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历史文化 >> 少林寺禅武结合的文化圣地,佛教祖庭
一般大家说的少林寺指的是少林寺常住院,少林寺是登封“天地之中”八处十一项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年),是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其建在少室山下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寺。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年),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从南天竺国来到中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创禅宗,少林寺遂被中国佛教界尊为“禅宗祖庭”,达摩祖师被奉为“东土禅宗初祖”。
少林寺常住院是住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中轴线现有七进院落,保存宋、明、清建筑多座,是一处禅、武结合的文化圣地。
少林寺山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清雍正十三年(年)修建,年重新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为清圣祖康熙皇帝御书,正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前有一对清代的石狮子,山门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
进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苍松翠柏掩映下是20多通历代石碑。
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现在是少林禅修中心和少林功夫段品制接待处。
穿过甬道,碑林的尽头便是天王殿,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红墙绿瓦斗拱彩绘,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年),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大雄宝殿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年)。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年),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少林十三棍僧救驾秦王李世民有功,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年),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弟子于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
藏经阁的东面的东寮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立雪亭建于明代,年重新修缮。立雪亭原名达摩亭,是达摩在少林寺居住修行的场所,为纪念神光向达摩求法,立雪断臂而更名。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西方圣人殿位于立雪亭后面,是少林寺常住院内最北边的一座殿宇,殿内供奉着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殿内北壁及东、西两壁,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殿内地面上有48个深浅不一的脚坑,是少林寺僧人长期练武所留下的。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初建年代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