩子吃稀罕,另一方面不上三四天,馍就发霉长毛了。但陈同川不舍得扔,就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再吃。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陈同川每每想起当年艰苦的日子,总说,要是现在,肯定一口也咽不下去,可那时候大小伙子练一天功,又是长身体的时候,真是饥不择食啊。苦是苦些,但是陈同川在学习上却一点也不马虎。他每天不仅要认真完成老师传授的各招各式,而且总是到夜深人静时,还再给自己加加“小灶”,比别人再多练上十遍八遍。当年,陈同川的武术教练是冯根怀和同门师兄郑忠孝,当他们说起那时候的陈同川时,无不感叹说:“同川练武非常吃苦,中午的时候,别人都在午睡,只有他一个人跑到钢厂后边的空地上练习空翻,常常练得汗流浃背。”回想当年,陈同川也不无感慨地说:“当年在体校,日子是苦些,但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我的综合素质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武术技能和理论知识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武术成绩,全仰仗那时打下的底子。”二、“少林软兵器之王”陈同川与陈同山两兄弟,正如名字中的“山”“川”紧紧相连一样,在习武的道路上,自幼至今,共同拜师,共同练功,共同参加各类比赛,共同创办武术学校,并且都获得了较大成就,可谓一直并肩而行。但是,由于两人的性格、禀性的不同,和对少林武术不同拳法、器械的爱好,他们又各自山是山、川是川。陈同川与哥哥陈同山在拳法和器械上,虽然都比较全面,但是各有所长。哥哥陈同山最擅长的是黑虎拳、达摩杖,而陈同川则更精长拳、更擅“软兵器”。陈同川的性格真是和他的名字一样,外表敦厚,内心丰富,平时不善言辞,却内心坚毅,有着如水一样的外柔内刚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使他自小就偏爱“软兵器”,他说:“软兵器,看似柔软似蛇,实则刚猛有力,目标性强,最讲究快、准、狠。”可练武的人都知道,软兵器比常规武术器械练起来要难得多,首先软兵器不好控制,需要我们手、眼、身、法、步一样不能少,同时对一个人的腕力和灵活性要求很高,每一样都需要经过对于兵器特性的了解和长时间的习练掌握。比如陈同川最擅长的少林流星锤,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软索粗如手指,长一丈六至一丈八,平时将索折成四折,或藏于袖中,用时即可一抽而出。它携带方便,在旅途中又可以作绳子使用,带在身上又不容易被人发现,但它也是软兵器中最难练的一种兵器。它不像短兵器或长兵器那样练起来方便自如,它主要是由练习者通过长时间刻苦努力的训练,把流星锤运用起来,像棍、枪一样形成直线,又像大铁锤一样有威力。整套动作由舞花来过渡、连接,讲究缠、绕、点等动作。陈同川的父亲陈成文本就是少林软兵器的大家,其看家功夫少林流星锤更是远近闻名,陈同川学习软兵器可谓得天独厚。但是,学习软兵器,师父教仅占很小的比重,更多的还是靠自己长时间训练。陈同川回忆,为了练就少林流星锤,开始时动作不熟练,可没少把软索和锤子缠砸在自己身上,有时一天下来,浑身上下一道道的血印子和一处处锤砸的淤青。但几十年过去,教自己软兵器的几个师父都不在了,自己终于经过日夜苦练,使这难学得几乎要断的武功传承了下来。年,在登封举行的武术大会上,他一人包揽了教练组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拳术四个项目的第一名。年,在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中,他再次获软兵器第一名。年,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中,他又一次获“长兵”“软兵”第一名。年,中央电视台与河南电视台联合制作大型纪录片《功夫少林》,该片是中央电视台当年的重点纪录片制作项目,摄制组用长达两年的拍摄周期,详细、深入地记录了少林功夫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集中展现了中华少林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功夫人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在该纪录片第三集中,在拍少林流星锤时,主角儿无所争议的是陈同川。陈同川在纪录片中,手持少林流星锤,龙腾虎跃、展转腾挪,刹那间手起锤落,一个个悬在树上的盛水瓦罐瞬间破碎。陈同川说,少林流星锤是实战中防不胜防的撒手锏,它闪电出击,势如崩雷,心到哪里,力到哪里,锤就能打到哪里。看着陈同川少林流星锤出神入化的表演,不由让人赞叹,真不愧为“少林软兵器之王”。三、武术冠军“收割机”陈同川从4岁开始,随父亲习武,一路走来,大大小小不知参加过多少场武术比赛,获得的各类武术冠军不下几十个,后来作为一个武术教育家,更不知培养出了多少武林豪杰,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作为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和登封市少林寺小龙武校总教练的他,培养出的全国冠军的数量更是令人吃惊,一度曾被誉为“武术冠军‘收割机’”。年,陈同川从登封体校学成归来,立即投身哥哥在家乡办的大金店乡少林武术馆,担任教练。这一次当教练,与两年前在家乡武术班相比,陈同川不管是自己的功夫,还是教武育人,自然已有了质的飞跃。通过在家教武术和在大金店乡少林武术馆担任教练,不满20岁的陈同川慢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林拳师。这期间,最令他骄傲的是教出了丁峰这样一个“金牌大户”。年,他的徒弟丁峰与戴邦昌参加登封县首届散打比赛分获60kg级、65kg级冠军,年、年、年,丁峰先后将8个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冠军收入囊中,年、年、年,丁峰还包揽了两届国际自由搏击对抗赛、一届国际散打对抗赛的冠军。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委首批任命的“国家武英级健将”的丁峰是年代和年代初全国散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获得的国际散打冠军共有5次,全国冠军竟然达到了27次。后来成为了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河南警察学院)教授兼学校散打、警务技能战术、擒拿格斗总教练。他说起自己的恩师陈同川,总是感激不尽,他说:“从恩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少林武功,更从他身上学到了敬业、正直和善良。”年,陈同山到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任教,陈同川也随哥哥来到学校担任散打教练。到了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学校规模大了,学生多了,陈同川在教育上更加上心。他一边与哥哥一起抓教学管理,一边在当时全国武术教学还非常粗放,武术学校都缺乏武术教材的情况下,认真钻研、演练每一个套路和散打动作的细节与分解动作,将很多不好看、不实用、不合理的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改进和创编了黑虎拳、猴拳、猴棍、醉棍等拳种、棍术和单刀破枪、剑破大刀、空手夺刀之类的对练,独创了许多武术课程。在陈氏兄弟的努力下,年,登封县举行运动会,他们的徒弟王马万、乔红亮、郭改芝分获短兵、对练、拳术、长兵第一名,而拳术、对练、长兵的第二名仍由王马万、陈维义、郭改芝包揽。李拥军、刘修、刘炳杰、李运成在这届运动会上分获56kg级、52kg级、60kg级、65kg级第一名、第二名之后,此后连续5年,登封散打冠军几乎被陈同山和陈同川的徒弟们包揽。年,陈同山正式承包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并担任校长,陈同川担任总教练,他们更有了用武之地,率先把南拳引入课堂,为后来培养出多名全国南拳冠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年之后14年间的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冠军也越出越多,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术馆主力队员中,他们的徒弟更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学校一度被民间誉为“武术学校中的北大清华”,陈氏兄弟也被称为“武术冠军‘收割机’”。他们的弟子刘修、王世英、王马万、张祖才、张青、郑富、郑文新、陈保堂、王变英、温利叶、乔红亮等都是上世纪90年代少林武术的代表人物。其中,张祖才从年9月在山东获得全国散打锦标赛第一名后,年到年间,又先后将全国七运会、八运会和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等重大赛事的10个第一揽入怀中。那段时期的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极其璀璨,与张祖才同一时期跟随陈氏兄弟学武的王世英更是打破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创造了一连串的散打“神话”。他先后被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体委、共青团河南省委表彰,被河南省政府通令嘉奖。年,23岁的王世英被国家体委、中国武术协会、《中华武术》杂志联合评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星”,与李连杰、赵长军等人同列。年至年前后多年,不论是套路、拳械还是散打,陈氏兄弟和他们的弟子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四、武术教育家陈同川从事武术教育,从12岁担任村里陈金炳办的武术班教练算起,到今年已有整整40年了。这40年间,他使自己一步步从一个一对一的小教练,成长为今天拥有余名学员的登封市少林小龙武校的校长兼总教练,从一个小小武术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名武术界著名教育家。这一路走来,用陈同川的话说,坎坷,传奇,欣慰。说坎坷,是够坎坷的。他说,在办学校上,他和哥哥从年开始自己在家乡办武校起,到现在的少林小龙武术学校,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坎坷。年办大金店乡少林武术馆,由于当时县体委已经意识到来自民间的竞争,开始加强对民办武术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有的被取缔,有的被并入县体校。为了招到学生,他哥哥借钱,背上浆糊及蜡板印刷的上千份宣传广告一个人到山东、安徽和江苏找生源。再次,在学校管理上,陈同川说,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外出学习交流,现在登封市少林小龙武校已完成并且形成了一套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针对目前小龙教育集团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校多区”集团化办学特点,学校已构建了以垂直管理为主线,以平行管理为辅线,上下结合左右并行的集团办学管理模式。垂直管理是指总校行政的纵向管理。平行管理是指各校区的德育、教学、后勤等工作由各校区的二层班子分别与总校点对点对接,实现相互的沟通与联结。这种管理模式,既体现了管理上的各岗位立体式、全方位对接,又优化了管理人员的配置,实现了治理中的实效与高效。如今的小龙教育集团,已成为集文武教学、影视人才培训、少林功夫表演、国际武术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武术学校。是登封首批一级武术馆校,也是全国先进武术馆校,是全国十大武术名校、河南省五佳武术馆校之一。另外,在下一步的教育发展上,陈同川根据目前武术的发展实战性渐渐消退,健身、表演功能快速增强的特点,再结合自己武校的特点,在原来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基础上,准备重点走武术教育艺术化的道路。众所周知,登封市少林小龙武校曾培养出了释小龙、释小虎、释小豹、蒋璐霞、王小龙、康佳琪等影视新秀,先后参加拍摄影视作品百余部。这是他们的优势和亮点,为了使优势更优,亮点更亮,目前,他们已筹建了艺术中专,设置有影视、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面向全国各地区招收中国舞、国标舞、街舞、声乐、器乐、美术等艺术生。首次将武术与舞蹈融为一体,开创了武术舞蹈艺术的先河。年7月,学校艺术作品《舞功》获河南省第八届专业舞蹈大赛“文华奖”暨第四届河南省舞蹈大赛“洛神奖”专业组群舞二等奖。五、尾声一个人的一生,总有着讲不完的故事。陈同川,作为一个武术家和武术教育家,更有着讲不完的传奇。他脚下的路还在延续,他的学校还在发展,无疑,在他的身上,还会有许多传奇发生。但是,不管将来怎样的传奇,我们从他已知天命的人生中,看到了他最根本的一点,这一点,大概永远都不会再变了,那就是他那如水德一样上善的人品。《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川”以载水,水德柔善,冥冥中仿佛天命,此“川”恰擅执“软兵”。这人品表现在他的一个个武术动作中,表现在他一件件的为人处事中,表现在他教育的一个个学生的口碑中,还表现在他热心慈善公益的一次次行动中。在纪录片的镜头里,一个少林流星锤甩出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武术家成长的艰辛和内心的坚毅。在教育学生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正直与善良。在一个个学生对他的感恩评价里,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责任情怀。在整体的武术教育的发展思路上,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的前瞻与大智。在对登封石道乡许韩村、唐庄镇王河村以及老家大金店镇书堂沟村扶贫送温暖活动中,更让我们更看到了他热心公益慈善的大爱之心。陈同川,一个现代少林功夫功夫上的“软兵器之王”,一个为弘扬少林功夫而永不停息的当代武术教育家,愿你的路越走越广,也愿你创造更多的传奇!喜闻武英壮华威,乐见川流永不息,静待汇海腾蛟时。附:陈同川大事年记1岁,年,生于登封县大金店乡书堂沟村。9岁,年,开始年在书堂沟村随父亲陈成文、叔父陈五经习武。12岁,年,与其兄陈同山在书堂沟村开办武术班传功授技。14岁,年,被聘为大金店乡少林武术馆教练;同年,踏入登封体校,开始接受系统而严格的武术教育。17岁,年,回乡在哥哥陈同山创办的大金店乡少林武术馆任教。19岁,年,任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散打教练;同年,在登封的武术大会上一人包揽了教练组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拳术四个项目的第一名。22岁,年,任少林寺武术学校总教练;同年率先把南拳引入课堂,并培养多名全国南拳冠军。23岁,年,培养出了年代河南省武术界少有的大学生,他的学生丁峰考入武汉体育学院。26岁,年,在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中获软兵器第一名。27岁,年,随嵩山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莅台交流。30岁,年,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中获长兵、软兵第一名。31岁,年,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派,赴文莱国教授文莱亲王(外交部长)少林功夫。33岁,年,邀请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唐雷来少林寺武术学校执教,使“少林”与“太极”联姻,提高教练员对少林武术的领悟与理解。34岁,年,在登封举办的首届全国少林拳武术大赛中获少林拳第一名,陈同川与哥哥陈同山被少林武术协会双双授予“少林十八金刚”称号。36岁,年,任登封市少林寺小龙武院副院长兼总教练。50岁,年,任登封市少林寺小龙武院院长兼总教练。51岁,年,任登封市少林寺小龙武院党总支书记、校长兼总教练。52岁,年,被评为河南武术年度“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原文转自:《少林与太极》
文/张国昌
编辑/周镠超
发布:少林小龙武校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