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地理环境 >> 行正方丈圆寂后
“那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庄严肃穆”
中原网讯:
后来行正老方丈主动向地方政府有影响的人推荐,明确释永信为他的衣钵传承人1987年8月,老方丈圆寂之前,交待释永信:“平时多盖些房,多存些粮,一定要想法恢复少林寺的鼎盛”行正方丈圆寂后,年仅22岁的释永信承师衣钵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寺院住持
4月21日,艳阳高照,之前连下两天春雨的少林寺,游人一下又多了起来
家里人都强烈反对他出家,并找到村里很有威望的长辈轮流劝说可是,当时的释永信一心一意想出家,父母看他已经铁了心,就答应了
释永信的父亲参加过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建设,曾经到过少林寺,所以也知道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于是,在回家老电影大全少林寺探亲时给孩子们讲了这个故事,年少的释永信就记住了世上有少林寺这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立雪亭前皈依佛门,立志弘扬少林精神
不顾家人劝阻,一心想出家
说起改革开放30年,他动情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就不会有少林寺名扬天下的今天说到他自己,出家为僧有27年了,在少林寺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历练,也做了一些振兴少林寺的事情
当16岁的刘应成走进少林寺山门,他面对的是1928年军阀混战残留下来的一个破院子、9个老弱病残的僧人,还有30余亩薄田口粮不够吃,早晚两顿玉米糊糊,仅中午一顿馒头,且限每人两个释永信说,许多人以为他当年出家是为了在寺院里混个饱饭,其实,当时寺院里比起老家的生活差远了
因为上学早,他当时已经是初中二年级了而且父亲工作血战少林寺国语在外,经常往家寄钱,他家经济上比一般农村家庭宽裕些,但因家中壮劳力比较少,他也和别的青年一样,平时上学,空闲时间帮家里插秧、割草、拾柴、喂羊等
“来,喝杯茶,都是老朋友了,你们就随意地问,我也闲聊着回答”在少林寺西隅的新方丈室,泡茶、斟茶,释永信娴熟地用电茶壶炮制着功夫茶他一边处 理着寺内的重大事务,一边不时地接待着造访者,而记者对他的专访也就在间隙中穿插进行
受到师父重用的释永信发奋钻研经学,还设法筹资修复了法堂、钟楼、鼓楼等,给少林寺找回了一些重整旗鼓的气象而风烛残年的行正方丈1985年从查出自己得了胃癌开始,也在默默盘算着接法传人的最佳人选
在寺里,释永信做过饭,放过牛,种过地,挑过大粪,当过保管他的电影少林寺十三棍僧勤快、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位老和尚的赞许,更是获得行正方丈的喜爱在行正方丈的主持下,释永信就在少林寺立雪亭举行了简单的皈依仪式,行正也一并收他为徒“那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庄严肃穆,那种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仰,更加坚定了我献身佛教,弘扬少林精神的信念”
释永信祖籍安徽颍上,俗姓刘,名应成,1965年出生,父亲是水电部第四工程局的一名职工,母亲一人在家带着5个孩子务农,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22岁释永信主持少林寺工作
“老方丈遗愿:一定要想法恢复少林寺的鼎盛”
“找就找当家的人,我就向少林寺周围的村民打听谁在少林寺说了算”于是,他看准机会,直接找到当时的方丈行正大和尚
一天深夜,释永信来到行正方丈床前,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行正方丈问:“你有事吗?”释永信答:“弟子这些天来,看到师父已是年迈多病,处事常常力不从心,有心代师父挑挑担子,不知师父让不让弟子代师父来挑?”行正不动声色地问:“你的肩膀能够挑动多少斤?”释永信答:“师父原先能够挑动多少斤,弟子现在就能挑动多少斤!”
1984年,行正方丈让19岁的释永信成为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之一,被别人称为“二当家”,协助行正方丈处理日常寺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按6口人,分了10多亩地”谈到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释永信说,包田到户后,自己在地里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续几年的大丰收,“生活条件好的都已经吃上细粮”
1981年3月,春节刚过,16岁的释永信只身一人,血战少林寺电影高清来到少林寺可到了少林寺,寺里的和尚拒绝了他的要求
他告诉行正方丈,自己一直想出家、练少林功夫的真实想法最后,行正方丈告诉他:“很有佛缘”,让他回家开介绍信
“1978年,家里分了十几亩地,想种啥就种啥”改革开放,他读书干农活两不误
“1981年春节刚过,悄悄离家直奔少林寺”
成都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