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文化河南博大精深的少林禅文化刘光伟

发布时间:2020-12-9 19:02:54   点击数:

提起“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那神奇的少林武功、那精彩的功夫表演和武侠小说甚至影视剧里把她作为武林泰斗的种种形象。

可是今天,我要重点给大家介绍的,是少林寺真真正正的镇寺之宝、少林寺第一绝技、少林寺得以千年不衰的真正奥秘。她不是那宏伟的古迹建筑、不是那高深的武学秘籍、也不是千年流传的历史传说,而是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在艺术领域,一个人只会画画乃是小技,因为比绘画高一层的是书法,比书法更高一层的是文学;比文学更高的,是富有哲理性的音乐。至此仍非大道,更上一层的,是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

那么,少林与禅的关系到底怎样?什么是禅?禅与现实社会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印度高僧鸠摩罗什称为“思维修”、西天取经的玄奘叫它“静虑”,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解释为“生活”、而少林寺今天的方丈永信大师却一语道破了禅的现实意义,认为禅即智慧。简单来讲,就是改造思想、自我修养的意思,不注重念经拜佛、也不提倡研究佛法,只要心中能够明心见性,便是证到了无上佛法,这种以坐禅苦心练性为方式修佛的教派即禅宗。可见,禅是一种在认识上、作用上以及对它的修持上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显得高深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佛教才有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全是错~~~”的缘由。咱们不妨先把这些暂时搁置一边,先从禅的本源开始,让我们一层一层来揭开禅的神秘面纱吧!

根据有关佛经记载:佛祖释伽牟尼在一次灵山法会上讲经说法,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用任何语言,而是手持一支曼陀罗花“拈花示众”,众多弟子迷茫难懂,只有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与佛祖心心相印。佛祖释伽牟尼于是说:“我有万千法藏、无上心法,皆付诸摩诃迦叶。”从此,迦叶就成了以“心悟”为特点的佛教宗派---禅宗的首创者。不过,这时候的禅,是古印度的旧禅,讲究苦坐修心,以期心中毫无杂念而达到一心向佛的目的。

到了北魏时期,由于得到皇帝的推崇,佛教在中原一带得到了空前昌盛的发展局面,许多印度高僧纷纷来中国传教,其中就有一位后来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叫达摩,是佛教第二十八代弟子。

来到中国以后,达摩先在南京和梁武帝会面,由于两个人对佛教的认识和态度差别较大,话不投机,达摩就渡江北上,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不过,当时达摩所持的思想学说确实有些超前,许多人不认可他的观点。达摩就在寺院后面的山洞中一人默默坐禅苦修,同时,他也在考虑着怎样把禅学的精髓在中国发扬光大的问题。

九年下来,他终于明白了,在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的国度,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种外来文化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并且不断吸收时代新型要素,才能够很好地扎根、繁殖乃至开花结果。于是,一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最具备中国特色的宗派、影响力最大的宗派---禅宗就在嵩山脚下的少林寺诞生了,少林寺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无可争议的祖庭,在佛教界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实话,达摩所创建的禅宗,并没有脱离多少印度苦禅的影子,还不具备现代禅宗的主要特色。但是,他是第一个把中国文化纳植于印度佛学中的巨人,他的思路,为以后禅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后世继承禅宗思想、发展禅宗精神、改革禅宗方向都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以至到了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才提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时期的禅,已经从迦叶的苦禅、达摩的“不说法,不持律”、唯求心印得佛发展到了不需讲究形式、不需讲究目的,甚至不需讲究求佛。只要你心中平静,这一刻,你就是佛了。

由此看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禅宗发展到六祖慧能以后,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佛学的痕迹,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文化。由此,禅宗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衷爱。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禅宗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在历史舞台上的面容,在中国的宗教界乃至文化界,不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常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倍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107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