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易筋经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

发布时间:2020-11-14 0:55:04   点击数: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易筋经》: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

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琦

中华武术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少林派与武当派分别代表“主于博人”的“外家拳”和“主于御敌”的“内家拳”这两大中华武术传统流派。而奠定这两大流派功法基础的则是融天台山道佛功法于一体的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

天台紫凝山

宗衡自称“紫凝道人”,系得名于天台紫凝山。宗衡生平,不仅台州史籍无载,亦不见于其它史籍。年1月30日,笔者曾陪同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统体育研究所所长周伟良教授一起去天台紫凝山,考察寻访紫凝道人宗衡的遗迹。

紫凝山位于天台县城西南20公里,属平桥镇。其山绵亘数十里,以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此诵经感紫云之异而得名。紫凝山中有瀑布,垂流千尺,从山崖上分三折泻下,莹如白练,蔚为壮观。此瀑与桐柏山的福圣瀑、石梁飞瀑合称天台山瀑布“三绝”。唐时,“茶圣”陆羽来此品茗,评紫凝瀑为最宜沏茶的“天下第十七水”。“千丈岩坑”是紫凝山张家井村北面深壑的俗称。深壑东面山崖千仞壁立,怪石嵯峨,数十支高逾百米的大石笋凌空屹立,高耸云汉,气势磅礴。

“千丈岩”所在之山,名“麒麟山”。傍“佛手岩”的崖壁上有一奇而可涉之洞,曰“金鑫洞”,其洞坐东朝西,岩色金黄,每当夕阳映照,流金溢彩,璀璨夺目,瑰丽异常。洞不大,高逾三米,底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金鑫洞”自古有名,早在唐代,紫霄道院就依洞而建。鼎盛时门楼殿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云板声声,仙乐阵阵,烛影摇曳,烟云缭绕,一派兴旺景象。可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道院早已不存,倾圮,惟留“金鑫洞”、“自满臼”和“三圣石”,发人怀古之遐思。据村民反映: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跃进时代,尚有道士居于“金鑫洞”,“金鑫洞”内尚留有非常明显的用火遗迹。明代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完成了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的著述。下就《易筋经》早期版本、功法渊源、作者、影响作一考述。

紫凝山金鑫洞

一、《易筋经》早期版本考略

易筋之名,约始见于《云笈七籖》卷之五十六·诸家气法·元气论(并序)》“《元气诀》云,天地自倾,我命自然,黄帝求玄珠,使离一不获罔象,乃获者玄珠气也。离娄目罔象,心也元无者,道体虚无自然,乃无为也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饥渇永絶,三田道成则体满藏实,童颜长春矣。夫元气修錬,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

洗髓之名,约首见于汉郭宪《东方朔传》:“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又见于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六·东方朔》引《洞冥记》载:“朔以元封中;游鸿濛之泽,忽遇母采桑于白海之滨。俄而有黄眉翁,指母以语朔曰:‘昔为我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南宋王十朋编注的《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有“至道终当三洗髓”句,注与上同。

张志斌先生通过48种不同版本《易筋经》的比较研究,自明末《易筋经》问世以来,目前能见的抄本是抄录于清康熙前期、现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沈校本”为最早(张志斌:《经眼〈易筋经〉》传本的避讳与抄刻年考》;载《中华医史杂志》年6期)。日本所藏“沈校本”,“沈校本”前有唐李靖、宋牛皋、清海岱游人三序,正文有“总论、膜论、内壮论”等24条带有标题的短文,附录是《易筋经问答》。并未言及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的《易筋经跋》。

刘玉超、方磊先生《易筋经源流考》(年第十届全国推拿学术年会论文)称:据“台湾佛光大学校长龚鹏程考证,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有述古堂钱遵王抄本《达摩易筋经》,即收有紫凝道人宋(宗)衡‘后跋’。宋(宗)衡序文写于天启四年。钱遵王与宋(宗)衡年代相仿,又为藏书大家,若该书迟至天启间始出,遵王不应如此珍重,也不应毫无鉴识能力。故由钱遵王之抄本,可以推想题为达摩所传之《易筋经》,出现年代当在此之前。”

据盛克琦先生《对〈易筋经〉主要版本的研究》一文(刊《古本〈易筋经〉〈洗髓经〉合刊·附录》,人民体育出版社,年9月版)介绍:“述古堂抄本《易筋经》,又称‘述古堂钱遵王抄本’,现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分上下两卷,共45页,10行,栏外镌有‘述古堂钱遵王藏书’字样。”盛克琦先生认为,述古堂抄本《易筋经》“可以确定为康熙(—)年间抄本,该本后有‘紫凝道人’跋,未标作跋时间。”又有郑振铎藏抄本《易筋经义》,因其字西谛,又称西谛本,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最迟抄写于清顺治(—)年间,后有‘‘紫凝道人’跋,’亦未标作跋时间(同上)。”

通过日藏沈校本、述古堂钱遵王抄本、郑振铎西谛本三个版本比较:郑振铎西谛本抄于顺治年间为最早;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抄于为其次;因为钱遵王(——)与宗衡同系明末遗民,与紫凝道人宗衡应为上下辈人。钱遵王江苏常熟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三十余年。钱遵王抄本不应晚于日藏沈校本,故为其次。日藏沈校本应为第三,因《易筋经》之名已见于《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杜贵晨:《〈儒林外史〉考补》,载《大连大学学报》年第一期),程晋芳《春帆集·怀人诗》“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说明《儒林外史》已经成书。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中首次提到了《易筋经》:“正说着,忽听见左边房子里面高声说道:‘妙!妙!’众人都觉诧异。秦中书叫管家去书房后面去看是甚么人喧嚷。管家来禀道:“是二老爷的相与凤四老爹。”秦中书道:‘原来凤老四在后面,何不请他来谈谈?’”管家从书房里去请了出来。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大汉,两眼圆睁,双眉直竖,一部极长的乌须垂过了胸膛;头戴一顶力士巾,身穿一领元色缎紧袖袍,脚踹一双尖头靴,腰束一条丝鸾绦,肘下挂着小刀子,走到厅中间,作了一个总揖,便说道:‘诸位老先生在此,小子在后面却不知道,失陪的紧。’秦中书拉着坐了,便指着凤四爹对万中书道:‘这位凤长兄是敝外这边一个极有义气的人。他的手底下实在有些讲究,而且一部《易筋经》记的烂熟的。他若是趱一个劲,那怕几千斤的石块,打落在他头上身上,他会丝毫不觉得。这些时,舍弟留他在舍间早晚请教,学他的技艺。’万中书道:‘这个品貌,原是个奇人,不是那手无缚鸡之力的。’秦中书又向凤四老爹问道:‘你方才在里边,连叫‘妙,妙’,却是为何?’凤四老爹道:‘这不是我,是你令弟。令弟才说人的力气到底是生来的,我就教他提了一段气,着人拿椎棒打,越打越不疼,他一时喜欢起来,在那里说妙。’”这说明《易筋经》的社会知名度在乾隆四年()已广为人知。日藏沈校本按张志斌先生说抄于康熙前期,但文中并未明确记载抄录时间,乃是一种推定。故应排第三。

最早刻本是清道光三年()傅金铨刊本《〈易筋经〉〈洗髓经〉》。傅金铨(?——?)是代著名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和内丹家。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道人,江西金溪珊城人,生活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著有《天仙正理读法点睛》、《丹经示读》、《吕祖五篇注》、《入药镜注》、《证道秘书》等,多收录在巴蜀书社版《藏外道书》第11册中。傅金铨刻本《易筋经》有“道光三年()市隐斋版”和“光绪甲午()善成堂版”。该本有傅金铨所作的序言,末署“道光三年岁次癸未花朝日济一道人傅金铨题于合阳丹室”。周伟良介绍,该本分上、下卷,于“道光三年新刊”,文中未见“十二图势”,后附托名“慧可序”的《洗髓经》。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指出:《易筋经》“后又附《洗髓经》一卷,其《序》托名二祖慧可”。此前诸抄本均未见《洗髓经》,该本后附有《洗髓经》,与凌廷堪之所记载相符。该本题“济一子珊城傅金铨校正”,前有“海岱游人序”,后有“紫凝道人跋”,未标明作跋的时间;此跋与郑振铎西谛本、述古堂钱遵王藏本的紫凝道人跋不同。故因以郑振铎西谛本、述古堂钱遵王藏本的紫凝道人跋为准。

首次标明紫凝道人县名、姓名、时间的则首见于祝文澜刻本《易筋经义》。祝文澜本《易筋经义》,线装木刻本,封页题“易筋经义”,右上角有“西来达摩大师著、岳忠武王鉴定”,左下角刻有“扫叶山房叢钞”。背页标注“光绪甲申年()春月重刻、上洋席扫叶山房藂钞”,并钤朱印“扫叶山房督造书籍”。长17.5厘米,宽11.7厘米,每半页9行20字,共39页。该本上、下两册,各五分,共38则。卷首有题名李靖的《易筋经义序》和题名牛皋的《易筋经义神勇序》,内文首页题“西来初祖达摩大师著、西竺僧般刺密谛译义”。卷末有《易筋经义跋》,署名“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跋”,其后为《辑合易筋经义序》,题“嘉庆十年岁次乙亥二月祝文澜谨志、道光五年岁次乙酉二月文澜书”。

《少林拳术精义》中的祝文澜《跋》

祝文澜,字晋川,号秋田,周浦镇(今上海浦东)人。道光年间(—)诸生,品行端正,学识广博。善书法、绘画,精诗词。著有《读左志疑执笔图》、《秋田诗稿》、《本草名汇》和《晚香馆杂志》等,尽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祝文澜序所署时间“嘉庆十年”不是“乙亥”而是乙丑(),“嘉庆二十年”是乙亥年(),应是误刻造成。

祝文澜本《易筋经义》序云:“是书旧有家藏本,云是金闾名师张大用所留。”“甲戌()之秋,在妹婿姚瀛三斋,捡故纸堆,得一册,正是此经。较家藏本,多吐纳、内功、动静二功、汤药方,共六段。而序文二篇,总论四段,并后跋,则藏本有,而姚本悉无。且其次序错乱,字句脱误。”遂“携归参考”,与原家藏本“齐其异同,证其讹误”,“合而辑之,竟成全书”,即该本《易筋经义》之始末。又署“道光五年()”“文澜书”。

祝文澜是在嘉庆二十年()完成了《易筋经义》的辑合,至道光五年()手书定稿,正式刻印当是在其之后了。光绪本谓之“重刻”,那么在年之前、年之后,尚存有刻印本,尚未见有记载。民国七年()大声书局,依据祝文澜本《易筋经义》与《服气图说》合刊,书名改为《少林拳术精义》。其保持了祝文澜本《易筋经义》的整体风貌,祝文澜序之“道光五年岁次乙酉二月文澜书”句未刻。祝文澜本第一次明确了“紫凝道人跋”撰写的时间(天启四年,)、地点(天台)和名字(宗衡)(见盛克琦《易筋经版本研究》,载《古本易筋经洗髓经合刊》附录)。

二、易筋经》功法源于张伯端与道教南宗

目前学界有个通病,即漫无目的地臆测争议作者,而不是从《易筋经》的功法思想渊源上进行探究。笔者试作探究。

首先是《易筋经》的功法思想源自道教南宗与张伯端。

唐代,道教外丹学盛极而衰,内丹学勃然兴起,至宋代台州张伯端《悟真篇》的问世,标志着内丹学说的成熟。《悟真篇》遂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齐名,成为中国道教内丹的主要经典,元明清以来影响深远。在修炼思想上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内丹理论上提倡“先命后性,形神合一、性命双修、阴阳双修”,在修炼方式上主张“和光混俗,大隐于市”;在内丹功法上遵循“固筑根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修习步骤,从而奠定了武术内功的基础。

明初名臣宋濂在《送许从善还闽序》所说:“(道教)南(宗)则张用成(伯端),其学先命而后性;北(宗)则咸阳王中孚(重阳),其学先性而后命。”宋濂的评价是精准的,张伯端《悟真篇》内丹功法思想确是“先命后性、有归于无”。《易筋经》融摄了张伯端《悟真篇》“先命后性有归于无”思想,形成了“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的武功实修体系。

一是张伯端“先命后性、有归于无”丹法思想,是《易筋经》锻炼宗旨与锻炼原则的指导思想。《易筋经》修炼目的是“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易筋经?总论》)。所谓“金石之体”,即“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相练而不相违”,形成“内壮外强、内坚外勇之体”(见《易筋经?膜论》和《内壮论》)。“内壮既得,骨力凝坚”之后,“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弩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易筋经?内壮神勇》)。这种强身与技击的统一,而以强身为基础的锻炼观,正是武功的锻炼宗旨。此宗旨实源于张伯端“先命后性”丹法思想。

张伯端提倡“先命后性”:“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安命……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之谓也。”(《青华秘文?蟾光图论》)张伯端为何要提倡“先命后性”呢?他在《悟真篇后序》中指出:因世人均“恶死悦生”,故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使道教能“得以盛行于世”。这实质上是道教哲学“形神合于有”的生命元气本体论在张伯端实践理论中的体现。命是性的形体与载体,命之不存,性将焉附?养命以修性,修性以延命,故名“性命双修”。

张伯端“先命后性、有归于无”源于台州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的养生思想:“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养性延命录》)。陶弘景认为:修道须先固其形,然后养其神;只有形不离神,神不离形,才能形神合一,以臻于道。要认识“道”并不难,难在化“道”为具体的实践;“非知之难,其在行之”(《登真隐诀序》)。如何实践,即“养性延命”。此即“先命后性”实修思想的滥觞。

《易筋经》的锻炼原则是“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无形”是指人体内在的“精气神”;“有形”是指人体外形的“筋骨皮(《膜论》)”;“练有形”与“培无形”的统一,即“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武谚的由来。这种“内外兼修”观,正是武术气功的锻炼原则。

张伯端《悟真篇》绝句(第42首)云:“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张伯端认为:修命是“有作”,即先按照命功的功法去修炼实践,以求延命;修性是“无为”,当修炼实践之功由“后天之气”转为“先天一气”(即神气)时,重在入定功夫,故称“无为”;只有以“有为”的命功修炼作为“根基”,才能达到“无为”的性功境界。此即“始于有为而终于无为”。

二是张伯端“先命后性、有归于无”丹法思想是《易筋经》锻炼程序的指导思想。《易筋经》将练功的全过程分为“内壮”和“外壮”两个锻炼阶段,并规定了先练内壮、后练外壮的锻炼程序。其《外壮神勇八段锦》认为:“内壮既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盖其内有根固,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内壮锻炼分为“凝固(指通过守中锻炼,使全身内气凝而不外溢)”、“充周(指积气充满任督二脉)”、“畅达(指气能随意畅行)”三个步骤;外壮锻炼也分为“外导(指将内壮之气引达于四肢)”、“假力(指凭空作势,进行推拉举按重物般的术式锻炼)”、“实操(指借助绿豆、热水、大树、巨石等,磨练皮肤和增长实际攻击力)”三个步骤。无论是内练,还是外练,都要遵循“渐次加重、渐次加力”(《易筋经?行功轻重法》)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内壮既熟、再练外壮、循序渐进地增大锻炼负荷的练功方法,正是武术气功普遍遵循的锻炼程序。《易筋经》锻炼程序内壮与外壮各三个锻炼程序正是张伯端内丹功法“三大阶段实践论”的武功实修化。

张伯端根据“生命元气本体论”来建构“三大阶段实践论”。其《金丹四百字序》指出:“以精化炁,以炁化神,以神化虚,故名‘三花聚顶,。”第一阶段以精化炁,属命功;第二阶段以炁化神,性功多于命功;第三阶段以神化虚,纯属性功。这三大阶段(有学者在第一阶段前加“炼己筑基,即是“意守丹田”),共为四个阶段。据王沐先生《悟真篇浅解》一书:“炼己筑基”为最基本的入手功夫,不应列入。故仍从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之说分为三大阶段),亦称“初、中、上”三关,又名“百日关、十月关、九年关”,这实质上是道教哲学中“内炼精气神”的“会三归一”,即“返朴归真”的“天人合一”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炼精化炁

炼精化炁阶段是以精为药物,炼而化之,以成真炁。此阶段所炼之精与“炼己筑基”入手阶段所补后天之精不同,是在前者精、气、神(称凡药)凝炼的基础上显现发生的先天元精。以神火与元精交合,产生出新的生命物质一一气,称为炼精化炁。在内丹中,精、气、神三者合凝成的要素称为“药”。在各个阶段,药由精、气、神合凝的进度与过程不同而分别称之为外药、内药、大药。

第二阶段:炼炁化神

在炼精化炁阶段,是以精为内外药的;而在炼气化神阶段,同是是以气为大药。大药又叫“胎儿”、“婴儿”等,喻先天精气为人身“真种子”,萌生孕育后,神入气,气包神,如胎儿孕育成形于母腹胎胞中,故有此称。在炼精化气阶段,是以泥丸为鼎,丹田为炉,称为大炉鼎;而在炼气化神阶段则以黄庭为鼎,下丹田为炉,称之为小炉鼎。元气只氤氲于二田之虚境,修持只守此二田之间,不固守一田,任其自然灵活。炼气化神的火候方法依次是采大药、过关、移鼎、服食,最后进入十月大周天。所谓“十月”,是将此阶段比喻为“十月怀胎”的过程,并非实指。

第三阶段:炼神返虚

在经过炼气化神后,神、气合二为一(神)精、气、神三宝大药皆炼化为阳神。阳神再炼神还虚阶段的修炼,则由一(神)化为无(虚)。这就是所谓“炼神返虚”。还虚之法,有“九年关”之喻,前三年称为“哺乳”;后六年称为“温养”。所谓“九年”,亦是虚指,喻其所需时间较长。

张伯端的丹法思想在初步奠基阶段,是性命双修的;到了第二阶段即炼精化炁阶段,主要则偏重命功;第三阶段即炼炁化神阶段则性功多于命功;第四阶段即炼神还虚阶段,则纯入性功。由此可见,张伯端主性主命的比重程度,是随功法进度而变化的。《悟真篇》自第二阶段论起,把命功放在前面,最后则纯入性功。即《悟真篇外篇》中发挥禅理的诗歌论颂,张伯端以此为性功的譬喻,使学者领悟本源。由此可知,《易筋经》锻炼程序内壮与外壮各三个锻炼程序,正是张伯端内丹功法“三大阶段实践论”的武功实修化。

其次,《易筋经》阴阳功法渊源于道教南宗“阴阳双修”。

《易筋经》阴阳双修思想分见于上卷《易筋经·总论》:

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按:指阴阳)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易筋经·总论》中阴阳双修思想“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按:指阴阳)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是源于中国道教哲学“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宇宙论。道教哲学的宇宙观系据道教始祖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行之道演绎而成,道教认为:由太初无形无象的“道”生出真元一气(即“道生一”);真元一气分化成相对的阴阳(即“一生二”);阴阳相合成第三体(即“二生三”);第三体又衍成芸芸万物(即“三生万物”);人为万物之首,因而“人身亦一小天地”。

元代道教南宗高道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药?精气神说下》中指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此即为“天人同构”。何谓“天人合一”?陈致虚又指出:“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此则“顺生万物,逆修成仙”;故云“天人同构”。当然,《易筋经·总论》中阴阳双修思想也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文思想。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认为“形本生精,精生于神”,“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形也”;只有“淡然无为”,才能“神气自满”(载《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此即“形神合于有”,代表了道教哲学形神关系的主流。这也是张伯端“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思想渊源。

阴阳双修功法见于《易筋经》下卷《配合阴阳法》:

天地,一大阴阳也,阴阳相交而后万物生。人身一小阴阳也。阴阳相交而后百病却。阴阳互用,气血交融,自然无病,无病则壮,其理分明。然行此功,亦借阴阳交互之意,盗天地万物之元机也。凡人身中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慂之疾,宜用童子、少妇依法揉之。盖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我之衰,自然之理也。若阳盛阴衰者,多患火病,宜用童子少男,盖以男子外阳而内阴,借取其阴以制我之阳盛,亦是玄机。至于无病之人,行此功者,则从其便。若用童男、少女,相间揉之,令其阴阳皆畅,行之更妙。

阴阳双修功法源于中国古代房中术,真正形成有组织、有理论的派别,则是中国道教南宗的阴阳双修派。据任继愈先生《中国道教史》载:(南宗)在修炼方式上分清修、双修两派。清修派以石泰、薛道光为代表,著有《还原篇》、《还丹复命篇》。清修派主张独自清修,认为一己之身即一完整天地,乾坤阴阳二性具足,无需外求,即“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黍然。”(《道藏辑要·白真人集》)俞琰认为,丹经中的夫妻等实指阴阳二性,而阴阳皆为己身所有:“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易外别传》)

阴阳双修派亦本张伯端《悟真篇》,因《悟真篇》通篇采用男女夫妇、婴儿姹女的譬喻,极容易被理解为“男女双修。”。阴阳派始于张伯端弟子刘永年(《三乘秘要》)。刘传翁葆光,翁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时期陆潜虚、张三丰、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鳌等,均是阴阳双修派。阴阳派则发挥《悟真篇》阴阳交媾思想,主张男女双修,即采同类坎中真阳,以接补己身离中之阴。其方式分上中下三乘:上乘神交,即男不解衣,女不宽带,性情相交,从而达到阴阳双修,互利互补之目的。中下乘则行体交。阴阳双修不同于房中御女之术,不是追求房中之乐,而是追求采取先天一炁结丹长寿(《中华道教大辞典》)。这是阴阳双修派与传统房中术的根本区别。

《易筋经·配合阴阳法》开始从天地一阴一阳谓之道说起,继至“人身一小天地”,再转入“凡人身中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慂之疾,宜用童子、少妇依法揉之”,因为“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我之衰”;此“自然之理也”。即使“无病之人”,如行“双修之功”,“若用童男、少女,相间揉之”,会“令其阴阳皆畅,行之更妙”。应该说《易筋经》中的阴阳双修思想还是比较含蓄的。即使是《易筋经·下部行功法》,属于阴阳功中的“铁裆功”,即通过搓捻揉拔吞捶等法来提高睾丸的抗打能力。曹英锋先生认为,古传《易筋经》下部行功一般分为两部十法,两部为睾丸和玉茎,在睾丸为攒、挣、搓、拍四法,在玉茎为咽、摔、握、洗、束、养六法。行功时必须正念清心。由轻至重,循循而进,严禁操之过猛.反致受伤。实际上这种下部行功是一种顿法,据《古本易筋经》载:百日即可见奇效(曹英锋:《易筋经下部行功全揭秘》;载《精武》年6期)。试想如果不是深谙道教阴阳双修者,是很难有此深刻体会的。

复次,来章氏所辑《易筋经·附录下卷》直接引述了张伯端的《青华秘文》与《八脉经》。

来章氏所辑《易筋经·附录下卷·玉环穴说》引《天禄识余》云“《铜人针灸图》载脏腑一身俞穴有玉环穴,不只是何物?张紫阳《玉清金华秘文》论神仙结丹曰:‘心下肾上,脾下肝右,生门居前,密户居后,其白如绵,方圆径寸,包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环也。医者论诸种骨蒸,有玉房蒸,亦是玉环。其处正与脐相对,人之命脉根蒂也。’”

《铜人针灸图》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针灸图经》。北宋医官王惟一(—)撰,他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天圣五年(),王惟一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卷,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天圣六年()在王惟一主持下,经过3年的努力,铸成针灸铜人两具——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经络穴位形象化标准。铜人体内装配五脏六腑,与真人生理结构一致,四肢及内脏均可拼拆。外表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旁用金字标明穴位名称(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因针灸铜人在北宋天圣年间制成,故称其为“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复原图

玉环穴,即现今通常指的下丹田部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穴位,它的具体位置在脐后命门前,心下,会阴上,其中空悬一穴,即玉环穴。玉环穴是产生元气的场所,诚结丹之田,故名丹田(下丹田),古内丹家入手即练这个部位,称之为“金鼎”,可见其重视程度。张紫阳(伯端)《玉清金华秘文》转引王惟一《铜人针灸图(经)》,充分说明了玉环穴——下丹田是人体“命脉根蒂”的关键所在。《易筋经》揉玉环是武家所谓内壮摩腹练法,确是培育内气,练气入膜之要法。通过揉玉环,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可见,《易筋经》汲取张伯端引述的当时先进科技,融会到易筋武功锻炼。

在来章氏所辑《易筋经·附录下卷·任督二脉图》中又引王海藏论及内丹真铅时又引述了张伯端的内丹学说:

海藏又曰:张平叔(伯端)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为子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元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海藏即王海藏,又名王好古(约—),为宋金时著名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属河北赵县)人。通经史,好医方,曾跟随金代名医李东垣学习,精通医学,为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著有《汤液本草》、《仲景详辨》、《伤寒辨惑论》等书。在针灸方面,除发挥经络学说外,注重原穴的临床应用,称“拔原法”。拔原法为取穴法之一。凡本经病症选用本经原穴进行治疗者,谓之拔原法。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此法为宋金医家王海藏所倡用,故又称“王海藏拔原法”(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年7月版)。

据《中华道教大辞典》:“真铅指元阳、元炁,即坎中阳,为太阴月华所生;属月之灵气。《悟真篇》上卷:‘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工。’刘一明《悟真直指》注:‘真铅乃天一所生,具有先天真一之炁,为生物之祖气。’朱元育《悟真篇阐幽》:‘真铅是先天一炁……乃造化之根源,大丹之宗祖。’”

其实真铅真汞乃体内真阴真阳二气,亦称后天中的先天。张伯端真铅论是用产于阴蹻穴的先天一炁来打通任督二脉,只有打通任督二脉,才能“任督通则百脉皆通”;无论炼丹或炼武功,均属此理。张伯端真铅论似未见于现存论著,似见于已经佚失的《八脉经》,此书虽已佚失,但主要观点却保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中: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吋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

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张伯端以真炁(铅)通八脉的观点,成为实际修炼的理论依据;也是成仙理论的关键所在。张伯端则指明了先天之气发生在于阴蹻脉,这是中国首次的内丹创新观点。此后的内丹家均以张伯端的理论发现为祖述,。并对元明清丹家关于内丹外药、内药之说,炼功学说,以及人体内先天之炁与身外虚空元炁沟通的论述,起到了引领的历史作用。

来章氏所辑《易筋经·附录下卷》,引证了张伯端的《青华秘文》与《八脉经》不少内容以及南宗功法,目前虽然不知来章氏之准确姓名,但从其所辑内容看,应是一个道教南宗丹法的信士。

综上所说,《易筋经》的武功思想与功法基础多出于张伯端与道教南宗,亦可佐证《易筋经》源出于天台山。

三、《易筋经》作者考略

纵观当代不少研究者,关于《易筋经》作者,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达摩而作,这早已被学界所否定;二是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达摩所作,这是目前占主流的看法;三是经少林寺僧人改编而来,目前提倡者不多。《易筋经》的作者,向来系伪托达摩之名而作,这自清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的结论。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易筋经义〉》等均证其伪。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在《少林武当考》中认为“此书疑是羽流(道士)所作,托名达摩以售其欺者耳!”这仅是怀疑;而在《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载《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四辑)》)一文中就直指《易筋经》为天台紫凝道人所著:“在体操方面附会达摩的,开始于明朝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伪造的一部《易筋经》,天启四年以前绝对找不到一点有关六世纪时人的体操资料。”自唐豪先生一锤定音后,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修订本)》、《中国大百科书?体育卷》、盛克琦《古本易筋经洗髓经合刊》、林楠校注的来章氏《易筋经》等书不仅证其伪,而均认为此书系明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而作。年3月月笔者曾去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查得《少林拳术精义·易筋经跋》,紫凝道人名“宗衡”,时间为“天启四年”。

综上所述,最早抄本(顺治年间)郑振铎“西谛本”,已有紫凝道人的《易筋经跋》;最早刻本清道光三年()傅金铨刊本《易筋经》,虽有紫凝道人的《易筋经跋》;但文字与西谛本不同,以郑振铎“西谛本”为准。最早将《易筋经》与《洗髓经》合刊的刻本亦是傅金铨本《易筋经》。这说明以后抄本与刻本的增益均由此衍生而来。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易筋经跋》(按:钱遵王本与《少林拳术精义》本跋同)云:

紫凝道人曰:予读《易筋经义》,(按:傅金铨本紫凝道人跋文与此不同,以钱遵王本为准)。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道者多如牛毛,成者稀如麟角,非道之难得,实因缺此一段工夫,内无基本耳。既无承受之地,又无勇往之力,或作或辍,或中道而返,或既得而失,或优柔不断,皆职此故也。如禅定则有入魔之虞,宗门有迷而不悟之虞,金丹有得而复失之虞,清净有几成而败之虞,泥水有迸鼎之虞,导引有倦废之虞,服食有燥渴之虞,是皆无此功夫,非受道器也。

《少林拳术精义》中的宗衡《跋》

引而申之,即耕与读若有此功,富贵圣贤基之可得;治兵治民若有此功,上考殊勋基之必得。微至负贩经营能行此功,亦能任重致远;下至乞夫牧竖能行此功,亦不迫于饥寒。而况病者得之,即安;怯者得之,即强;外侮闻之慑;乏嗣得之延;老者得之康;壮而寿少者得之,纯粹而精。是举天地间,人人宜用之功也。由是知达摩师所云“基此作佛”之语,岂不信哉!

然此法不炼不成,一炼即成;小炼小成,大炼大成;久炼久成,永无退败。有益无咎,有利无弊。是《易筋经》一书,诚天地间之至宝,吾不知世间复有何利益,足以至此?复有何妙义,足以如此也?是在知之而好,而乐之,以求至乎其极,斯不负所知,斯不负古人留辞援引之意耳。或问行功之要,曰:智、仁、勇。不达,又问,曰:信、专、恒,如是而已!

紫凝道人宗衡《易筋经跋》意思可分三层:

第一层指僧道两家学“易筋之道”者虽然很多,但能正成果者有如凤毛麟角。此非学道之难,而是学道者体内缺乏易筋之功,学道者大多又三心两意,缺少恒心,或作或辍,故难以炼成正果。

第二层指出学成“易筋之道”者的好处。如耕者书生学成“易筋之道”,则可富可圣;治兵为官者学成“易筋之道”,则可建功立业;社会各阶层之人,如学成“易筋之道”,贫者富、病者安、怯者强。敌闻而慑,乏嗣得子,老者得健,壮者而寿,少年而强。如天下人人用功学习“易筋之道”,则可健民强国。由此可信,达摩祖师所说“基此作佛”之语,难道还不信吗?

天台紫凝山张家井村鸟瞰

第三层指“《易筋经》”是天地至宝。学成“易筋之道”并不难,此法不炼不成,一炼即成;小炼小成,大炼大成;久炼久成,永无退败。有益无咎,有利无弊。因此“《易筋经》”是天地至宝,不知人世间有何可与相比?不要辜负此天地至宝,不要辜负古人留辞援引的良苦用心。如何学成“易筋之道”?惟信心、专心、恒心而已!

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大力宣传《易筋经》是天地间至宝,是健身强国之道。其目的即是推出达摩祖师“基此作佛”之语,这是托名达摩的直接证据。宗衡《易筋经跋》的主旨亦在于此!有人根据紫凝道人宗衡跋开篇云“紫凝道人曰:予读《易筋经》,为之三复其文”(按:仅傅金铨本有此语,其它版本均无);即得出“紫凝道人是读者,而非作者”的结论,理由是连紫凝道人都说自己只是看了《易筋经》,并非撰著了《易筋经》。要知道既然是托名而作,岂有说自己撰著的?托名一般是假托达人之名,使其作品流播天下。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如著名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编入了大学《古代汉语》课本,作者历史上早已定论。而今人偏偏说是滕子京托名范仲淹所作,似此类历史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以“予读《易筋经》,为之三复其文”来否定宗衡不是《易筋经》作者,其理由并不充分。自宋明代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道教内丹学者均始则出儒入道,终则出道入佛;故《易筋经》始为炼命,《洗髓经》终则炼心;二者合一,即为“先命后性、性命双修”,最后“出道入禅,明心见性”。南五祖均是如此,明清丹道、武功亦均如此,极少例外。再则紫凝道人宗衡修道于天台山,天台山既是中日韩三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既是佛道双修之地,又是三教合一中华和合文化主源地。南宗内丹功法自宋代起即盛行天下,另从《易筋经》《洗髓经》先命后性、性命双修,阴阳双修、形神合一的功法看,其源头即是天台山佛道禅法与功法。《易筋经》作者应是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无疑。再说海岱游人的《易筋经序》所用词语与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的《易筋经跋》何其如此相似?有否定宗衡是《易筋经》作者的人可以深究一下。

四、《易筋经》对少林、武当的影响

少林派与武当派作为名驰中外、代表中华武术的两大传统流派,其功法基础即是以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为主体的中华武术气功体系:

(一)对少林功法的影响。少林拳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而形成的中华武术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以其刚劲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国内外“少林热”经久不衰。然据明代戚继光于年秋在台州编著的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载来看:当时少林拳不及少林棍著名。此书记有“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名著于时的拳种,而无少林拳。只载有“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另在明代郑若曾的武术名著《江南经略?兵器总论》中,亦只记“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等11家著名拳种,不记少林拳;只载有“左少林、右少林”之棍。可见当时少林拳在武术界知名度不高。而《易筋经》流传至少林寺后,被视为镇寺之宝,该寺武僧将此书作为习武必修的“基础课”,形成了少林武术气功,功法和技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易筋经》在当时武术界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在清初,为了争夺少林寺最高武功秘笈《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残杀。为此,乾隆十五年()九月,乾隆帝以游中岳嵩山为由而驾临少林寺,命该寺方丈献出《易筋经》,由国家印刷流传(周稔丰、周明《易筋经洗髓经(修订本)?序》)。晚清著名学者潘霨指出:“至今少林寺僧众谨以角艺擅长,是得此经之一斑也”(晚清刻本《易筋经?潘霨序》)。民国六年()由大声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一书(又名《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即是《易筋经》的翻版。民国间,少林寺方丈、著名武僧妙兴传出的数十种少林功法,大都是《易筋经》行功理法的繁衍(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在少林功法中,既有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提出的“止观学说”,尤其是“六字诀气法”名列“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又在《易筋经》“韦驮献杵十二势”和“神勇八段锦”的基础上,衍成《易筋经》“文八段锦”和“武八段锦”功法,后辑入《卫生易筋经》和《内功图说》,在最近出版的《少林武术百科全书》中亦有辑录。《易筋经》提出的“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修习原则,已深深地融入少林武术之中。我国武术界泰斗、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蔡龙云认为,少林拳术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三类:

一是拽拳踢腿、闪展腾挪、进退快速、变化矫捷、拳脚起动形同一般的长拳。这类拳的锻炼意义,多侧重于技击功用的训练与提高,称之为“练神”。如“少林短打”、“罗汉十八手”、“八步连环”等。

二是运气鼓劲、骨刚筋粗、肌腱隆凸、时张时弛、拳脚起动势如南拳。这类拳的锻炼意义,多侧重于身体外在的筋骨劲节的锻炼,称之为“练精”。如“金刚伏虎”等。

三是呼吸吐纳、气行之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动作连绵、纯任自然,拳脚起动类似太极拳。这类套路和南陈智者(即天台宗创始人)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所提出的“六气”、“十二息(呼吸)”、“止守扰陀那(丹田)”来医治病患的禅法,结合得非常紧密。一代武术大师蔡桂勤和他的师兄如修,曾在沪杭等地演练过“少林心法罗汉拳”,就属这一类(蔡龙云《少林寺拳棒阐宗》)。

蔡龙云先生的精深之见,充分说明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对少林武功的发展,起到了“培基”和“催育”的作用。

(二)对武当功法的影响。武当派的内家拳传为元末明初的武当山高道张三丰所创。其特点是“主于御敌”,尤重内功。武当内功亦以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为基础,博采诸家气功而成的有别于“主于搏人”的少林派功法。

自宋代台州张伯端著《悟真篇》而创道教南宗内丹功法后,元明以来影响深远。张三丰承道教南宗传统,与张伯端一样,在修炼思想上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内丹理论上提倡“性命双修、阴阳双修”,在修炼方式上主张“大隐市”;在内丹功法上遵循“固筑根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修习步骤。从而奠定了武当派内家拳功法的基础,并开创了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内丹流派“三丰派”(任继愈《中国道教史》)。

天台荣获“中国易筋经传承地”称号

年,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著名的武当派武术家李天骥主编的《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一书(下简称《武当绝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武当拳术、内功、剑谱的武术专著。其《内功篇》系统地阐述武当内功的理论及功法。从中可清晰地看出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对武当内功的影响。

一是张伯端“性命双修”的内丹理论是武当内功的主体。《武当绝技?内功篇》指出:“武当武术,尤重内功,以内功为基本功;犹建高屋,先筑地基;地基不固,高屋焉存?”武术内功是指采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为基本锻炼形式的一种“内外兼修”方法,说到底还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从“心为君、神为主、意为媒、气为用、精从气”五个方面论述修炼“精气神”之道,还提出了四个修炼阶段:“(固)筑(根)基、练精化气、练气为神、练神还虚。”“内丹”,道家之名;而武术则名为“内功”。张伯端这套内功练养理论被《武当绝技》视为武当内功的基本功,所辑《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功法》中提出的“收心求静,收气降龙,安炉运鼎,十口呼吸开八脉,外文武火金木合并法,点龙虎穴、固精关门法”五大功法,实质上是张伯端“性命双修”内丹功法的具体化。此外,在武当剑谱中还辑有《紫阳(张伯端号紫阳)剑谱》(《浙江省武术拳械录》)。

二是以《易筋经》的“内外兼修”理论,作为武当内功的修炼指南。内功修炼之法,主要是养气、练气与运气。《武当绝技?内功篇》指出:武当内功“养气”的理论,不外乎《易筋经》所说的“守中(气)、绝妄(念)而已”。只有“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继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而不动”,方能“养气”;在“练气”上,主张“以心为体,以气为用”,要按《易筋经》所说“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的练气之道,方能“有补于国(武)术”。在“运气”上,要练好桩功,并按《易筋经》“运掌八法”,在“运使之中,隐寓练气之法”,做到“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在内外功关系上,要按《易筋经》“内外兼修”的原则,必须“先练有形(即筋骨皮)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即精气神)者,为有形之辅”;“二者交顾,始克有济”。从上可以看出:《易筋经》的功法理论已成为武当内功修炼的主要依据。此外,其《武当绝技?内功篇》还辑录了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字诀气法”,作为武当内功运劲、发劲的辅助手段。

总之,天台山佛道气功和以《易筋经》为标志而形成的中华武术气功体系,促进了中华武术功法与技法的统一,强身与技击的统一,内壮与外勇的统一;确立了中华武术技法的“内外合一”,教学的“内外兼修”、训练的“内外互导”三大法则,完善了中华武术的理论体系。这就是台州文化对中华武术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周琦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slhj/106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