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游记 >> 少林寺的宝藏竟然藏在这个地方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我们现在看到的少林寺是在文革结束后,修缮重建的,现存建筑当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仿古重建建筑,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属于古代的原物遗存。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
有人说,少林寺的“魂儿”没有了,它有的,只是一具空荡荡的“躯体”。
石友三年的那把大火,烧了40多天,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等这些有形的建筑,灰飞烟灭;连那些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无形的历史,也片纸张不存。
穿过历史的云烟,人们只记住了那把大火,只看到了复建的少林“躯体”,却不肯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拐一个弯儿,看一看少林寺无声无息的历史筋骨。这个“筋骨”,就是少林寺现存的那些碑刻。
少林寺书画院至今仍存通石碑,从魏晋至今,历朝历代,皇家御制,诗词歌赋,名家字画,无所不有,它们呈现了一个年的多面少林。
它们,才是少林寺真正的“魂儿”。但遗憾的是,不少前往少林寺的游客,都很少注意到这个角落。
少林书画院里的那些碑刻上,清晰地记录着一个年的多面少林,这是少林寺鲜为人知的宝藏,是解密少林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少林寺的历史沿革(摘自百度百科)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多亩,寺基亩,楼台殿阁余间,僧徒达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庆历三年(年)庆历新政失败后,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今开封)设立禅院。
北宋元祐八年(年)左右,报恩禅师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僧徒云集至此演武礼佛。
嘉靖时期,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少林僧侣抗倭有功,因此政府大规模修整寺院,少林寺还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其后,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调,参与战事,并屡建功勋,所以朝廷又多次为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也得以确立。
康熙四十三年(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
雍正十三年(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
乾隆十五年(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
中华民国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与北洋政府内战,少林寺屡遭战火之灾。
民国元年(年),登封县僧会司僧会云松恒林和尚被地方士绅推举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他购置枪械,组织保卫团,训练战技以维持当地秩序。
民国九年(年)秋,恒林率民团与土匪十战,环寺数十村得以安居乐业,被誉为少林活佛。
少林寺书画院的碑刻所记载的少林寺的历史
少林寺的创建
根据《魏书》和《续高僧传》记载,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那么,碑廊里的石碑上有无此记载呢?
碑廊里现有一通《北齐少林寺造像碑》,于北齐天统六年(公元年)所刻,坐上浮雕一佛二菩萨,底座有敬造佛像的施主姓名。但遗憾的是,此碑的碑铭据说已被石友三的那把大火烧毁,无从寻找关于少林在那个时代的具体文字。
不过,藏于碑廊外大殿前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可补遗憾。其碑文说:“少林寺者,后魏孝文之所立也……沙门跋陀者,天竺人也。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缅自西域,来游国都,孝文屈黄屋之尊,申辎林之敬。太和中,诏有司于此寺处之,净供法衣,取给公府……”说少林寺有多年的历史,此碑文可做有力的佐证。
自北魏孝文帝为跋陀建立少林寺,少林寺就走上了初兴之路,闻风追随跋陀习禅者,常有数百人之多,弟子及再传弟子,成就显赫。
唐太宗与少林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少林寺极度繁荣起来,是在唐朝。繁荣的原因,是跟唐朝皇室关系不一般,尤其是跟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关系。
说起少林寺,都知道“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但碑廊《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却讲述了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
在大唐武德四年四月廿七日(公元年5月23日),少林寺上座善护等13位僧人,在城内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州城,擒拿了李世民的竞争对手王仁则,归顺了李世民。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多亩,寺基亩,楼台殿阁余间,僧徒达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少林寺救过老子李世民,儿子唐高宗当然不敢轻慢,在位期间,他和武则天多次驾临少林寺。尤其是在咸享年间,他留下了御书的《般若碑》碑额,王知敬给他写了碑文。
永淳二年(年)唐高宗再次驾临时,武则天因为其母亲杨氏建造的功德塔迟迟不能竣工,就非常伤悲地写了一首诗和一篇短文,还写下了一篇愿文,希望在其母亲讳辰(九月十四日)前“终此功德”,因此特地委派武三思带着金绢等物到少林寺督促。
后来,诗、文、愿文内容被刻成石碑,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和《大唐天后御制愿文碑》。
不能不说武则天这个人,可是少林寺的“铁粉”。除了随高宗两次驾幸少林,武则天又下诏修整少林寺的塔院和普光堂等,使少林寺呈现出“妙楼看阁,俯映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的盛况;唐高宗驾崩后,她还在少林寺内为其建功德所。
如意元年,武则天出于对佛教和少林寺的敬重,迎少林寺普光堂等神王师子共15尊入内宫供奉,并将原泥塑彩妆的神像施以金妆,后来少林寺还上表请求奉还。这故事就记载在少林寺《敕还少林寺神王师子记》碑上。
元代就开始聘请洋弟子当“首座”
到了元代,少林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那时候的少林寺,有23所下院,僧众达到了多人,众多的少林弟子还出任各地的僧官。
这个时候,少林寺的名头已经打到了海外,并开始招收国外弟子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息庵义让任少林寺主持(~)时,日本国僧人古源邵元担任了少林寺的“书记”和“首座”,并久居二祖庵。
邵元,是日本福井县人,年入元,自泉州登岸,北上福清雪岩山,浙江天台山、天目山,过赵州石桥,登山西五台山,南下嵩山,北上大都,再南下荆州,20年后才回到日本。
邵元侍息庵义让门下尤久,并为息庵义让和菊庵法照撰写了碑文。现在碑廊里还存有《息庵禅师道行之碑》和《照公和尚塔铭》等。
少林寺的对外交流,在明代也延续下来。碑廊里有一通《淳拙禅师道行之碑》,是中国僧人蒲庵来复撰、日本僧人德始楷书的。
德始是日本信州(今长野)神氏子,约于明洪武七年随日本使宣闻溪来中国南京天界寺,后游北京、峨眉、成都等地。
少林寺的跌宕起伏
从元代的空前发展,到元末红巾军起,少林寺僧逃得只剩下20多名老弱病残;到明洪武初年,才恢复到多人;再经明末“三灾并起”,少林遭到空前的破坏;直到康熙年间,少林还是一派衰败景象。
后经康熙颁书“少林寺”、雍正朝大修,少林寺才恢复元气。但少林的衰败不可阻挡,到清末民初,少林寺仅有僧人二百余人,土地余亩。这其中的离乱兴衰,不少碑刻都有提及。
绘画和书法方面不可多得的精品
就画而言,最让人着迷的是明代河南太守梁建廷所绘的《达摩一苇渡江》和《钟馗》画像,虽然粗笔淡描,但两眼奕奕有神,衣着飘飘生风,实为形声兼备;而吴道子所绘的观音像几与人高,人物风度活泼潇洒,为线刻碑碣所罕见。
就书法而言,简直就是中国书法的一部演变史,篆、隶、楷、行、草,无一不备,从汉魏时代的书法演变,到唐代的多而精且为名人手迹,再到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东坡居士苏轼稽首赞》碑、米芾《第一山》刻石、黄庭坚《达摩颂》碑、蔡京《面壁之塔》题字碑、赵孟頫《裕公宗师道行碑》、董其昌《道公禅师碑》等,名家荟萃,冠绝一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