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安徽蒙城少林弟子陈保堂回乡授艺,秉承少林

发布时间:2021-4-10 6:54:36   点击数:

安徽省蒙城县,古称九夷之域,又称北冡、山桑、漆园,是一代道家圣贤庄子生活过的地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楹联之乡、著名史前文化代表“中国原始第一村”就坐落在县城境内。滔滔涡河之水哺育出老子、庄子,开创道源之先河,因其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以及这种大智慧的哺育,让蒙城有幸成为古代知识分子栖息的地方。自古,逐鹿中原、烽火滔滔,蒙城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民间习武之风盛行,女英雄刘金定金刀红马战南唐,任柱俘杀清亲王僧格林沁,马玉昆血战平壤等英雄人物不胜枚举。

陈保堂

蒙城人民,强悍武风,历年久远,且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来过,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赞过,留下“吏无甲田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著名诗句。从这里走过仁人志士,他们除了报国之志外,更有回报家乡之浓情。今天,我们介绍的少林弟子陈保堂的故事,就充满了一个武术人特有的回报桑梓的大情怀。

恰巧,陈保堂碰到做粮食生意的亲戚陈保伟,他就和亲戚商量,我不要工资,给你干活儿,到时候你给我路费去少林寺学武就行。于是,陈保堂就帮亲戚打工两年多。当拿到元的路费,陈保堂再也按耐不住激动心情,年的春天,他在父母乡亲不舍的目光下,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和同伴坐着拉煤车,日夜兼程,用了两天时间,赶到登封县。到了少林寺以后,才知道,少林寺不招收学员。他们找到少林寺一带最早由寺院和当地村委联合办的少林寺武术学校(现更名为少林寺释小龙武院)。俩人交过元的学费后,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当时学校条件较差,全校学生约人,宿舍就是大通铺。吃的也简单,三个馍,一碗稀饭。好在比家中又好些。就这样陈保堂在陈同山、陈同川的武校安定了下来。

陈保堂与本刊总编赵国华在华东武校门前合影

习武之路,绝非电影中那样行云流水,排山倒海地威震武林。初到少林寺的陈保堂也和其他求学者一样,困难接踵而至,每天8个多小时训练,单调而枯燥,简朴宿舍,清贫的伙食等等。很多带着激情的学生,过了几个月就悄悄地离开了学校。陈保堂常常在深夜仰望月光,不时地问自己:“我记得一句话,愿我们所有的执着,都值得坚持。坚持,必须坚持,一点点苦就打败了自己,还是习武之人吗?”陈保堂鼓励自己。

先是半年的武术套路,得到老师王松平的悉心指导。陈保堂说,武校时光很快,练武虽然辛苦,对我一个农家孩子来说,不算啥,但也常常半夜里饿醒。半年左右,有很多学生吃不了苦就退学了。同伴陈玉飞也劝我退学算了,我说宁可死在少林,我也要练出成绩。”由于生活费的原因,陈玉飞就退学了,而陈保堂坚持了下来。

陈保堂与释永信方丈在一起

有了半年的基础,陈保堂半年后学习散打。学校平时训练8小时,为了更好更快提高武学造诣,他则把休息的时间都用上,星期天也不休息,在训练场上揣摩着老师一招一式,有着拼命三郎的狠劲,挥汗如雨在少林功夫中寻找着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收获总是留给勤奋吃苦人,当年,在校运会上,陈保堂摘得65kg级散打桂冠。

正是这次的脱颖而出,陈同山校长感到眼前这个朴实、精干的皖北小伙子有着很大的潜质。为了更好鼓励陈保堂在习武之路走下去,学校给他减免第二年的生活费,并代表校队参加登封县、郑州市武术散打比赛。先后荣获登封举行的少林散手擂台赛75kg级亚军,广东汕尾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65kg级冠军。正是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机遇之门再次为陈保堂打开,年,学校推荐他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深造。深造期间,也是他提升武术技能的黄金期,他被学院推荐代表中国队参加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力挫美国武道联盟高手——赛尔浦云和日本武林高手大井仁,夺得75kg级冠军。由此,陈保堂声名鹊起,名震中原,武汉体育学院特招入学,让他免费读本科;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要陈保堂留在少林寺。“我和父母商议后,母亲不同意我出家当和尚。读本科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权衡再三后,我还是放弃了。上少林武校的几年,家中只给我元生活费,其他多亏母校赞助和朋友的支持,才一路走下来。”陈保堂微笑着说。

回乡授艺,秉承少林展风采

全国比赛后,陈保堂受到武汉体育学院的表扬。年,武汉体院武术系同意特招陈保堂入学,但因自己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最后只能选择放弃继续上学。李建平教练知道后,推荐陈保堂去广东省汕尾市体育局当散打专业队教练。

陈保堂说:“广东那么远,回家看一次父母都很困难,我还是谢绝教练的美意,返回了母校。”

回校后,陈同山校长成立散打专业队,让陈保堂代课。“授课期间,我一边代课,一边练武,琢磨将少林武功融入到散打之中。既是教练员,又是习武者。”陈保堂说。

年代课的同时,陈保堂又参加了第三届国际少林武术节,荣获75kg级冠军,给学校赢得了荣誉。

“面对成绩的同时,我的思想发生很多变化,心想,少林离家这么远,能不能回乡办一所少林武校,将少林精神发扬传承下去。有一段时间老琢磨这事。”陈保堂回忆道。

少林禅武精神的博大,督促着陈保堂回乡办学,把传播少林武术思想落实到家乡。通过深思熟虑并得到家乡的支持后,年的春天,陈保堂和40名学员一起,坐着大巴向久违的家乡驰去……

如果说年是陈保堂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应该被载入保堂集团发展史的一年。年仅22岁的陈保堂,做出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决定,回乡创办安徽蒙城华东武术学校。

就如同6年前,他毅然决然地离家前往“少林寺”学艺一样,鲜衣怒马仗剑江湖的他,一夜看淡“江湖事”,决定把他人生的第一份事业,带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决心把它根植到这片有着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沃土,愿它能汲取着涡河水的灵韵成长,陪伴在万佛塔的倩影里入梦。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距离,跨过去的过程称之为磨砺。

华东武校创办初期,资金不足、没有场地,陈保堂和数十名学员,落户到蒙城庄周职高校园内。当时挂名“庄周保安学校”。“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借用职高宿舍,15间瓦房,创业很艰辛,困难重重,全靠数十名学员的积淀,通过努力,当年收学员多人……”

人,人,人……学校滚雪球似的发展起来,陈保堂将学校更名为“蒙城华东武术学校”,旨在走出蒙城,声誉华东。办校不到一年,年,代表蒙城参加市全运动会,荣获散打比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震撼县城。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让陈保堂有了发展雄心。年,学校学生达0人,短短一个暑假就收学员0多人,租用5个校区远远不能容纳。于是,陈保堂向县委县政府申请,扩大办学规模。

“年开始,华东武术学校代表蒙城参加省、市运动会,连续五年荣获冠军,奖牌位列县级第一。荣誉室的奖杯、奖章、证书,粗略统计有五六百个吧。培养出的武术精英,先后被西安、上海、北京、成都等地体育学院录用,并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取得冠亚军的好成绩。”陈保堂高兴地说。

比如全国冠军王勇,入选武警总部政治部体工队,退伍后留在国家安全局工作。学员沈李,荣获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现任安徽省散打队队长,准备参加下一届全国运动会。这样的优秀学员,很多很多。

经过几年时间的辛勤耕耘,学校规模也一天天壮大,华东武术学校也从一个小型武馆,发展成为一个占地亩的现代化封闭式训练基地,至4年在校生达到0人,成为安徽省最大的民办武术学校。

《亮剑》中关于军魂有过这样的表述:“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的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驻。”

华东武术学校的发展历程,正是“亮剑精神”的完美呈现,从成立之初,陈保堂便把他的气质、性格深深地烙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上,学校始终秉持“以文为主、以武为特、文武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在确定“学校管理要文武一齐抓”方针的同时,针对学生培养和师资力量,他还提出:

1.习武要以武德教育为本,练武之人首以武德为重。要见义勇为,要时时想着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否则,武功再好也不会被人们称道。

2.为师者,自身功夫要过硬,要有真本领,有真本领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3.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阶层制订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高标准、严要求,做出成绩,多出人才。

在他心里,他是把华东武术学校当成了另一个“自己”,他把学校教出来的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延续,他要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埋藏像他一样“德才兼备”“做社会栋梁”的种子,如此方不负他的呕心沥血,如此方不负他的上下求索!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华东武术学校方能育英才无数。

建校20多年来,华东武校先后向全国各大体育院校输送学员数百人,向全国各省级体工队及国家武术专业队输送队员上百人,向浙江金华横店影视基地、浙江无锡影视基地、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等国家级大型影视基地输送影视人员、特技演员多人。截至年初,华东武术学校共向西安体院、天津体院、武汉体院、上海体院等输送本科学员多人、专科学员多人,参加职对口高考考入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等多人,向全国各省级体工队及国家级武术专业队输送队员多人。让上万名毕业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年11月22日,华东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沈李,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市第七届武术散打世界杯比赛中,代表国家70kg级运动员参加比赛荣获冠军;年沈李在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中荣获散打75kg冠军;学生易允喜在全国拳击锦标赛华东赛区中荣获56kg级亚军……

陈保堂说:“武术是魂,少林是根。当初我练武,就凭着不服输的冲劲,不怕苦的韧劲。正是这些坚强的意志,支撑着我的少林武校之梦。”成功贵在坚持,有时普普通通的坚持就是伟大,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之下,陈保堂将办学之路延伸得更远。

4年,为顺应时代发展,调整教育结构,华东武校校区更改为“蒙城第九中学”。同年,成立保堂教育集团,下辖蒙城九中、华东武校、九中第一小学、康乐幼儿园四大教育产业。

随着习武热潮的逐渐退去,武校发展势头逐渐减弱,在校人数一度仅有人左右。学生人数的减少、校园环境及设施的陈旧,致使武校一度入不敷出,身边的人都建议撤销武校。陈保堂觉得,华东武校承载着他多年的梦想,是他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将武校继续办下去。

年,保堂集团投资1.2亿元,于蒙城城南教育产业园区,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再次建设华东武校新校区。新校区占地80亩,建筑面积平方米,设有教学楼三栋,训练楼一栋、综合楼一栋、公寓楼两栋,综合训练馆一栋,游泳馆一栋,食堂一栋及风雨操场等。年8月,新校区土建、装饰、绿化全面竣工,学校正式投入使用。为了更好地创造办学条件,新校区投入使用后,陆续采购了各类训练器材,最大化地满足了训练需求;教室内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室内游泳馆,游泳区、淋浴区、更衣区,区域划分明显,设备高端;宿舍内,为每个房间安装空调,配备鞋架、书桌,努力为学生营造舒适的住宿环境;食堂拥有现代化、酒店式高端厨具,后厨区域划分明确,就餐区安装大功率空调,满足学生在严寒酷暑季节的就餐需求;操场上,安装了手动液压篮球架、可移动羽毛球架,足球网、室内乒乓球台等,更好地满足了学生课余生活需求。

薄伽丘说过一句话:“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纵然你衣衫褴褛满身泥土,骨子里的教养却让人肃然起敬。”或许正是这种品质,支撑着陈保堂的创业之路,开始在蒙城大地上展翅……

今天,安徽蒙城少林弟子陈保堂的故事讲述到这里就结束了,想了解更多关于陈保堂与安徽保堂置业集团的故事,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114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