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指南 >> 名家访谈咏春之争世上果真还有咏
一场震荡海内外的“咏春拳真有下半部吗?”的咏春门内争拗;一个牵动武术界的是与非真情大披露。
《追溯完美的咏春拳》
作者:谭荣鉴、马炳荣、秦玉明《武魂》年第一期
咏春拳发祥于佛山,广传于南海、广州、香港、台湾乃至世界各地。此掌种自创始至今,已有悠久历史。经海内外同门宗友的大力宣扬传教,使该拳种闻名于世界,学习者众。佛山的咏春拳教、学者,对咏春拳“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等拳械套路,按其不同宗支所传,形成各有差异、又基本相同的模式框架。今天,我们郑重地向世人传达一则新信息:目前流传的咏春拳拳械套路,是历史所传的一部分!几乎涅设的咏春下半部分.经有关人员的挖掘整理.将通过武术传媒及有关新闻传媒隆重推出。我们认为:作为咏春拳的教、练者.部应有研究挖掘即将失传的几套拳械的历史责任。年9月,佛山咏春拳彭南大师去世前曾将“咏春秘传”内容血脉点穴法、咏春先师秘传血遗诀:等咏春拳术精髓传给了其爱徒韩广玖师傅,并再三要求韩广玖师傅为咏春拳做两件事:一、将他所传的咏春拳术著作成书,让后人真实的了解咏春拳;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未学到咏春拳的下半部分,要韩广玖师博千方百计寻找,并将其写出来。最后谈到师祖陈汝棉曾任两广武术总教官,在广西曾有人谈及陈汝棉曾有嫡传,要求韩广玖找到其后人并将咏春拳后半部分学会.把即将失传的那部分流传在佛山。
韩广玖师傅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习武并有所练就.加上他虚心好学.也曾拜访过多位名师.练得精湛的武艺、尤其对南拳更有独到的研究。故不辞辛劳,日夜笔耕,用了近一年时间,终写成了现存在佛山一带的咏春。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等拳械的三本书。实现了彭南大师的第一个遗愿。然后会同其师兄弟、好友走访广东、广西各市县,行程近万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两广交界处找到了陈汝棉家族单传,已隐居多年的黄仁智隐士。经印证切磋,证实了彭南大师所讲。后来再三登门探访,王仁智隐士见来者诚心好学,而且武德良好.武艺精湛.所以在他退隐十年后,只从中挑选了佛山的韩广玖、甘家康和外地的严伟文作为门徒,始把咏春拳下半部分传授给他们。历史的故事或传说讲梁赞就凭咏春拳的“三拳、三膀、三掌”打遍广东;陈华顺曾用“双飞掌”击败当日时闻名省港佛的一流高手黄师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向王仁智隐士提问,得到完整的答复。十几年前王隐士一出手便把省佛一名高手名师打出几米外,就是跟梁赞、陈华顺一样运用咏春拳的“三掌法”的。原来.咏春拳的“小念头”等现传于佛山、香港等地的三拳一械,只是练就掌与膀。至于练掌法,是咏春拳下半部分的“四门拳”——双飞掌、“伏虎拳”——破排掌、“佛掌”——穿心掌。此乃咏春拳手法最灵、最实用的一套掌。在黄仁智隐士的简居里,我们听他讲述了咏春举的历史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陈华顺之子陈汝锦跟同门师兄弟吴仲泰因“咏春拳”的“咏”或“永”字而成反目。所以把咏春拳的后半部分的“四门拳”、“伏虎拳”、“佛掌”、“红砂掌”“独家梅花枪”、“九环刀”只传给陈汝棉,并吩咐要单传。后来陈汝棉不听父命,传给其儿陈家廉、陈家新、及招就和甘兆(甘兆跟随陈华顺到广西任教。安家于广西.逝于广西梧州):陈家廉兄弟俩把这单传的技艺传给其子陈国基、陈国良及黄仁智、欧阳、谭标等人。而招就、甘兆没有在佛山传给后人。黄仁智自佛山回故乡隐居后,考虑到其儿女(三女一儿)对武术兴趣不大,故亦无意相传。自去年韩广玖一行的到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反思,加之他们的诚心好学,王隐士终接收了韩广玖、甘家康、严伟文三人为嫡传弟子。在学习切磋的过程中,韩广玖师博把咏春拳的“六点半棍”、“八斩刀”演示给王隐士看,王看罢摇摇头说:”你玩的那套棍只是第一点,也就是开式.还有五点半未玩出来;刀只是玩了入林刀,未玩出林刀。即棍与刀都是玩了其中一部分,未完整,”经过六十多年咏春拳修炼的王仁智,对咏春拳法之判别,极具慧眼.并且把后半部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三门徒。从今以后,完整原传的咏春拳在佛又有了承前启后的传人。
《世上果真还有“咏春拳”下半部吗》作者:叶准武魂杂志年1月期刊登了谭荣鉴、马炳荣、秦玉明三人合写的文章《追溯完整的咏春拳》(以下简称《追溯》),制造了一个所谓发掘和整理了据说是“几乎没的咏春下半部分”从而构成了所谓“完成的咏春拳”的现代神话,并宣称:“佛山咏春拳将以本来面目及高超的技法,昭示着拳法修炼的本源意义与精神”云云,严重歪曲了‘咏春’的历史和训练系统,极力贬低了现行咏春拳的武学价值,在武术界尤其是咏春同门中造成了极坏影响。故笔者特写此文加以澄清。一.所谓陈华顺单传“咏春拳”后半部分与陈汝棉之说是否可信据《追溯》一文所说:“陈华顺之子陈汝棉跟同门师兄弟吴仲素因‘咏春拳’之‘咏’字或‘永’字而成反目,当时陈汝棉乃体瘦力弱,而佛山同门都支持吴仲素。陈华顺生怕此争会成为日后同门师兄弟打起架的导火线,汝棉会吃亏,所以把‘咏春拳’后半部分的‘四门拳’、‘伏虎拳’、‘佛掌’、‘红砂掌’‘独家梅花枪’、‘九环刀’只传给陈汝棉,并吩咐要单传。”按照此说,则:1.陈汝棉与吴仲素关于“咏春拳”的“咏”字还是“永”字之争是发生在陈华顺生前而非死后。2.“咏春”后半部分是由陈华顺传下来的,而且是‘单传’,除称汝棉外,同门师兄弟中再没一人学过,而且亦无一人知晓原来“咏春”还有包括这么多拳械套路:所谓“咏春下半部分”。3.陈华顺之所以要把所谓“咏春后半部分”单传给他的儿子陈汝棉,是“生怕日后同门师兄弟打架,汝棉会吃亏”,故只好“单传”以防万一。上述说法,实存不少漏洞:1.当陈华顺还健在时,陈汝棉、吴仲素有可能发生关于“咏春拳”是“咏”字“永”的争论吗?2.师父陈华顺尚在,同门师兄弟有何理由都纷纷站在吴仲素一边。3.退一万步说,即使陈汝棉、吴仲素真的发生争论,陈华顺为什么不站出来澄清事实,消解矛盾,却反而秘传陈汝棉武功以防日后于万一,聪明如陈华顺,有这样的道理吗?上述这些问题,《追溯》一文难以自圆其说,在这里,我不妨就上述问题再略说一二。首先,“咏春拳”原来来历史上是怎样写就该怎样写,怎样叫就该怎样叫,谁也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妄想随便把它改变。弟子们若在外面听到有什么不同说法,尽可以去向师父请教,私下争论既无意义,也不会有什么结果。须知,给本门正名,是要众同门认可的,个人不可能自行其是。所以,当时既然陈华顺还在世,就根本不会发生陈汝棉与吴仲素之间的争论,也容不得他们去争。再说所谓“佛山同门都支持吴仲素”问题,他们都请教过师父没有?若不请教师父就都纷纷支持吴仲素,那岂不是目无师长?这有可能吗?而且,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武术源流极少文字资料记录,“咏春”则更少,当时人们学艺,有关部门本门派的历史渊源,师门规矩,弟子们无不都是从师父那里听来,如有疑义,弟子们也应向师父执经问难,最后也只能是听师父的,根本不存在支持谁不支持谁的问题。而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师父义不容辞的责任。若果陈华顺说:“陈汝棉对”,弟子们敢支持吴仲素吗?若果陈华顺说:“吴仲素对”,难道陈汝棉敢反对他老子?弟子们也都敢反对师父?所以,所谓“佛山同门都支持吴仲素云云,自然也是子虚乌有。再说,若果陈汝棉与吴仲素却有此争论,而且为此而几至反目成仇,此时陈华顺为什么不出来说个明白以平息是非,对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他能始终装聋作哑,袖手旁观,一任自己的儿子与自己深爱的大弟子纠缠不清,留下日后隐患吗?本来是三言两语便可轻易解决问题他不干,却宁可背地里秘传所谓‘咏春下半部分’给陈汝棉,以备日后兄弟反目时,陈汝棉稳操胜券,这种倒行逆施自毁本门的蠢事智者不为,任何做师父的也不会做,聪明如陈华顺就独独这么糊涂,可见这则故事把陈华顺抹黑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所谓陈华顺秘传咏春后半部给陈汝棉不过是一个荒唐切拙劣的故事,谣言止于智者,何况是熟知咏春掌故的咏春传人。那么,究竟陈汝棉和吴仲素有没有就咏春之咏或永发生过争论呢?据说是有的,但并非发生于陈华顺生前,而是在他死后,笔者曾与香港咏春体育会董事局主席身份去顺德杏坛东西马宁乡探访过华公(我们习惯尊称陈华顺为华公),后人陈汝棉之子陈国基先生,通行的有韩广玖、甘家康,宾主谈话间,我发现陈汝棉的神位写的是“永春拳”,我甚出意外,陈汝棉是陈华顺之子,习的是“咏春拳”,这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现在他的神位却写的是“永春”呢?于是我就此事求教陈国基先生。据陈国基先生所说,他父亲陈汝棉有一次曾向吴仲素说,华公临终前曾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咏春拳原本出自少林寺的永春堂,原来是叫永春拳的,后来清廷火烧少林寺,于是少林寺僧众包括咏春堂中习咏春拳的僧徒在内皆在清廷缉捕之列,为逃避清廷缉捕,咏春门人便将永春拳之永字改为咏字,将永春拳改称为咏春拳以掩人耳目,所以华公遗言若他日清廷被推翻后,咏春拳便应该任祖归宗,重新改回叫永春拳,现在辛亥革命清廷已被推翻,民国建立,我们应该依从华公遗愿,把咏春拳重新改回为永春拳。但当时吴仲素却不同意,理由是,门派改名绝非小事,将咏春拳改为永春拳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大事,若果真有其事,师父生前为什么不向众门人说,偏偏就只跟你说,师父临终时,我们众门人也在场,也未听见师父将他的临终遗言嘱咐过,而偏偏就你听过师父的临终遗愿,很难相信,而且当时咏春师祖梁赞以咏春拳名于世时,亦以永春拳流传于社会,两大派并行不悖,而当时梁赞先生亦有不少永春拳友,且过从甚密,如当时的永春拳名家冯小青先生就与梁赞十分交厚,若说咏春拳受清廷缉捕,那为什么当时他还可招过市,活动于光天化日之下,赞先生怕被缉捕,难道别人就可以不怕被缉捕吗?由此理由,所以吴仲素没有接受陈汝棉意见,而采取慎重保留态度,咏春拳之名当然就没有因此而改,其他门人也都支持吴仲素,而只有陈汝棉将他的咏春拳改称为永春拳,这就是他的神位写永春而不写咏春的原因。陈国基先生的这一番说话,当时韩广玖、甘家康也是同时在场听到的,而《追溯》一文却硬改成华公健在时陈汝棉与吴仲素就发生争论,为所谓陈华顺单传咏春后半部分给陈汝棉寻找依据,这种为制造借口而不惜公然歪曲事实篡改历史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至于说陈汝棉与吴仲素却因此而反目,这也不是事实,因为事后他两人还有来往,师兄弟还是师兄弟,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汝棉在今日佛山升平路西便巷开设新馆时,吴仲素及众同门还送礼致贺,先父叶问当时也和吴仲素等同门一起送礼,礼品署名为雷汝济、吴小鲁、吴仲素、何汉侣、叶继问(即先父叶问)等共七八人,该礼品今天还有实物保留在陈国基家,以此而论,吴仲素和陈汝棉又何反目之有?只是当时是有过一点不愉快就是了。《追溯》一问为编造陈华顺单传所谓咏春有半部分找个充足理由,又不惜夸大其事,也是很不可取的。至于当时陈汝棉为什么要试图将咏春改为永春而且还挖空心思的找出一些难以服众的理由,其主观动机何在那就不得而知了,现在却忽然冒出所谓咏春后半部分的问题,若果这问题是出自陈汝棉之口,由他一手炮制,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与什么微妙关系,是颇耐人寻味的。当然,或许还有人会说:陈汝棉与吴仲素关于“咏春拳”的“咏”“永”之争或许确是发生在陈华顺逝世之后,所谓生前或许是后人传闻或记述有误而已,但与陈华顺单传“咏春后半部分”并不一定是有矛盾的,两者之间也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陈华顺出于私心,故背地里把他认为最宝贵的“咏春后半部分”只传给他的儿子陈汝棉,其他门人不得与闻,这也不是绝无可能的。当时有些武术家还回奉行传子不传外的原则。这个猜想,我看也是不能成立的,一些武术家出于种种的思想考虑,武功不尽传,对徒弟留几手也是有的,这种情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回有,但绝不回把本门派的绝大部分武功留下,更不会把本派的武术内容包括有什么体系有什么套路有什么功法等等都对徒弟闭口不言,采取封锁的态度,这是绝无可能的,一个以授拳为生的武师为了让徒弟们坚定习武的决心坚定对本门派的信仰,必定如数家珍的把本门派的武功内容向徒弟说个明白,出于谋生及夸耀本门派的需要,言过其实反而有,封锁不说者则绝对无,希望能多招揽一些徒弟,这是每个又授拳为生的武师所希望的、所力争的,陈华顺一生以授拳为业,箬果他把所谓咏春的高深武功——咏春下半部分包括将近十个套路的拳、棍、刀、枪全部隐藏起来,终其一生不吐片言之字而只是咏春的三脚猫初级功夫即所谓咏春上半部教给徒弟,在徒弟面前,也只显露这部分咏春拳术而且还蒙骗徒弟说咏春就只包括这样的体系,就只这些功夫了,这样自绝门庭可能吗?需知这将近十个的拳械套路比现有咏春拳的拳械套路还多的多,不是留三两手的问题。所以,陈华顺单传咏春拳下半部分给陈汝棉绝不可信,咏春拳根本不存在所谓下半部分的问题,现在那所谓咏春下半部分的近十个拳械套路根本不属咏春拳系统,其所以强调是陈华顺单传,一是盗用陈公名义,以确定这些套路的咏春拳系统身份;二是表明这些套路比现有咏春拳械要高;且因既是单传“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死无对证,随便我怎样说多可以。但是,是不是就真的死无对证了呢?我们不要忘记,陈华顺是梁赞先生的徒弟,而赞先生的徒弟却不止陈华顺一人,他们都不知有所谓咏春下半部分,更没有学到咏春下半部分,不但他们不知,就连赞先生的爱子梁璧亦不知有所谓咏春下半部分,他对先父叶问尽其所学倾囊相授,但对先父却从未提起过咏春下半部分的问题,难道梁赞与陈华顺相反,陈华顺是传子不传外,而梁赞却是传外不传子,这有可能吗?而传外又只传陈华顺一人,而其他的一概不传,这又有可能吗?还有,梁赞之咏春拳学自黄华宝、梁二娣,但梁二娣除梁赞外还另有一支传人,今天广州的岑能,佛山的梁光满,既为此之一支派之余脉,彼等亦全不知有所谓咏春下半部分。这样看来,所谓咏春下半部分也者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二.《追溯》提到的其他事实,其可信程度亦甚属可疑。《追溯》一文还有提到的其他事实也同样是值得怀疑的。1.《追溯》一文说彭南先生临去世前曾向他的徒弟韩广玖表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未学到咏春拳的下半部分,要求韩广玖千方百计寻找,但彭南先生年才去世,终年80多岁,解放前以教授武术为业,既然他早已知咏春拳还有所谓下半部分,又知道在广西有下半部分的传人,为什么却偏偏终其一生在漫长的几十年内,他自己不去寻访,而宁可给自己留下一生最大遗憾,只有临近去世时,才嘱托其徒弟日后去广西寻找陈汝棉在广西的嫡传以完成他未竟之志,此不可解者一也;而彭南此一生最大遗憾又竟直至去世时,亦未向其儿子彭树松先生提及过,更未嘱咐过他去寻找,而彭树松先生亦一直然不知有此一事,此其不可解者二也;彭南先生前几十年间也不去寻找,可见其寻找之难,而韩广玖却在茫茫人海中竟然一找就找到那位王隐士,大海捞针一捞就着,莫非真是天缘有分?此其不可解者三也。第二,《追溯》一文说,陈汝棉曾将所谓咏春后半部分传给招就,但招就在佛山却没有传给后人,此说也大有可疑,彭南是招就徒弟,所谓咏春还有下半部分之说,当然是从其师父招就处听来的,但只是听,却没能从他师父那里学到一鳞半爪,而其师父招就说是跟他说了,但直到老死,也宁可在佛山没有传人,也不愿传给他,不但整个下半部分就连一招半式也不传,让他(彭南)抱憾一生,说了为什么不传,不传为什么又要说,这可信吗?陈汝棉的弟子招就有侄名招允,最初在招就那里尽传所学,后又在香港再跟先父叶问深造,成为叶问门下的一名大弟子,在香港也成为一代咏春拳师,门徒甚众,至今香港影视界名人和制片家如狄龙、李海生、黎应就、杨泽林和张权等均出自他们下。但他也不知有所谓“咏春下半部分”,从其叔父招就那里连听也没听说过,难道招就就真那么狠心,对其爱侄不但不传、连说也不说?彭南还能从他师父那里听到“咏春”还有所谓下半部分的说法,而他(招允)却竟然连听都没资格听,而至终其一生也始终懵然不知。不但招允不知,连招就之爱女招丽澄也不知。招丽澄女士现还健在,居于澳门,平日与笔者亦有交往。前几天,我就为此事专门从香港打过电话给她,问她可曾从其先父招就那里,听说过有所谓“咏春后半部分”的说法没有?她的答复是:“未之闻也。”难道招就不但不愿把所谓“咏春后半部分”传于后,而且就连这个“信息”也只能是“单传”,而且其原则也只能是“传外不传内”,只向徒弟说,而绝不向亲人(包括其女儿及亲侄)说,只许徒弟知,而不许亲人有所知,这岂非是咄咄怪事?老实说,我与招就份属同门,私交也很深厚。年,我在中山石岐与招就畅谈竟夕,谈的大多是“咏春”的拳艺、师承及咏春的掌故、轶事等等。谈的很多,可谓无所不谈,就是没有谈到所谓“咏春下半部分”。我固然不知,招就年来也不知有此一说,当然是无从谈起。相反,招就还叮嘱他的侄儿招允到香港后要拜叶问为师,再进一步深造。当时还托我在先父面前美言几句。从以上种种看来,所谓招就也学了“咏春下半部分”也者,也不过是子虚乌有矣。当然,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招就当时也真的曾从其师父陈汝棉那里学过所谓“咏春下半部分”,但他知道这是假的,故本人以后不传也不说,而彭南生前若果真的听说过有所谓“咏春后半部分”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是从他师父招就那里得知,而是另有来源,但可惜《追溯》一文,对此却没有明确交代。我这里不妨再概括地说一句:梁赞、华公、招就等生前都是受人尊敬的咏春拳派的好教头、好老师,他们都是尽心尽意地培养门徒,为宏扬咏春拳术,把咏春拳术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咏春拳在世界上得有今天,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现在有人制造出他们把所谓“咏春下半部分”只是“单传”、“秘传”甚至“不传”、“不讲”等种种故事,说他们忍心蒙骗徒弟宁可让这些“咏春拳”的功夫湮没不惜,让尊敬他们、一直追随他们的徒弟们懵懵然过此一生。师门绝艺不往下传是对门派的不忠,欺骗弟子是对徒弟的不义。不忠不义,极大地扭曲了他们的人格和师德,是对他们的极大诬蔑和侮辱,这是绝不允许的。不知制造这些故事的人,可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三.现在的“咏春拳”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我曾听到一些相信有“咏春下半部分”的人这样说:当日梁赞、陈华顺等“咏春”前辈,以“咏春拳”独步武林,所向无敌,若只凭“咏春拳”现在这么简单粗浅的功夫,而没有“咏春拳下半部分”,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呢?所以“咏春拳下半部分”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武功比上半部分要高深得多,只是鲜为人知罢了。梁赞等咏春前辈当日所以能独步武林,正是他们掌握了完整的“咏春拳”。说这番话的人,若果不是“咏春”门人,则还情有可说。若果自认为“咏春”传人,还说这样的外行话,他对“咏春”可说真是一无所知了。“咏春”拳术看似简单,但功夫并非粗浅。“咏春拳”的技击实用价值,不但体现于“咏春”前辈梁赞等人身上,而且代有名人,至今不辍。先父叶问,因其武功卓绝、屡挫强手、战绩彪炳、名重一时而被尊为一代宗师。他一手栽培的李小龙,其在武林界中的地位,更是举世所公认。他们都没有见识过所谓的“咏春下半部分”,而练的就只是当今的“咏春拳”,他们就凭这些所谓“粗浅功夫”克敌制胜的。当今还有不少咏春高手,在中外武林界中享有盛誉,在实战中取得不少成果,他们都不是浪得虚名的。但他们也全没学过所谓“咏春下半部分”,他们也是全凭现在的“咏春拳”取胜的。其实,拳术的高低,并不在于复杂与否。复杂的招式未必就不能制胜。当今注重实战的武林界人士,无不认为,越是复杂的招工,其实用价值越不大;以最简单的动作、最快的速度致胜于敌,正是武林界人士所极力追求的。凡注重实战的武术流派,无不强调朴实无华,简单实用;强调功力而不注重套路之多寡。只有那些注重表演的武术,才刻意追求动作复杂、花俏好看以取悦于人,但却与实战无关。传统的“咏春拳”学,包括“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拳套,一盘“木人桩”以及“黏手”训练。另外,器械有“六点半棍”和“八斩刀”。这些拳械,构成了“咏春拳”完整的训练系统。“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拳套,由浅入深地训练人们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以及拳、臂、指、掌、桥、膀、膝、胯等最基本、最精要的实用招式,以“黏手”训练人们的感觉。“木人桩”则借助器械以训练人们战守攻防的实用招式及实战功力。拳理则强调“朝面追形,借力打力,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咏春”的套路不多,招式十分简要,结构也不复杂。它虽也有一定的招数,但也只作为训练入门。不以招数多为胜,更不是以招数越多越好,更反对“死招数”。它强调的是训练人们的感觉反应,强调发掘人体的潜能,发挥人们的智慧。强调兵无定势、水无常形、关键在乎变化。通过有限招数的训练,使人们举一反三,最后做到随机应变、出手成招,应变于无穷,进而达到无意之境。所以,从整个“咏春拳”的训练系统和训练方法来看,它的确是平易的、简单的。但平易并非浅薄,简单也并非粗糙。整个“咏春拳”训练系统,我们可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旨约而易行,事少而功多”。要旨、要义、拳理很简约、要言不繁,故容易实行;套路很少,但法门精炼而功效显著。它以简单来体现其博大,以平易来体现其精深,无法而有法,有限而无限,这就是“咏春拳”!的辩证法。“咏春拳”本身已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需仰求于外。虽可吸取别家之长,但绝不允许别家拳套的间入而乱其法门,破坏其体系的完整性,弄得非驴非马而失其真。所谓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者是也。所以。我敢断言:所谓“咏春拳下半部分”绝非原有的“咏春拳”术。现有的“咏春拳”术,本身就是完整的,用不着靠它才得以完整起来。今年3月14日,我回佛山参加佛山精武会的一个盛会,当晚,我与佛山精武会咏春研究中心几位正副主席于佛山旋宫酒店共进晚膳。席间,他们当中很多人声称,今年春节,他们曾见过韩广玖师傅于祖庙前表演所谓“咏春下半部分”。原来这些所谓“下半部分”的招式,只不过是把其他门派的部分招式混杂在一起,其中包括鹰爪、龙形、洪拳等不一而足,是一盘大杂烩,全无咏春神髓。见识过其庐山真面,这些究竟算不算得上是“咏春下半部分”,思过半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