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少林武功 >> 媒体专访永信大和尚解释是很累的
年《环球人物》杂志专访
带着种种疑问,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赶往河南登封少林寺。汽车驶入登封,一座座“少林武校”的牌子在车窗外掠过,印有释永信宣传画的餐厅、商店比比皆是。已是下午5点了,景区外的停车场还显示“车位满”,且全是几十座的旅游大客车。
前来接记者的少林寺俗家弟子,没有带记者走景区的正道,而是从一条小路入寺。“少林寺僧人走了年的路,现在成了景区商业步行街,我们走不了了,只能从这条消防通道进寺院。”
这句随意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在记者心里——在踏进少林寺的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并不是外界传言中那个浮躁不安的少林寺,相反,是个并不强势,透着些无奈的少林寺。环顾四周,游人如织,拍照留念的,上香祈福的,观赏少林功夫的,形形色色。寺中的和尚,倒都是一副安然的模样,静静走过,刚下课的武僧,三三两两比划着功夫。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年,是北魏孝文帝为供奉天竺僧人,下令在嵩山建造的。不久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入寺,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隋末天下大乱,少林寺支持唐王李渊,从此受到唐朝皇帝的重视。后来虽历经多次战乱,但传承不衰。现在少林寺占地60亩,东西两院是僧人居住区和寮房(和尚的单房)。中院是个七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也是游客游览区,师父的方丈室在第五进。”俗家弟子一边介绍,一边把记者领进方丈室。里面有一间书房、一间卧室,还有会客厅,都是“一丈见方”。会客厅里,一张木质方桌上供奉着佛像,布置得朴素大方。一照面,释永信笑道:“你们还敢写我呀?还敢拿我登封面?”声音爽朗、神情平和,仿佛满天传言在这里没留下任何痕迹。
“您敢说我们就敢登,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实情。”为了采访更深入,记者提出跟随释永信一天的生活,并在寺院周围寻访一周。几天里,和释永信的对话共分4次进行,他的态度从回避,到简单应对,再到敞开心扉,最终道出一个少林寺方丈的真实心声。
对绯闻,“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不知是否迫于舆论压力,近一个月释永信很少出门。他的俗家弟子告诉记者,师父在寺里的生活和现代人正好相反,是“朝五晚九”。
为了赶上释永信的节拍,记者也和他一样,凌晨4点就起床。凌晨5点,嵩山还一片漆黑,释永信已经和近位僧众来到大雄宝殿诵经。6点,他们前往东侧的斋堂。食物非常简单,一勺粥,一勺煮青菜,一个馒头,可以多要,但必须吃光。他们吃饭很迅速,期间不能说话。
一到8点,景区开门,少林寺的气氛就全变了,完全是个旅游景区和闹市,和尚们退居东西两院,释永信也搬到侧院一个小院落里修行和处理事情。有宾客来访,他再专门挑个僻静的地方,如图书馆,坐下来静心谈话。下午6点山门关闭,他才回到中院的方丈室办公,晚上9点准时休息。夜间,少林寺才重新属于僧人,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寺院,庄严、幽静、深远,能听到落叶的声音。不时传出的诵经声,在参天古槐和漫天繁星下悠悠回荡。
释永信就在这“朝五晚九”的生活中,见缝插针地抽时间,寻一处安静的角落,回答记者的提问。
记者:这次“情妇”、“私生子”传得很厉害,您是什么态度?
释永信:我一直不接受媒体采访,就是不想回应。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事,我们心里踏实。至少佛教界和熟悉我们的各级主管部门,对少林寺都很了解和认同。要是按网上那种说法,我们早就出问题了,走不到今天。
记者:北大女生李靖倩、社会名人杨澜,和您什么关系?
释永信:网上说的那些人,除了杨澜我见过,其他都不认识。这些事情不值得说,一来一往的,没意思,不说了。
记者:不想澄清吗?
释永信:没有必要澄清,遇到这样的事,就让它过去。佛教教义中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我们只往前看。有些事情靠时间和空间来解决,时间和空间不够的话,你现在努力解释也是很累的。
记者:您这样会被人认为是在回避什么。
释永信:我的态度就像昔日寒山(文殊菩萨化身)问拾得(普贤菩萨化身):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记者:难道一点都不生气?
释永信:(这些传言),我没有把它当做一种坏事,反而当做好事。通过它,会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么多声音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slwg/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