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法难方舟五台南禅寺记

发布时间:2023-9-22 19:48:41   点击数:

《题南禅寺》老榕挹翠拂双垣,流水相通郭外村。一树便堪胜谓亩,千花应不羡桃源。山空小径斜通市,鸡犬谁家半掩门。最好风光孤坐处,亭亭海月破黄昏。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次例行的文物普查中,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们在忻州市五台县李家庄村西的一处土崖上,发现了一座小小的佛教寺院。寺院虽已残损,但格局完整且配置齐全,特别是位于院内正北土台之上的大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经山西省文管会前期勘察,在大殿平梁上发现一行墨书题记:“……因旧名旹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法显等谨志”,题记墨迹清晰,字体圆润,唐风宛具。“建中三年”为唐德宗年号,即公元年,这个题记是否能够证明该殿是一处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的唐代木构呢?同年10月,文化部社会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前身)组织勘察组专程对南禅寺大殿进行实地考察,就大殿的形制、结构和寺内遗存的碑刻以及有关五台山佛教的传记、方志等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一致结论:“该殿确是唐代建筑,并证实它的修建年代比十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唐大中十一年(公元年)修建的五台县台外佛光寺还要早七十五年”。至此,南禅寺大殿被确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这座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年)在全国大规模灭佛前的建筑遗存,其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足以改写中国古代建筑史。

南禅寺的确切营造年代已不可考,大殿自唐建中三年重修后,迄今已安然矗立逾多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修是在宋元祐元年(公元年),这次落架重修的原因,推断应与宋景祐四年(公元年)定襄、忻州一带发生的七级地震有关。现存大殿内的圆柱中,可能有几根即为这次所换,其中前明间西柱内侧,尚保留宋政和元年(公元年)宋人之墨书题记。此后,元至正三年(公元年)修补殿内塑像。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年)和同治十二年(公元年)全寺又历经两次修缮。

整座禅院占地面积不大,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隐秘幽静。其内共分东西两个殿院,主要建筑集中在西殿院,该殿院呈四合院式布局,东西宽约五十米,南北长约六十米。院内除正殿外,分列东西的罗汉殿与伽蓝殿皆为明清遗构。位于正北方的唐代主殿大佛殿,建在高约一米的砖石台基之上,前设月台。殿宇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正方形,前檐明间安板门,两次间辟破子棂窗,其余三面砌墙。上覆单檐歇山式屋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檐下施雄伟硕大的双杪五铺作斗栱,劈竹昂,无补间铺作。栱头上有卷杀五瓣,每瓣都向内凹,这种手法曾现于北齐、隋代开凿的天龙山石窟窟檐斗栱之上,现存实物中罕见。殿四周立檐柱12根,西山墙内的3根是抹楞方柱,其余皆为圆形,根据殿内梁架上唐代重修题记,方形木柱应为创建时原物。柱头上施阑额连接,在角柱的连接处阑额不出头,保留了早期建筑的基本特征。大殿侧脚与生起显著,外观坚实质朴,形体稳健,大方庄重,呈现出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独特风韵。大殿建成一千多年来,历经五级以上的地震八次,均未受到大的损坏,皆因用材断面合理,纵横构件牢固,其力学与美学的巧妙结合,彰显中唐时期的建筑技艺已普及到偏僻乡村。

殿内敞阔无柱,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两根通长的四椽栿直接搭在前后檐的柱头斗栱上,四椽栿上施大斗、驼峰以及捧节令栱承托平梁与平槫,平槫两端施托脚,上用大叉手以承脊槫。殿内设有宽大砖砌佛坛,约占殿内面积的二分之一,佛坛前沿饰有精美砖雕。坛上保有唐代彩塑17尊,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普贤菩萨,右为文殊菩萨,弟子、胁侍、天王、童子獠蛮和拂菻等分列两边。全堂彩塑在造型、神态、衣纹和动作等方面各具特色,分布有主有从、错落有致,布局沿袭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规制,是佛教原始教义中“人心皆佛、人性皆佛、佛遍世界、佛遍古今”的生动展现。塑像丰满、俊美、慈善、自然,既为佛国神祇,又极近世人情态,虽塑于中唐,却没有中唐趋向于绚丽装饰性的浓艳色彩,而是秉承了宁静古典、纯朴庄严的初唐风格,堪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媲美,是十分珍贵的彩塑艺术品。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于两晋已弘传至五台地区。据《广清凉传》所载,隋唐时,五台山佛教发展到极盛。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后不久,就曾下令在五台山“建寺十所,度僧数百”。女皇武则天为制造她君临天下的舆论,不仅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将她夺取政权说成是受到弥勒的授记,更在长安二年(公元年)称她“神游五顶(五台山)”,遂敕命重修五台山清凉寺,令名僧德感主持该寺,封他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五台山的住持成为全国佛教界的最高僧官。由于唐代帝王的倾心供奉,使得五台山成为北中国的佛教中心,全山有国家赐额的寺院三百余所,僧尼“达万人之众”,小型的招提兰若则遍及全山及周边地区,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禅宗等皆在五台山有弘传,南禅寺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造的一座乡村小庙。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国家历经战乱,徭役日重,人们将寺院作为逃避之所,寺院又借当时均田制度的崩摧,趁机扩充庄园,驱使奴婢,并与豪强贵族相互勾结,逃避赋税,多方谋利,从而与国家经济发生严重冲突,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灭佛事件的发生。唐武宗在会昌五年(公元年)开始废除佛寺,没收寺产,遣散僧尼,全国共计拆毁大寺所,小寺4万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释放奴婢15万人,收回民田数万顷,佛教遭到沉重打击。南禅寺地处五台山,本属拆毁范围,但因落于台外且又建在偏野乡间,故在这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中竟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并在五代时周世宗灭佛和多次地震中幸免于难,使千年之后的今人依然能够目睹中唐时期木构建筑之原貌,确属奇迹。

另外,南禅寺作为禅宗在台外建造的佛寺,也是隋唐佛教宗派流布地生动例证。禅宗,因其教义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又因在修习过程中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故亦被称作佛心宗。这个宗派的创始人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他在南北朝时的南梁普通年间(公元——年)泛海来到广州,后应梁武帝之邀到金陵与其对答,因机缘不契,没有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于是来到嵩山少林寺安心面壁,传授弟子。直到禅宗五祖弘忍的再传弟子慧能、神秀创立“南顿”、“北渐”二派。然神秀一系的北宗在北方传布几代便告沉寂,而南宗传播极广,遂成禅宗正宗。南禅寺的发现,证明隋唐时期,禅宗已弘传至五台地区,对汉传佛教发展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所谓“闭关屏人事,褊性乐深居”。地处乡村偏僻一隅的南禅寺幸存至今,它见证了一个辉煌时代的起落,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先民的故事。一座殿宇,一份情怀。千年风雨、世事变幻,每片木每寸瓦,都浸透着岁月的流光。漫步殿前,大唐的风夹杂着长安的雨扑面而来,我不自觉地,就被轻易带进一个由花香和静寂营造的秘境。无需多花心思,只消在殿前站上一站,便顿感心静如水,仿佛穿越千年光阴。一片云光脉脉中,这座古老的寺院似以五百亩的清风和五百吨的鸟鸣,迎接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的肤质暗淡,我的灵魂狭隘,它却像一股清泉,在我心中荡涤而过,悲悯地望着我这个匍匐在俗世的愚妄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唐构南禅寺大佛殿历经沧桑,却安若磐石,它让你我触摸到发于血脉的汉唐梦,让一个个颠簸的心灵找到灵魂的家园。立于殿前,疲倦不再跟随尘世的浮躁,我把目光投向檐角,那一砖一瓦伴着清脆的风铃声含情对望,彼此倾诉着心迹。风自大唐来,将一切荣耀隐匿在岁月之中,树叶沙沙地响,好似在说,奥秘未必道尽,悬隐翠木枝头……

#中国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jbxx/132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