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历史文化 >> 新中国成功的武术家武校年收入超7500万
如果你对少林功夫感兴趣,那你一定听说过“刘宝山”这个名字。
他是我国著名“少林武术家”,也是“世界第一武校”的创始人。
从一个破窑洞起家,到成立塔沟武校,几十年间风雨兼程。
凭借着他和儿女们的努力,该校竟发展为世界第一武校。
几十年来,塔沟武校培养出了无数“文武兼备”的人才,其中甚至有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
据媒体爆料,“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如今有三万多名学员,单是学费年收入都超过万元。
从“破窑洞”到“世界第一武校”,刘宝山是如何把塔沟武校“拉扯”大的?
塔沟武校走进人们视野年,一台大型武术杂技表演《十二生肖拜大年》亮相春晚舞台。
该节目的演出者全部是少年,却以复杂高超的动作和武术表演,赢来了观众的掌声。
一年后他们又登上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舞台。
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们再一次克服万难。
多名孩子共同完成了方阵表演,给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这背后藏着的是他们为了适应不同的表演而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为了完成每一次不同的演出,他们有时要吊40m的威亚从上往下跳。
需要每天跑20公里保持训练体力,踩高跷,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更是不在话下。
奥运会期间,一位名为张帅可的运动员在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56kg级冠军。
这是中国武术对抗项目获得的首枚男子散打金牌。
这些人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学校——塔沟武校。
塔沟武校自创办至今。
已经多次以武术艺术表演团体的身份多次登上了春晚、奥运会、亚运会等重要国家舞台。
为观众贡献了许多精彩演出。
并且还培养出了多个世界性大赛冠军。
两百余个全国冠军,光获得的金牌就有近枚。
一个武校为何能培养出这么多世界冠军和高素质人才?
塔沟武校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都离不开一个人。
那就是该校的“开山鼻祖”——刘宝山先生。
破旧窑洞起家,今日桃李数万刘宝山祖辈习武,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九代传人。
他师从父亲,打小在父亲的手底下学习少林拳、七星拳等十八般武艺。
祖辈遗传的武功血液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学习武功得心应手。
12岁时便学完了家传的长护心意门。
父亲见他“得道”如此之快,便把他带入了少林寺门中继续深造。
得众僧指点,他又学会了擒拿、气功、点穴等绝技真传,获多位著名武林高手的认可。
因世代习武,武功了得,他们一家子在家乡崇山南北都颇负盛名。
登封市也因少林寺和众多武功大师而闻名,此处一度成为传统武术的代表。
作为当地有名的武林大师,前来拜刘宝山为师的人自然是踏破门槛。
50年代初他就陆陆续续将一些徒弟收入麾下。
不巧的是徒弟还没出师就遇上了十年文化寒潮来袭。
为了躲避风头,他不得不暂时遣散徒弟,暂停了“传道授业”的事业。
外来人教不得,老子教儿子还是正常的。
三个儿子在他严厉地教学和监督下,也学会了不少少林功夫。
成了继承和弘扬林家少林拳的一员。
年后,文化环境逐渐开放,慕名前来习武的人就多了起来。
恢复教学后他收的第一个徒弟就在年。
那时候他已经48岁,算不上年轻,却因为常年习武练功,还是精神奕奕,看不出一点老态。
当时那年轻人背着一袋红薯面就贸贸然上山来,说要跟他学习武艺。
他已多年没交过“外来徒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把握,就没立刻答应。
没想到那孩子也是个“犟驴”,几天下来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宝山。
几天后刘宝山态度软化,收下了这个徒弟。
那时他的家里穷啊,就只好在少林寺院边上的窑洞边垒起一个简陋的房间给徒弟住。
虽说条件非常简陋,但好歹也是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
后来又陆续来了几个人拜他为师,他都来者不拒。
只是苦了这几个小伙子,要几个人挤在一个破旧又狭小的窑洞中。
可他们竟没有一个人喊过苦、喊过累。
对于这些徒弟,他没有收一分钱,但白天就要帮着他干农活,晚上才是真正的学武时间。
这与他对少林拳法的精义理解不谋而合——生活就是练功。
幼时他学武时,就是白天读书、干农活,黑天跟着父亲练。
一招一式都融合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
在收徒弟之初,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办武校,走上这条路,竟然是被逼的。
年,《少林寺》电影上映,威风凛凛的少林功夫在全国掀起一股大热潮。
不少人都来到崇山少林寺拜师学艺。
奈何少林寺规矩森严,收徒条件非常严格,不少人都被拒之门外。
而当时的登封市商人已经嗅到了商机,就一夜崛起了八十多家武校。
很多怀揣学武的人退而求其次,进入武校学习功夫。
刘宝山这边的徒弟也是越收越多,到了年,已经有20多个,住的地方都挤满了。
20多张嘴等着吃饭,又都是发育期的小伙子,粮食就像进了饕餮的口,怎么填也填不满。
再这样下去,不仅徒弟们没饭吃没地住,连他自己都快要身无分文了。
“为爱发电”是肯定行不通了,于是他琢磨着收学费,收费也不多,每个月就5块钱。
有了收入,就可以干更多的事情。
为了扩大场地,他拿出家里的宅基地在少林寺周围建起了几间瓦房,给孩子们当宿舍。
塔沟武校初具雏形,年对塔沟武校来说是大起大落的一年。
这一年,塔沟武校的招生迎来爆发期,人数激增到多人,超越了登封市半数的武校。
但也是在这一年,一件事情的发生,几乎砸了塔沟武校的招牌。
克服困难,砥砺前行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你没点真本事,凭什么让人甘心拜于门下学习?
要说练舞最能见真章的,不就是擂台吗?
是骡子是马,上了擂台才知道。
年夏天,被父亲委任为武术教练的三儿子刘海科亲自领队参加一个在郑州举行的比赛。
结果让人瞠目结舌。
参赛的所有学生竟被打得片甲不留,可谓一败涂地!
这还不用竞争对手出马,就自砸招牌了。
一场失败的擂台赛,引发了许多学生的信任危机。
学生井喷式增加后又迅速退减,只剩下了两百人不到。
这一次经历,对作为教练的刘海科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他沉溺在这个噩梦中两个多月,才走了出来。
重新振作后,刘海科意识到他们在基地练得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
倒不如来一场或者看一场实打实的对抗赛来得有用。
随后他便带着重点培养的学生们到各大武术比赛现场。
进行实地观摩和学习,从比赛中积累经验,并根据他们的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
一年后,检验成果的时间到了。
事实证明他的这些方法是有用的。
这一次他带队的6个弟子中,拿下了五个冠军,一个亚军,奖牌跟进货一样。
成功扳回一城,让他们的口碑紧跟着回暖。
学生们又开始激增,以每年一两千人的速度递增,到年已经突破1万人规模。
人数多起来后,原本的几座旧瓦房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塔沟武校又在几公里外新建了一座几十平米的新校区。
前来习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校区也跟着在不断扩张。
年,经过刘宝山父子几个人的商量,他们组建了塔沟武术教育集团。
进一步把武校做大做强,也为更多热爱武术的孩子提供了学习机会。
据粗略统计,他们一年大概招收3万名学生。
根据学费计算,一年下来就有万元左右的收益。
可刘宝山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蒙蔽眼睛。
他仍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辈子学来的功夫都传授给徒弟们。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此前他们作为一个武校,完全以习武为主,忽略了孩子们的文化课教育。
随着武校的渐渐发展,问题也逐渐显露,他们虽是习得一身功夫,却肚中无墨。
据说有一段时间,很多不想学习的孩子都会逃避来武校。
混完日子回去,依旧是不学无术,都成了有几下功夫的“混混”。
无论真假,这样的言论都深深地刺痛了刘宝山的心,也与他“能文善武”的初衷相违背了。
于是除了武术老师,他开始大量招聘文化课老师。
并建立了从幼儿园到中学到大专、本科等完整的教学体系。
这一通改革下来,光是教师工就有0多名。
一个学校要养这么多人,能有几个钢镚儿能真正进入刘宝山的口袋?
可他压根不在乎,还经常以武校的名义做慈善事业,参加公益活动,为需要的人捐款。
在他完全把公司交给儿女,
从校长的位子上退下后,他依旧经常亲自来到武校视察,了解孩子们的伙食和学习等情况。
因一生清廉,多做善事,获“布衣拳师”美称。
可惜的是,人逃不过生老病死。
年,90岁高龄的刘宝山因病逝世,之后,他一手创办的学校企业都交给了子女继承。
如今,塔沟武校在刘宝山先生的女儿们的经营下,正朝着多元化发展。
他的子女们继承父亲衣钵,在弘扬武术文化的道路上前进。
结语刘宝山先生耕耘一生,为我国弘扬传统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斯人已逝,千古流芳。
也希望他的后代们能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继续为弘扬武术文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