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游记 >> 我心中的少林我的活法1
我们以严格的戒律和坚定的信仰,来抗衡外界对僧人生活的干扰,同时,我们又以超前的意识,积极的心态融入今天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根据我自己近30年的修行体会,感悟到从日常生活中去修证,也是非常踏实的门径,特别对于道心坚定的人来说,很适合,也很有效。佛经上说,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事。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其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利益,就是能够培养佛教徒主动入世的风气。厌离世俗生活,但不脱离人间生活,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和众生打成一片。实际上,这既是我们禅宗的古老传统,也深契现代开创的建设人间佛教的伟大事业。如果修行者长期远离日常生活,或者和日常生活脱节,不仅容易造成修行走偏,而且修行成就也不容易巩固,更严重的是导致世间佛教的萎缩。
一种文化的形成,庇佑它的是历史根源和传统文化背景。我去过印度、尼泊尔等地,礼过佛祖圣迹,也潜心研读过历史,觉得印度的佛教的确和中国的佛教不完全一样。印度的佛教重视传统的禅定,许多僧人禅修的功夫非常高超,可说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中国佛教在禅宗建立之前,也有不少人修持禅定,如安世高就在中国传播禅学,翻译了许多经典。但是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禅风翕然一变,禅不再像传统印度禅那样,专门注重沉思冥坐,远离人世苦修,而是把禅融于生活里面,禅就是吃饭睡觉,禅就是日常生活,生活中随处可以参禅,随时能够获得觉悟。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中国禅与印度禅不同的地方。
中国禅之所以改变了印度的禅风,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解与印度不同,中国人愿意把成佛的涅槃彼岸的理想心境,尽量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愿意在世间涅槃,在现世中成佛。这个问题到了禅宗建立后才得到最后的解决,所以我们常说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人的宗教。佛陀立教就是要解决人世间的问题。禅宗的建立,并不是要离开佛陀的本怀,而是发展了佛陀的精神,把大乘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救世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佛与众生不二,禅与生活合一,众生在现世中得度,在现世中成佛。
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都采用了最先进、最现代的传播方式。佛教在中国最早用纸,当年,抄经抄得“洛阳纸贵”;佛教在中国也是最早运用活字印刷的,至于刻碑、建塔就更不用说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一座塔就是一座丰碑,彰显高僧们一生的修持成果、一生的丰功伟绩。
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这些都是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僧人,应该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为佛教和传统文化服务。我想这些东西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是知识积累带来的,利用这些东西来充实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提供方便,有助于修行。
僧人们利用网络,利用电脑学习佛教方面的经典、答疑解惑、交流心得很方便。过去在藏经阁里面保存好一本书很不容易,要想核对一个名相很不容易,现在在网上很容易就能够查找到,确实对学习和修行来说是提供了很多很多方便。
对这一切现代化的产物,我们只视为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少林寺一般的年轻僧人都会上网,大部分人都有手机。90年代初,河南最早开通的一批模拟手机,我们就开始用了。上网也很早,我们少林寺从年就开始做网站了。
除了电子产品,一些交通工具,我们也都视为生活上的一种方便,为我们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的弘扬提供了方便。现在有火车、飞机为我们代步,节省了很多时间,使我们有条件静下心来思考很多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我们少林寺僧人学外语也是很早就开始了,我们以学英语为主,还学日语、朝鲜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等。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我们只有学好外语,才能够了解国外佛教的发展状态,国外出家人的生活情况,包括他们的学术水平,并与他们开展交流。一个信仰大乘佛教的僧人,应该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当然,每个僧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个性。就我自己来说,能有时间到禅堂里面跟禅师们在一块打打坐,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这是我最向往和最喜欢的生活。
记得有个记者曾经问我:现在的生活和当初出家时想象的寺庙生活,差距大不大?我说,应该有差距的。刚出家的时候,就想着过上山林的生活,悠闲自在的,也挺好的。出家以后一看,佛教界面临这么一个时代,这么一个现状,我就潜心发愿,思考着怎样传承,怎样振兴,怎样使佛教发扬光大。我认为这是我的一种责任。我今生今世能不能够成佛做祖,这个不去讲它,我至少能为佛教界先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修行,一种功德吧。
社会上看我们出家人的生活,往往外表看得多,其实,我们佛教徒有着自己的生活原则和生活的追求。
比如,我们佛教为什么要把眼、鼻、耳、舌、身、意称为六根?就是因为六根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就像树木的根部。所以,我们从根本做起,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就是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
“六根清净”就是要求我们净化我们日常生活,只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性清净,那么我们的意念就自然而然地随着净了。只有我们的心性意念内外都净,我们的内心就安宁坦然,无牵无挂。六祖在《坛经》里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一个人能做到于内心安宁坦然,于外无牵无挂,这就是禅,这就是定。
一个人平时修行福德高,他坐起禅来境界就高;如果一个人平时孽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确实不易,这是真功夫。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是知易行难呵。
我们佛教中所讲的上乘根器,我觉得并不是指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应该指心平行直的、善根深厚的人。只有这些人,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机缘成熟,就像瓜熟蒂落,开悟了。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行于正道,不著事相,理事无碍,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后证得无上佛果。其实,我们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感受,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不一定得到别人表扬,但自己内心就觉得舒服,胃口也好,觉也睡得香;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对不起别人的事,别人没有怎么说,但自己内心总觉得别扭,饭吃不好,觉也睡不稳。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轻视我们日常生活中,哪怕很小很小的行为,哪怕一点一点的念头,它们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内心。我经常对僧人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我希望大家能领会我老调重弹的苦心,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活法。
编者按:少林寺始建于北魏,迄今已多年,既是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又是武学圣地;如今,少林寺更是走出国门,名播海外,“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华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我心中的少林》是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自述的形式,讲述他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读者从中可以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找寻出释永信法师的心路历程,对他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
少林寺官方网站最好的白癜风专家白癜风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