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一)

发布时间:2016-11-10 3:22:03   点击数:
少林寺(一)

从小浪底往南返洛阳,午饭后东折,赴登封少林寺。

公元年,那个在云岗、龙门凿窟的北魏孝文帝为到中国传教的天竺高僧佛陀,在嵩岳少室山南麓建寺,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但这个历史开端并不足以保证少林寺作为千年古刹的辉煌,如果不是三十年后另一位天竺高僧达摩的到来,这座古刹也许早已坍塌于丛林中,最多留下几块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这个达摩和尚可大有来头。传说佛祖有一天在灵山传经,坐在莲花宝座上,接过信徒献上的一枝花,做了一个优雅的姿态,说:“同学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座下的同学们一脸雾水:讲都没讲就完了,您老不能这样糊弄人吧?唯有迦叶同学独具慧根,会心一笑。佛祖见了很高兴:这孩子聪明!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这是禅宗最初的来源。这“微妙法门”二十八传至达摩,在北魏时由达摩传至中国。达摩在少室山的一个山洞里“面壁十年”,潜性研究,创制了禅宗教派。从此少林寺成为了“禅宗祖廷”,在佛教界取得了特殊的地位。

与其他教派比,禅宗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顿悟,二是发明了谈禅这种修持方式。禅宗以为佛性圆满,是个整体的大智慧,必须整体把握。要么不明白,要么全明白。就像母鸡下蛋,屁股一撅,就生下一个囫囵蛋,不能今天生个四之一,明天生个三分之一。所以对佛性的理解不能靠渐修,只能靠顿悟。所谓顿悟:就是在修炼的过程中,忽然有一天机缘成熟,如电光石火般照见圆满佛性,豁然开朗,悟得大道。这个说法好,相当于创立了一个成佛的快捷方式,就像微软公司发明出桌面操作系统,使傻瓜也能用电脑一样,为芸芸众生进入佛门,打开了方便之门。谈禅这种修持方式则是通过修行者之间的盘诘、诱导,获得某种启示,以接近佛的大智慧,这种谈话纪录称作“公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用说明文或论说文的方式是无法传达禅意的,只能以一种诗意的比喻,拨动你某一根神经,庶几触及到些许真实。谈禅的产生大概与魏晋时期士大夫间擅清谈、玄风大盛的社会风尚有关,是佛学吸取老庄之学的产物。由此佛学文人化,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占有了市场,从此谈禅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高雅的或假装高雅的生活方式。禅宗通过前者实行了平民化,通过后者实现了文人化,完成了中国特色的改造,成为中国最大的佛教宗派。这种中国特色的改造,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自然是大有裨益,但对中国人思维的发展却不是一件好事。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思维,不屑于锱铢必较、分条析缕。亚圣孟子颇具代表性,他写文章,专以气胜人,不以理服人。佛学中的某些宗派如法相唯识宗的因明之学,充满了逻辑推理和对认知科学探讨,是中国思想中本来缺少的东西,其传入对推动中国人思维的进步大有好处。但禅宗恰恰舍弃了这些好东西。

佛法精妙,非我辈凡夫俗子所能略知一二的。俺也曾附弄风雅,找过一些公案来看,其中奥妙的禅意自然不是我能知道的,但颇爱其睿智、幽默的行文风格。它往往把人的思维逼到死角,使你不得不破墙而出或腾空跃升。其中有一个常用的法宝就是取消问题或偷换问题,有点像现在的脑筋急转弯。传说禅宗五祖弘忍要挑选接班人,让他的弟子们交作业,以成绩论英雄。大弟子神秀是公认的最优秀的学生,其学养修为远在诸弟子之上。他写了一个偈子,踌蹰满志地交上去了,偈子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不使染尘埃。”还有一个劈柴烧火的小和尚慧能也交了个偈子,偈子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以为惠能远比神秀悟得透彻,便把衣笨传给了惠能。侯宝林有一则相声叫《醉酒》,说的是两个醉汉有一晚在大街上碰到了,醉汉甲说醉汉乙:“你醉了!”醉汉乙说:“我没醉!”醉汉甲拿出一个手电筒,朝天空打了一束光柱,说:“你没醉就沿这柱子爬上去。”醉汉乙说:“你别来这一套,我懂,等我爬上去后,你一摁电门,把我摔下来。”那惠能就是这个摁电门的人,把神秀从半空中摔了下来。

.11.11









































白癜风的最初症状
沈阳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16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