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地理环境 >> 时头条少林寺的麦子熟了释永信租地种粮是
除了禅和武,少林寺僧人还种瓜收麦
6月14日上午10时,大批中外游客涌入千古名刹少林寺。讲解员纷纷向游客讲解少林寺的历史和僧人们的日常生活,“武僧天天要练功,平实,还要在少林寺院内的各个堂口值班”。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武僧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您听了导游的话,可就真的被严重误导了。因为就在同一时刻,少林寺塔林西南的山林中,近百名僧人遍布在“少林寺禅耕农场”间,像农民一样劳作。
一片30亩的杏树林内,黄橙橙的杏儿挂满了枝头,万物生长。窸窸窣窣声中,僧人正在采摘果实,笑容满面。而在临近的杏林的一片土地内,西瓜、甜瓜的长势正旺,另一些僧人正在薅草,从容自如,悠闲自在。
时话君走了一段蜿蜒曲折的山路,过了一条小河,来到一片片麦田旁。远处的收割机正在收麦,而武僧们面对一堆堆小麦,各有分工:有的装袋,有的运输,还有的负责装车……僧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笑容干净、欢喜。
亩地收获10万斤小麦,少林寺僧众一年吃不完
“我们的禅耕农场,共有亩土地,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少林寺西南的山林中,共有土地余亩,这其中,能用作耕种的土地大约亩,小麦占亩;另外余亩,位于登封待仙沟附近山中,主要栽种各种果树。”少林寺禅耕农场负责人释延子法师说,此次收获的亩小麦,预计可产粮10万斤。
对少林寺来说,10万斤是个啥概念?
延子法师说,目前,少林寺共有僧众余人,这10万斤小麦一年都吃不完,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正说着,刚刚装上车的小麦就被运走,向三公里之外的仓库驶去。
在少林寺禅耕农场中,除了小麦,僧人们还在不同的季节种植了玉米、油菜、向日葵等农作物,同时,还栽种了杏树、桃树、梨树、核桃树、石榴、葡萄等果木以及各种蔬菜,为寺院提供了丰富的粮食、瓜果、蔬菜。菜地里莺飞虫鸣,山野间惠风和畅。
“尤其是瓜果,我们吃不完。”延子法师说,他们就用少林寺特制的包装袋,将这些瓜果送给有缘人,同时,也会在寺院适当出售一部分。
延子法师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瓜果可以卖,可以送人,但小麦是要储藏起来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少林寺有亩地?哪儿来的?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这样一句话:少林寺除了寺院内部,山门之外都不归他们管。那么,这亩地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延子法师笑着说:这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少林寺的历史。
公元年,少林寺从建寺的那一年起,少林寺就有自己的土地。尤其是到了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候,北至巩义、偃师,南至汝州,冬至新密,少林寺周边上百里的土地属于寺院。在此后的历史上,少林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发生了改变。”
历史上,少林寺为啥有那么多土地呢?这和两位著名的禅师有关。
众所周知,少林寺属于丛林寺院。所谓“丛林”,就是指僧众聚居之寺院,通常是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这些丛林大多远离都市、村镇,荒芜人迹,食物来源只能靠大家一起开荒种地,以农自养。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是流传在禅林中的佳话。意思是说,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开创丛林,倡导“农禅合一”安寺利生,而他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农禅并重”的清规,二人对于禅宗寺院的创建和管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农入禅成为少林寺僧众历来日常修行的传统,也是僧人们重要的道粮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土地分产到户,少林寺彻底没有自己的一份耕地了。直到年,少林寺才从附近村民手中租了这些土地。”延子法师说。
少林寺租地有何深意?
“现代社会这么发达,只要有钱,啥都能买到,少林寺为啥还要出钱租地?这些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还没有租地的钱多呢?精明的释永信大和尚为何要做这种赔本的买卖?”看到正在采访的时话君,一名途经此处的游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延子法师说,依然和少林寺“农禅合一”、“农禅并重”的传统有关。
在一千多年的禅居生活方式中,少林寺师徒一同劳动、生活、参禅,彼此之间没有约束,有利于把生活、劳动场景作为参禅的机缘,为个人之间进行机缘问答提供了条件。“农禅并重,既解决了禅众的日用之需,又可以使禅者在生活和劳动中时时处处修行。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佛寺依靠官方经济的扶植和僧人托钵游化的方式,实现了自给自足的丛林经济,使禅寺独立出来,有利于焕发禅者独立的主体意识去证悟禅道,使他们真正成为洒脱自在的主人。”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5亿人。届时,居住在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将超过10亿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70%的居民将离开农村,沿袭数千年的农业耕作,将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种记忆。如今,谁拥有一寸田地,都备受羡慕。
延子法师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少林寺决定恢复历史传统,让“农禅并重”成为当下及未来现实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行,一份乡愁,一种境界。
释永信忧心食品安全问题,种下纯天然的粮食
17年前的年,延子法师从安徽阜阳老家来到少林寺习武。年,他拜释永信为师。此后,在释永信方丈的指导下,延子法师的功夫精进,年普京访问少林寺时,他当场进行了展示,获得了好评。
此后,延子法师到深圳弘法寺常住,并在一座新建寺庙中担任住持。
当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也让延子法师有了种地的想法。他说,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过去的人只求吃得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吃得好。而现在人们关心的,已不再是吃饱吃好,而是食得安心、吃得放心。
延子法师说,所谓“米良即为粮,人良方做食”,食品当是人凭良心制作而成。商者不伤,才是为商之道。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佛心”恰是对治“伤人之商”的一剂良药。
“年,我从深圳到少林寺看师父(释永信),和他说起了这个话题。让我高兴的是,师父很支持这个事儿,而且土地已经租了。”延子法师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离开深圳回到少林寺,担任少林寺禅耕农场的负责人。
延子法师说,他们的蔬菜林果,不用任何化肥或农药,而使用蚯蚓、秸秆等有机肥料,人工除草,使用诱捕技术物理除虫,生物链式自然生长。
如今,除了日常在寺院值班的僧人,其他僧人都要到这些土地耕种、除草。
一棵果树、一份心情;一次劳动,一份收获。以农入禅,农禅并举;佛心耕种,喜乐安然。
以佛心耕种自己的福田
在人们的印象里,说起少林寺,常常提起的就是少林寺的“商业化”,少林寺的全球之路以及少林武僧们遍布全球的身影。
而在少林寺及方丈释永信看来,在传播少林文化的道路上走得再远,也不忘初心: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精华的。
延子法师说,这些年,在释永信方丈的带领下,少林寺先后恢复了少林药局、传戒法会、少林香堂等,让少林寺传统文化的魅力愈加迷人。如今,恢复“农禅合一”、“农禅并重”的传统,顺理成章。禅是悟道的行为,并不一定要藉由打坐等形式来达成。以农入禅,农禅并举,这种把劳动与禅结合起来的禅法,集中体现了农业社会的佛家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以心来契入自然的思考、饮食、耕作之生活模式,是当下现实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
推而广之,其实,人生、事业、家庭等都应以“佛心”来耕种。人生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然而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幸福却反而渐行渐远,一颗“佛心”让大家在追求的同时学会放下、懂得释然。
“以佛心耕种人生,浮名俗利任去来,收获随缘自在。即心是佛心,芸芸众生,皆应以佛心耕种自己的福田。”延子法师说。
邱处机/摄影七玄琴/编辑
“时话实说”声明
本公号由东方今报“时话实说”工作室出品,所有文章版权未经东方今报官方正式授权,谢绝其他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管理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slhj/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