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基本信息 >> 清河史话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顾名思义,所谓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播放的电影。农村街心或场院上,一面幕布、一张桌子、两个放映员、一套放映设备,一部发电机,两部胶片,再加上自己带板凳来的人们,基本上就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
露天电影是中国几代人共有的记忆。据《清河县志》载:清河县建立第一个电影放映队是在年10月,只有16毫米54型放映机一套。即使这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看上一回电影也是不容易的。直到年,全县20个公社都建立起社办放映队,有专门的放映员不定期地到各村放映电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农村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普及科学知识等,老百姓才不时的得以一饱眼福。八十年代后期,乡镇办、村办放映队逐渐停办,个体放映队增多。这段时期农村放映电影多是村民家有结婚、生子、当兵或上大学等喜庆事,本家或亲戚朋友花钱请来放映队以示庆贺。
在那个精神文化贫瘠的岁月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吃饱穿暖而辛劳耕作着,田间地头就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男耕女织就是他们生活的形式。所以,一场露天电影,不管其以何种内容、何种形式的面目出现,都能让人们心存期盼,都能带给人们过节般的美好时光。
一般情况下,社员都是当天午后才会获得公社电影队要来放映电影的消息,有的村会通过大喇叭广播:“全体社员注意了,全体社员注意了,今天晚上有电影……”;小点儿的村根本无需广播,就凭口口相传,消息就象长了翅膀,传遍家家户户,每个角落,甚至几里地之外的村庄。这时,多数村民都会比平时早些收工,尤其是妇女会提前回家做饭。当然,最兴奋、也是最忙乎的就属孩子们了。
天一擦黑,村大队部附近的街上已挂起了一块镶着黑边的白色幕布,十米远外摆上一张桌子以确定哪边是正面。本村的孩子们顾不上吃饭相约着先搬着板凳儿、马扎儿、小椅子等去正面占“地儿”,小伙伴们替换着看着占的“地儿”,替换着跑回去草草地吃上几口饭,又飞奔回场地趁电影没播放前和小伙伴们嬉戏打闹一番……。当看见放映员拿着片子、放映机来到放映场地时,好奇的孩子们立刻围在周围问这问那,看放映员倒片子。热心的村民也帮忙准备前期工作,搬桌子、扯电线等等。等到调试放映机时,一束亮光照到了幕布上,“呼啦”一下子立马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一只只小手在放映机前面晃荡,幕布上随即显现出各种形状的手影。更有淘气的孩子,把帽子啊、上衣啊向空中扔掷,观赏自己在幕布上制造的各种投影。
电影快开映时,街上开始热闹起来,大人们三三两两的走来,呼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找座位,年轻人成群结队赶向放映点。邻近的村民也纷纷赶来观看,有去晚的,找不到合适位置就爬到树上,或骑在墙头上,实在找不到地方的只好到幕布的反面去看(反面电影中人物的手势、银幕上的字幕,跟正面相反)。
那时放电影,一般都是两部片子,先放的叫副片,然后才是正片登场。有时放影片之前还要加放短小的科普知识片,类似如何预防触电、触电之后如何急救等。最初电影以黑白的战争片居多,像《地道战》、《地雷战》、《大渡河》等。后来增加了以孝敬老人、家庭和睦为题材的各类教化片《喜盈门》、《墙头记》……,还有比较受欢迎的武打片《少林小子》、《少林寺》等。
电影的播放过程中也会有意外情况出现,放映队租片后为减少租期经常几个村同时放映,需要另一放映员跑片,那会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经常是上半部胶片放完了,下半部还没送到,看电影的人望眼欲穿地等呀,可谁也舍不得离开!
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不知不觉很快就过去了。电影放完,曲终人散,随着银幕出现“完”、“剧终”或“再见”等字幕时,露天电影场地那是一片喧嚣和沸腾。大人呼唤孩子的声音是此起彼伏,手电筒掠过天空射出无数的光柱。一会儿,人群向四面八方散去,乡间小道上便出现手电筒集中或零散的光影在移动,消散地愈来愈远……
随着影视科技的发展,电视机的普及,网络的冲击,老式胶片电影逐渐淡出了电影市场,旧时的露天电影大多只留存于儿时的记忆之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