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文化内涵 >> 耕余剩技是少林秘笈
编者按:“耕余剩技”,顾名思义,是躬耕之余习得的武技,非本业之技,以示不必在意,是自谦的说法。僧人之武艺原是附加之生活,看护寺院之所需,但是正因为锤炼于生活,又得宗教神祇之加持与教义之约束,故去其燥急暴戾之气。下文是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古拳谱丛书”编委所撰之介绍性文字,供诸君参考!
《耕余剩技》是一部阐述少林武术的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少林武术资料,它由四部书——《少林棍法阐宗》、《长枪法选》、《单刀法选》和《蹶张心法》组成,最初于明天启元年()问世。
全书的作者程宗猷(-),字冲斗,四川新都人,寄籍徽州休宁,遂为休宁人。他生当明末国家边境多事之秋,从少年时起就有志从军报国,为此四处访求名师,苦练武艺,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师从寺僧洪纪、洪转、宗相、宗岱和广按等学习少林棍法,历时十余年,复随师外出云游多年,学得少林武术的精髓,发为著述,成此巨构。
《少林棍法阐宗》叙述小夜叉、大夜叉、阴手、破棍等少林本门棍法,共三卷,配有55幅图和52首歌诀,有“纪略篇”、“总论”、“名棍源流”和“问答篇”,详述棍法理论和练法用法。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为其特点。此书一出,立即受到当世的重视。明茅元仪在其军事巨著《武备志》中指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并转录了此书和《蹶张心法》。
《长枪法选》(即《少林枪法阐宗》)写的是杨氏梨花六合枪。此枪法始自五代梁时人王彦章,宋宁宗时李全得其遗法,传于妻杨氏,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河南李克复得杨氏遗法,传诸程宗猷,程乃著此书以传世。书中备载“长枪说”、“六合原论并注”、“散劄拔萃”、“长枪图18势并说”等。其枪以中平为主,以扎为进,以掤、拿、勾、提、拦、大封大劈为法,于枪术的体用阐发无遗。
《单刀法选》(即《少林刀法阐宗》)的内容是作者从浙江刘云峰处学得的刀法,它与一般的单刀不同,刀把长,多用双手执刀,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被认为是“倭刀”,即日本刀法。书内含单刀势35图并详注,刀法有劈、拦、撩、砍、搅、格、推、削等,尤以身法为要,“儇跳超距,眼快手捷,诱而击之,惊而取之,心手俱化,胆识不乱,方可言妙”。应该指出,外来的刀法,一经少林巨子程宗猷的研练演绎,业已融入少林宗法,称之为少林刀法,谁曰不宜?
《蹶张心法》(即《少林弩法阐宗》)讲的是弩法。弩是用机械发射的弓,力强可射远。用脚踏开的弩名蹶张,其力大于臂张之弩。晚明时期,火器方兴,弩法已废,但火器之制作和使用尚不成熟。程氏有鉴于此,潜心于恢复并改良弩法以为军用。他游皖之寿春时,于洞中发现一具古代的铜机,经斟酌改进,用竹木制成蹶张、腰引之弩,既便携带,且易取准,并可兼用刀、枪,利于作战。此书内含论说则,图文并重,为现存阐述弩法最完备之书。
程宗猷在叙述棍法源流时,引用了紧那罗王现身退敌的神话传说:元代至正(-)年间,红巾军发难,一寺僧持棍跳入灶炀,复从烟突跃出,跨立嵩山御寨之上,红巾军见了,自相辟易而退。该棍僧被认为是观音大士的化身紧那罗王,其棍法遂在少林寺流传下来。奉紧那罗王为棍法之祖,就如同梁高僧达摩被奉为少林拳始祖一样,源出古人迷信假托,于史无据,不足征信。事实是,少林武术来自民间,又传向民间。是凡人中的杰出之士创造了不凡的少林武艺。以程宗猷生活的晚明时代而言,曾与戚继光一同指挥过军队作战的大将俞大猷(-),精通棍法,后来把技艺传给了少林寺僧人。程宗猷本人于天启二年(),受天津巡抚李辟之邀,率本族青壮从军,自造弩、刀、枪等兵器,以少林寺学得的武技训练士卒。还有在少林寺学成武艺的陈元赟(-)于万历四十七年()东渡日本,把少林武术传到了国外。像少林武术这样的古传文化遗产,在剔除神秘色彩后,当益现其灿烂伟大。
发现你不知道的少林
少林寺藏经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