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中岳嵩山为什么会有ldquo五代同堂

发布时间:2021-11-10 15:55:33   点击数:

嵩山地区保存着嵩阳、中岳、少林、加里东、燕山等构造运动的地质遗迹,特别是在不足20km2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和少林运动所形成的前寒武纪的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这是研究早期地壳演化规律的理想场所,嵩山是研究地壳演化史的百科全书。

五代同堂又称五世同堂,本指一家人同时有五代在世。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能够五世同堂、身体健康、儿孙绕膝、安享天伦,这是多少人的人生终极梦想。然而,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之中,却有“五代同堂”之说。

一、嵩山“五代同堂”的来历

在自然界类似的五代同堂,甚至更多的世代在不太大范围内同时存在的现象比比皆是。

嵩山是地球的宠儿,在30亿年前就有灼热的岩浆喷涌,从茫茫大海中冒出陆核或小陆块,诞生了最初的嵩山,显示了地球成陆时代的来临。在以后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嵩山地层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在不足km2的范围内袒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因太古宙与元古宙这两个地质历史时期曾经被称为太古代和元古代,因此,被地学界誉为“五代同堂”。这五个地质历史时代,实际上是一部完整地反映华北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的石头史书。

嵩山每个时代的地层特征如下:

1、新生代地层

新生代地层属于嵩山地区第五代,为万年以来的陆相沉积物。包括一些残坡积物、黄土和现代河流沉积物。

新生代第四纪黄土

2、中生代地层

嵩山地区第四代,区内仅出露三叠纪地层,为一套红色为主的砂岩、泥岩,年龄2.5-2.05亿年,由内陆湖泊沉积形成。

中生代湖湘沉积砂岩

3、古生代地层

嵩山地区第三代,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寒武纪与奥陶纪地层,年龄5.43——4.9亿年,由海洋沉积形成,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含丰富的动物化石,三叶虫最多;上部为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年龄为3.54——2.5亿年,为滨海、湖沼沉积形成的砂岩、页岩、并含铝土矿和多层可采煤层,动植物化石丰富。

古生代地层

4、元古宙地层

嵩山地区第二代,分下部和上部两套,由海洋沉积物固结而成,代表岩石为砂岩、页岩、石灰岩等。下部叫“嵩山岩群”,上部称“五佛山群”,后者含丰富的微古生物化石——叠层石。

五佛山群中的褶皱景观

5、太古宙地层

嵩山地区第一代,为嵩山最古老的岩石地层,已有约27亿年的高龄,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和海洋沉积物固结、变质而成,代表性岩石为片麻岩和片岩,叫做“登封岩群”。

新太古代变质岩

二、嵩山“三大构造运动”界面

嵩山不仅具有“五代同堂”的地层,而且还是“三大地质构造运动”的命名地。即: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

嵩阳运动:由张伯声教授年创名,是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形成的角度不整合面。嵩阳运动使嵩山古老的基底花岗岩—绿岩体完全固结,陆核也得到了大范围的增生。嵩阳运动使嵩山及其周边地区第一次成为陆地并遭受了较长时期的风化剥蚀,标志着地球发展演化的一次重大转折,此后形成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建造,使陆壳得到大范围的增生。

嵩阳运动不整合界面

中岳运动:由张尔道教授年创名。是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嵩山石英岩、五指岭片岩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群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

五指岭中岳运动界面(上部的水平岩层与下部的倾斜褶皱岩层)

马杏垣()认为它相当于吕梁运动。发生时间距今16亿年左右。马鞍山组底砾岩层位稳定,不整合面清楚。这次运动使已经形成的所有岩层再次受到改造,发生了比嵩阳运动更为强烈的褶皱和变形,但变质程度普遍不高,整个嵩山群(罗汉洞组、五指岭组、庙坡组、花峪组)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这次运动使华北各陆块拼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北统一古陆块。此后,嵩山地区沉积了五佛山群地层,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

中岳运动形成的叠加褶皱景观

有些学者认为,中岳运动是一次全球性十分强烈的构造运动,它是地球板块构造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华北地台上有强烈的表现,同时,在世界上所有的地台区,甚至最古老的地区都有强烈的影响。

中岳运动造成的少室山石林绝壁

少林运动:由王曰伦、王泽九等年研究命名。少林运动是发生在晚前寒武纪的一次构造运动。在河南省嵩山地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新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砦组和马鞍山组之上。典型剖面位于嵩山少林寺附近,其发生时间距今约5.43亿年左右。

少林运动不整合界面及底砾岩

作者:章秉辰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九三社员,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持完成了60余项中央与省级财政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主编出版《邙山黄土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王屋山科学导游指南》、《云台山科学导游指南》,参与出版《河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中国王屋山及临区元古宙地质研究》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章秉辰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122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