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朱元璋到少林寺问朕也需要跪方丈怎么机智回

发布时间:2021-4-4 3:52:12   点击数:

首先说一下,朱元璋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残暴嗜血的皇帝,并没有蓄意乱杀宫女和卖瓜的瓜农,同样也没有准备去少林寺大开杀戒。而题目中说的事情,实际上是赵匡胤拜访大相国寺的经历,所以这个故事属于张冠李戴。

欧阳修晚年辞官后闲居颍州,曾经写了一本名叫做《归田录》的书,这本书以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记载了大量朝廷往事和文人士大夫的故事。而赵匡胤礼佛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话说赵匡胤称帝后,第一次去大相国寺参禅礼佛,所以朝中大臣和众多侍卫随驾左右。而大相国寺的一众僧人和主持也早早的接到了通知,并且在寺门等候。

赵匡胤步入大相国寺时,有一位名叫赞宁的僧人陪侍左右。赞宁是北宋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在寺院里的职位是僧录,负责掌管僧籍,整理佛法,同时也负责寺庙的接待工作。

当时赵匡胤和由赞宁引导前行,不一会一行人走着走着就到了大雄宝殿的佛像前。当时赵匡胤拿起了几炷香,准备上香礼佛,然后突然就问了问寺院的和尚;“朕面对这尊佛,需不需要下跪呀?”

一众僧侣面面相觑。如果说不用跪,那就是不尊敬佛祖,因为在佛教人看来,佛祖必然高于人间帝王。但如果说要跪,那必然会得罪皇帝,而无论任何宗教想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拍世俗的帝王的马屁,期待得到帝王的扶持鼓励,以此才能得到更多百姓的施舍。

正在大家不知所措时,赞宁说道:“不用下跪”,赵匡胤很纳闷的问为什么,赞宁又回答道:“见在佛不跪过去佛。”

见在佛也就是现在佛,赞宁的意思是把赵匡胤说成了现在佛转世,而上面贡着的是过去佛,所以不必跪拜。不得不说赞宁确实是个文化人,拍马屁都比一般人好太多,直接把赵匡胤抬高到了佛祖的地位,避免了人间帝王不跪佛祖的情况。

而赵匡胤听到赞宁将自己比作现在佛后非常高兴,笑着说:“这个说法好,以后就这么定了。”也正是因此,宋朝的帝王都恪守赵匡胤定下的规矩,并不会下跪参拜佛像。

当然赞宁的马屁后来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大相国寺成为了宋朝皇室的重点扶持对象,香火空前鼎盛。后来更是成为了皇家寺院,赵匡胤和赵光义也多次拨款修缮扩建。

至于朱元璋到底去没去过少林寺,有没有为难过少林寺僧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说到明朝皇帝,似乎个个奇葩,不是猫控、恋母,就是不上朝,有喜欢蛐蛐的、有喜欢摆地摊的、还有喜欢做木匠活的......明朝皇帝好坏,我们姑且不论,今天说说明朝皇帝的诗词,其实人家也是文艺青年。

劝学诗

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

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

也有人调侃这是自相矛盾,自己不上朝创历史记录了,还劝学。

江楼秋望

远碧按天涯,登临景自佳。

蓣洲晴亦雪,枫岸昼常霞。

落雁过前浦,浮鸥傍浅沙。

竹篱高晒网,茅屋是渔家。

小资情调凸显啊,可惜仁宗这么个好皇帝,没在位多久就驾崩了。

赐石硅土司秦良玉

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伟大的女中豪杰,这才是女英雄,作者在推崇她的时候,也损了一下男军人。

新月

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

这是《建文逊国记》里记载的一件事,朱元璋让他孙子吟咏新月,便有这首诗,这其实是个伤心的故事。但也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是明成祖写的。

减租诗

官租烦繁重,在昔盖有因。

而此服田者,本皆贫下民。

耕作既劳勤,输纳亦苦辛。

遂令衣食微,曷以瞻其身。

殷念恻予怀,故迹安得循。

下诏减十三,行之四方均。

先王视万姓,有若父子亲。

兹惟重邦本,岂日矜吾仁。

宣宗真是不错,画画书法诗词歌赋都懂,这首诗应该比较熟悉,有点矫情但人家说的也是事实。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这个太熟悉了,过去有本书叫《千家诗》里边就有,世宗也不只会炼丹,这首诗还是比较好的,有气魄。

可要论其人品的话,朱元璋的确是说得过去的。在当上皇帝后,马氏这个糟糠之妻马上就被他册封为自己的皇后,而自己的大儿子朱标,也是顺水推舟变成了太子。但是要知道,朱元璋的儿子其实是很多的,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一生中,一共有二十多位儿子,除去那些年纪很小的,年纪与朱标差不多的儿子也有十多位。但是为什么在朱标活着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敢和他争夺太子的位置呢?就连朱棣也不敢?要知道太子之位是谁都想要的,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多得是太子被人用各种方法逼下台。但是为什么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却没一个人愿意整他呢?而且朱棣这个人我们也知道,在朱允炆当上皇帝之后,朱棣就已经准备好了自己当皇帝的准备,而且还成功了。那么,为什么朱棣不在朱标当太子的时候,也做准备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就是朱元璋给朱标,留下了非常多可以信赖的人才。据《明史》记载,在朱标出生之后,朱元璋就对这个孩子是抱了很大的希望,甚至还请来了当时的文学大师宋濂,让他辅导朱标学习。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其实在这个时候,朱标在朱元璋的心中,就已经是一个未来的继承人了。而且在此后,朱元璋还特地挑选了不少信得过的人,准备在自己退位之后,让他们来帮助朱标。当时朱元璋准备出外的时候,就会将整个都城的大事,都交给朱标练手,让其他人在旁边辅佐他。而这些大臣中,还有着朱元璋的开国阵容: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为了让这些开国功臣,能够安心辅佐自己的家族,不想着乱来。朱元璋还特意让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好让兵权和文权,都掌握在自己儿子的手中。这个阵容可以算得上非常豪华了。其次朱标的性格,可以说是和朱元璋相反的。朱元璋毕竟是从乞丐爬上来的,自然对很多江湖规矩都是熟悉得很。这些经验也是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朱标了,因此朱标本身除了皇室的文化教育之外,也懂得性格要好,才能够让天下都太平。所以在这个明朝最为厉害的胡惟庸案中,朱元璋大开杀戒,将不少人都牵连打入大牢。但是朱标却能够站出来,表示父亲杀伤太多,很可能会伤害到国家的基础。朱元璋在此后和朱标推心置腹,认为只有趁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将明朝这个荆棘上的那些“刺”拔掉,才能够让朱标安心坐稳这个位置。但是朱标却不愿意赞同父亲的说法,认为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居民。朱元璋大开杀戒,很大程度上也会让人们人人自危。因此,在此后积极劝说朱元璋,使得明朝的损失降低了很多。朱标自然也颇受人们的爱戴,若是他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很大程度上是成为一代明君的。因为他压得住手下的大臣,也能够得到百姓的敬仰。就算是朱元璋逼迫开国大臣们,也基本是发生在朱标离世之后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朱允炆没有办法控制住这些人。并且因为朱标的性格,又是长子,朱标在其他弟弟的心中,都算是很好的大哥。根据《明史》的记载,其他人挨骂的时候,朱标总是会出来为他们求情,有时候还会悄悄给他们送吃的,使得当时不少人都认为朱标很仁慈。要知道争夺太子的原因,除了权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在对方成为皇帝后,会不会让自己的势力被消灭。若是朱标成为皇帝没有这种可能性的话,人们也没有和他对峙的原因。再加上古代礼法制度里,被册封的太子要是没有大问题的话,你敢贸然挑战他,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你要反叛一样。可惜的是朱标虽然可能成为明君,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在年轻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不然在成为皇帝之后,或许能够带着明朝走到一个高峰。遗憾的是,朱允炆没有继承朱元璋的长处,而落得个被自己的叔叔朱棣推翻的下场。参考资料:《明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113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