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出自哪呢

发布时间:2020-9-16 7:01:38   点击数:

远在轩辕黄帝时代,我国即有所谓“功夫”之名词存在,功夫可称之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健康体操,源此,可推知武艺的技巧已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

周朝时,“拳”这个字眼,就是肉体力量与个人武力的总称,由此可测知古代种种武艺中,以徒手武功为代表,此类徒手之武艺,很可能是一种对打殴斗的行为。

诗经礼记上的斗技

诗经上有云:“无拳无勇,识为乱阶。”此乃周朝时代用来影射只会使用诡计引起暴乱的边疆民族的诗句。

礼记月令篇上亦有“讲武、习射、角力”之文句,此系周朝习武者,除了骑射之外,亦注重徒手武艺之表现。文中未见提及拳、扑、打、搏,可见当时之斗技,逐渐由殴斗进入扭打阶段。

齐管仲所编的小匡篇中,亦出现“拳勇”的字眼,据说此书非管子所著,乃后代学者根据管仲之业绩编篡而成的,书中有云:“有拳勇股肱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司。”在此,拳勇应为武力之总称。

至秦朝时,“汉书”刑法志中,出现了称为相扑的名词,此即“元封三年之春,举办相扑之戏,三百里四方之众皆来参观”之记载。元封六年,仍有此类记载,据测相扑可能是一种拳技武功,该是一种十分残虐的武技。

功夫始祖五禽戏

汉朝的武功更加精进,但仍无特殊之建树,直到汉朝灭亡之后,三国鼎立时,名医华陀编出了所谓“五禽戏”的医疗体操,此系模仿虎、熊、鹿、猴、鹤等五种动物之动作变化出来的,后世武术更深受此五禽戏之影响。

达摩拳法

南北朝时,达摩泛舟抵中国弘扬禅宗,未蒙梁武帝采纳,遂寓居嵩山少林寺,其目睹僧侣体格贫弱,动作迟缓,便开讲了“易筋经”与“洗髓经”两卷。据说,达摩同时传授了独创的十八罗汉拳,达摩在武技之中揉和了印度瑜珈呼吸法,更为往后的中国武术开拓了一个新纪元。

根据坚瓠集上说:“隋朝大业年间,盗贼入侵少林寺,为一老僧击退,从此更奠定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

隋、唐、宋之武术

隋唐时代,民间习武风气十分盛行,及至唐朝中叶以后,征兵制改为武举制,更加强了群众习武的热潮。宋朝太祖即位,因其本身嗜好拳法,于勤练砌磋中独创“太祖拳”。促使武艺在宋朝间更加急剧而迅速的发展。

内家拳之兴起

宋朝间,传说著名之武术家张三峰独创太极拳法,又称内家拳或长拳十三式。张三峰初习少林拳法,后潜入武当山苦练,由猴、蛇、鹤的动作中,悟出了“尚柔”的道理,配合了老子思想,独创十三式由柔和的圆弧运动与锐利点面构成之拳法,这种“防御要优美,攻击要锐利”的要诀,使中国的武技有了更深奥的进展。

摔角与拳技之分化

宋朝摔角名人有二,以梁山泊好汉浪子燕青为首,据云燕青矮小,李逵欲侮之,反为燕青连头数跌,李逵惧而却走矣。盖燕青非但善摔角、兵器,拳法亦佳,迄今仍有“燕青门”之武技存在,尚擒、打、踢、摔,十分合乎现代国术之理想。

次为南宋武将岳飞,岳飞除精于摔角外,并精兵法与拳法,曾创岳氏散手、岳氏连拳与医疗体操八段锦,重视呼吸吐纳,成为今日形意拳之始祖。

岳飞教兵士习拳,适有一名牛臬者无法领略,改教其摔角,并创摔角之“明八打与暗八打”,遂使原本单纯的摔角,形成更加复杂深奥的形态,自此,拳法与摔角渐渐分化。到了元朝,摔角更为金人所好,并广为推行。

觉远上人的拳法

元朝年间,少林寺觉远上人将十八罗汉拳增至七十二手,并挟技访遍天下,遇五形拳始祖白玉峰,二人合作完成了将近一百七十手的拳法,立下了武艺有系统有组织的根基。其拳法为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并各具有其特殊之意义:

1、龙拳:全身保持自然的姿势,集中意志,统一精神,动作时,如龙神飞天,活泼敏捷。代表着练“神”之意境。

2、虎拳:以全身动作运用腕力及腰力,仿如猛虎狂奔于山野,代表着练“骨”之意境。

3、豹拳:动作迅速有力,如豹子跳跃于沼泽丛林中,代表着练“力”的意境。

4、蛇拳:使全身充满了蛇的灵性,松驰全身而保持着特有的柔软性,出招时腰部与肘部颇为灵活,代表着练“气”的意境。

5、鹤拳:绶急自如,以鹤驻足山湖,静穆地统一精神,,心境宛如神仙一般,代表着练“精”的意境。

明、清之武艺

中国功夫之精髓,渐渐以弧形为主要动作,并揉和了呼吸、阴阳、五行、八卦的观念。而拳法与医术之不可分割的道理亦益区明显。

原本为医疗针炙而探求出来的“人体要害”,明朝时反为各派拳法家流用到人体的攻击上,产生了所谓分筋、错骨、点穴、离位的独门手法,拳与医从此无法分离,同时为中国功夫增加了不少玄妙深奥的色彩。

明末清初,是一个中国武艺登峰造极的时代,有五梅祖师创“正宗白鹤拳”,分飞、鸣、食、宿四种功力练法。大侠甘凤池著“花拳总讲法”,内有行拳二十四式、中取用法及“擒拿跌法的姿势和练法”;又重新将擒拿、摔、打、踢溶于一炉,更含有精益求精的意义。

此时,三公禅师即由甘凤池的拳法中,悟出了“刚、柔、逼、直、分、定、寸、提、流、运、制、订”之十二种桥手桥马练法,而成为独门绝技,并广为后世拳法家所热爱和运用。

更有陈元赟者,赴日求兵反清不遂,寓居日本,传少林拳法与日本子民,是为“柔术”,乃为今日空手道、合气道、柔道之始祖。由此可窥得内家拳与外家拳实无差异,登峰造极之武术家,刚柔之分已泯。在这个时代,由于清廷全面扑杀武术家,促使中国功夫流传于世界各地,东传日本不再赘述;传入琉球时,初称“唐手”,继分首里手与那覇手,均成为空手道的一支。南传亚细亚,造成今日之威猛武技泰国拳。北传朝鲜,是为“花郎道”,继而成为震撼世界的韩国跆拳道。造成世界斗技史上的一大革新。

续有方永春创“虎鹤双形拳”,洪熙官篡改少林伏虎拳为工字伏虎拳,创洪门拳法,严永春创“詠春拳”,复有杨露蝉振太极之威,郭云深振形意之名,董海川显八卦之能,螳螂,蔡李佛,大圣劈掛,查拳,通背,秘宗......各门各派都将武学发挥得尽致淋漓,恕笔者难一一述及。

民国以来的中国功夫

民国以来,因科学武器之诞生,学习武术的人数大为减少,然,中国功夫并无因此而泯威,由政府统一称为“国术”,细心孕育,继续发扬,国内与海外均设有国术协学、研究会或辅导会。

这时,中国功夫由应乱搏杀为目的,转为强身、健身、自卫、比赛为主要目的。繁杂招式与奇妙功力亦逐渐失传,至为可惜,实有待今日年轻一辈予以继续发扬光大,扬威于国际间。

近代复兴国术人物中,继黄飞鸿之后,数霍元甲之功劳全钜,其创立之精武体育会,复兴了衰微的中国功夫。次有孙禄堂、吴鑑泉、林世荣、马良、佟忠义等为振兴国术树立不少范例。此外,尚有甚多前贤名手,恕撰者无法一一全记。

台湾之武技

台湾的拳法应视为南拳之一。拳法多系模仿动物的形态居多,其中以白鹤拳、太祖拳最出名,从南部庙会的“宋江阵”之中,可窥得台湾武技发展的全貌。目前台湾盛行的国术种类大致是这样的:

虎形:南部“少林伏虎拳”,北部“洪门工字伏虎拳”,这是早在清朝年间即已传入盛行的。

猴形:北部“大圣拳”,中部“猴拳”,南部“太祖猴拳”,东南部“太祖拳”;这一支拳法,要比虎形更早传入并流传于民间,约在清朝中叶。

鹤形:南部“飞鹤拳”“食鹤拳”,中南部“正宗白鹤拳”,中部及西部“宿鹤拳”“鸣鹤手”“化鹤拳”。东部“化鹤拳”“鸣鹤拳”,北部“白鹤拳”“化鹤拳”“达尊鹤”。此一支派几乎与猴形拳同时传抵台湾。

少林拳:遍布于全省各地,以北部较少,南部较多,应在清初即已传入迄今。

其他拳法在台湾滋长的亦有许多,像鹰爪拳盛行于嘉南一带,花拳在高雄一带,(今已不多见矣!)虎鹤双形在北部苗栗一带(习者甚少),詠春拳南部亦曾流传一时,然,习者甚寡。此外尚有甚多支派,实难分门别类记载。

目前流行于台湾的武技有许多种,除原有国术馆之外,尚有多种武馆遍布各地。计有柔道、拳击、跆拳道、合气道、空手道、剑道、西洋剑等等。

国术徒手方面,特定的有:三军将士一律习“莒拳”,宪兵学校、警官学校、警察学校加习“擒拿”“摔角”。一般较普遍的则有:太极、形意、南少林、北少林、白鹤拳、食鹤拳、化鹤拳、太祖猴拳、螳螂、詠春等,较稀有罕见的有:功力门、四象、五行、八卦、九宫、十形、通北、秘宗、虎鹤双形等。较新颖独创的有:捷拳、博击。著重内劲运气的则有:纵鹤、霆斩、十二桥手。

后记:精进的武艺乃经传承历代武术进展而来,如能在研习过程中反观对照历代武艺经典,便能对自己所研习功夫有更深层入的研究,此系全面继承;如能在此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功夫,一代宗师乃成。

传播詠春拳学,弘扬詠春文化,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zn/102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