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少林问道丨问那一座庙有多大,能把你的心装
(图源微博
嗜甜患者安东梨)好久不见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少林问道》
这部剧一开篇,就是一段充满禅意的对话。
“小和尚,这院子,扫不干净吗?”
“师太,扫了三遍还说不干净。”
师太抓了一把香灰,洒在地上,说:“这就干净了。”
接着解释道:“把院子扫干净,本身就是执念。”
这段对话,立刻奠定了全剧的基调,我深爱这种古朴的意境,禅意的对话。此时的小和尚,执着于眼前的“干净”,而师太一语道破,其实执着于干净,本身就是一种执念。
正如五祖弘忍选择衣钵继承人时,神秀与慧能分别作出的两偈一样。
神秀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眼中还有“身”有“心”,还需要“时时勤拂拭”,神秀的身上还有“执”。
而慧能的境界早已是“本来无一物”,所以已经无处可惹尘埃。
败火僧给程闻道取的法号叫“无想”,意为“念而无念,想而无想”。可是遁入空门后的程闻道却屡屡破戒,在被师傅败火训斥的时候,程闻道说,师傅你告诉我,还有哪些是不能犯的,我一定能忍住。
败火僧回头,轻轻一笑,说道:“无想和能忍之间,差着境界呢。”
未通透之前的程闻道,一直在“忍”。可是无想不是“忍”,无想是“无”。在“无想”与“能忍”之间的距离,兴许是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杨秀:“我该叫你闻道,还是无想和尚?”程闻道:“你叫我闻道我就是闻道,你叫我无想我就是无想。”
这是程闻道出家之后,与二哥杨秀之间的一段对话。那时的程闻道还未彻底参悟,却可见其确有慧根。既已出家,既已通透,那叫我程闻道和叫我无想,又有什么区别呢?
名字,只不过是个代号罢了。
观海大师问:“抬头观天,天有何物?”无想答:“空。”观海大师又问:“低头视地,地有何物?”又答:“无。”
按照一贯的思维,我想,这段对话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佛家不就是曰“空”曰“无”吗?程闻道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妥呀。
可是,我没想到,观海大师却对程闻道说:“你可见天上明月?微尘亦有佛心。你执着于己心与佛经之间,如何悟禅?”此句一出,让我顿时折服在观海大师的境界之下。破执有三关:我执、法执、空执。我执,就是执著于我,不知“我由法生”。法执,就是执著于法,不知“万法皆空”。空执,就是执著于空,不知“空亦是空”。能破我执,就是罗汉。能破法执,就是菩萨。能破空执,就是佛。但这很难。
——易中天《禅宗兴起》
原来看见“空”和“无”的程闻道心中,依然有“执”。他的执,是我执,是法执,亦是空执。
无想:“这天这么黑,别说找心了,找路都难。师父就给我这么一小截蜡烛,就让我找路找心,我找不着路,也找不到心!”败火吹灭蜡烛:“看清楚了吗?”无想:“我看不清楚!”败火:“外面的光亮,就不是光亮了?别人的心,就不是心了?那你自己的心呢?”
这一段或许是借鉴了德山宣鉴的开悟。“当时夜深人静,星月全无,龙潭崇信让侍立在旁的宣鉴回房间去。宣鉴走出门外,回过头说:天太黑。龙潭崇信为他点燃烛火,又在递过去后一口吹灭。德山宣鉴顿悟。”
败火下山救无想,面对伤痕累累的无想,他握紧拳头,问无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手都这样,叫什么?”
无想答:“畸形。”
败火师傅再伸开五指,问无想:“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手都这样,又叫什么?”
无想仍答:“畸形。”
败火说:“世人之心,皆想紧握。而见我出家弟子,又皆说放下。殊不知这紧握与放下,都是畸形。禅,是紧握,亦是放下。”
一直以来,我都根深蒂固地认为,佛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放下”。“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放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放下。可是我没有想过,佛家的确是讲“放下”,可是一味地去放下,反而又成了一种“执着”,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紧握”。
每个人眼里都有不同的“禅”。
败火指出世人眼中的禅:“禅这个东西,饿了不当饭吃,冷了又不当衣服穿,世人很简单,看得见的都是真的,那看不见的呢,就都是假的。”
武功高强的十八铜人,对无想说起他们眼中的禅:“这十年来我明白了一点,少林的武,不是诛杀恶,而是感化。”
不愿放无想下山的方丈眼中的禅,则是整个少林,是坐在庙宇之中的谈经论道。
无想则反驳方丈道:“天下之大,禅何止一种?佛法,不是谈玄说妙,不是卖弄玄虚。佛法,是活生生的,活法。”他接着说:“禅,是我们从无处安心到无处不安心的温和承接。若是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空想,在方丈看来,禅是少林;在山下的饥民看来,禅就只是这半块白薯。”
方丈心中的禅,是对禅理佛法的钻研。而无想心中的禅,是生活禅,不是高高在上的浩繁卷帙,而是凝结在穿衣吃饭的日子中的活法。
有一次,方丈向败火感叹自己:“喜形于色,说明修为还不够啊!”
败火却回:“喜怒不形于色,那是木头人。”
方丈曾戏称败火是少林寺中“每天晚上第一个睡觉和每天早上最后一个起床的人”。败火则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也是禅,这也是修行。”
想来这也应该是借鉴了慧海法师的一则故事:
一位禅师问慧海:“和尚修道怎样用功?”
慧海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禅师不解:“所有的人都这样这跟你有什么不同?”
慧海说:“他们吃饭时不好好吃饭,却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觉,却千方计较。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同。”
败火的禅,也在生活中。
除了禅意,《少林问道》的台词也很动人。
程闻道:“佛陀走之前说这世界真美好,我没见到。蓁,能再见到你,真好。”李蓁蓁:“在我最好的年纪遇到了闻道,我无悔。”
程闻道与李蓁蓁这对怨侣,共同背负着血海深仇。这个时候的他们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活到明天,他们下一次见面会是什么时候。
这是两个“已死之人”的对话,甜蜜而又悲恸。
后来,他们兜兜转转,一个遁入空门,一个沦落风尘。
再度相逢,李蓁蓁救下遍体鳞伤的程闻道,抱住他心疼地说:“你有伤”。
已削发为僧的程闻道(无想)一把推开蓁蓁,说道:“我有戒”。
寥寥六个字,便道尽了他们两人的求不得和爱别离,写道了两人咫尺天涯的无奈和遗憾。
后来,在少林禅院中,无想对李蓁蓁说:“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都是举世无双的好时光。程公子的心里有过你,你一直都在。”
现在在你面前的人,是无想,而李蓁蓁,在程闻道的心里,一直都在。
《少林问道》中
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
今天只是稍微摘录了其中的几段台词
希望您有时间的时候
可以静心感受这一部好剧
文字丨芷菡客
编辑丨芷菡客
图片丨网络
芷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