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历史文化 >> 有这么几个庙,少林寺根本排不上号 壹读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
文
会说话的哑巴
早上,办公室集体做早操的时候,新来的实习生居然打了一套少林长拳。顿时,只会做第七套广播体操的壹读君心里升起一个大写的“牛”字。
壹读君开始深深地怀疑,这小子不会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吧?
当年的金庸十四天书可真的是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完的。要论武功第一,壹读君觉得《天龙八部》里的少林扫地僧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五台山清凉寺的神山上人和玄慈方丈并称“降龙伏虎二罗汉”,天龙寺六神僧和大雪山大轮寺的吐蕃国师鸠摩智也不差,至少比在无量山时的段誉强多了……
哎呦,不错哦!原来和尚这个群体还是很能打架的!而且,大家不仅打人的招式不同,晚上休息的寺庙也不同……
和尚晚上休息的地方?想想也是够神秘的!那么这些寺庙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和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佛教宗派的演化又有啥关系?
洛阳白马寺汉传佛教的祖庭与释源
说到寺庙,绕不开洛阳白马寺。
公元65年(东汉永平八年)早春,汉明帝刘庄正在安睡,恍惚间,只见一座金人现于宫中,熠熠生辉,绕梁而飞。刘庄倍感神奇,正待开口询问,不料惊醒,原来只是南柯一梦。翌日念念不忘的刘庄召来几位近臣解梦,被这般禀知:据说西方有大神,名曰佛陀,神通广大,能解世间万苦,其形象与陛下梦中所见金人相似。刘庄随即派人西行,拜求佛法。而此时,距佛陀灭度已经多年。
东汉使者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时,遇到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恭迎回国。公元67年,两位高僧牵着背驮佛经佛像的白马抵达“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的洛阳城。
刘庄皇帝以国宾待之,并安排高僧下榻于鸿胪寺(汉代时三公住府,九卿住寺,鸿胪为九卿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为了供高僧长驻弘法,皇帝又在洛河之滨为高僧修建了一处清修之所,并沿用“寺”之称号,为了纪念白马驮经,此处清修之所终被命名为“白马寺”。
在这座佛教传入中原后建造的第一座寺庙里,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出第一部汉字佛典《四十二章经》(韦小宝偷的那套?);在公元68年后的多年时间里,共有部佛经在此被翻译为汉文;公元年(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这里,翻译出第一部汉字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公元年(曹魏甘露五年),汉人朱士行依戒在此正式落发受比丘戒,成为汉地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从此打破了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
正是这诸多的“第一”,让白马寺成为了中国汉传佛教的“祖庭”、“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白马驮经,译经受戒,白马寺从此翻开了汉传佛教的壮丽篇章。
西安草堂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
谈到译经,最伟大的汉人译经大师恐怕非玄奘莫属,一部《西游记》让玄奘名扬四海。西安的大雁塔便是为保存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经书而建,是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正是在此,当年玄奘“三更暂眠,五更又起”,夜以继日工作了十九年,在三千多人字幕组的帮助下,译出佛经74部、共多卷,直至病逝。
但其实在汉传佛教译经历史上,还有一位人物可与玄奘相媲美,他就是鸠摩罗什(kumarajiva)。
鸠摩罗什生于公元年,自幼聪慧过人,三岁识字五岁读书,六七岁时便随母亲出家,从此精研佛学,成为一代大师。西域各国国王对鸠摩罗什都非常尊敬,每次鸠摩罗什登坛讲法时,国王们都让鸠摩罗什踩着他们的背,登上宝座,而西域的百姓更是认为鸠摩罗什就是舍利佛的转世。
公元年(东晋太元六年),已统一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成语“投鞭断流”的主角)特派大将吕光征服西域各国,并将传说中的神僧鸠摩罗什请回长安,希望鸠摩罗什能帮助自己加强对儒家名士的思想统治。
两年后,当吕光征服西域,带着鸠摩罗什返回长安途中,前秦因淝水之战的惨败,被后秦所灭,吕光遂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建立政权;吕光不信佛教,根本看不起所谓的西域神僧,对鸠摩罗什各种戏弄。直到鸠摩罗什预言山洪将夺取上千士兵的性命并最终应验时,吕光才发现,这个年轻的僧人身上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神奇力量。
公元年(后秦弘始三年),后秦皇帝姚兴灭掉凉州,将被困凉州17年的鸠摩罗什恭迎至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终南山中建寺安置,“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鸠摩罗什在草堂寺中主持译场,翻译佛经。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在草堂寺中圆寂。临终前,鸠摩罗什当众誓愿,如所译佛经无误,“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火化之后,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烬”,留下了罕见的舌舍利,众人将其安葬于草堂寺中。
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12年里译经卷,其中就有流传至今的《大品般若经》(举例:般若掌)《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等,所译经典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流传至今,经历多年而不衰。
西安草堂寺历经千年,依旧香火不断,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寺中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仍然安放着鸠摩罗什的舍利子。
庐山东林寺:净土宗的祖庭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阿弥陀经》为根本的汉传佛教净土宗,以“口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为修行方法,可以说是汉地佛教徒最为熟悉的了。而东晋时期的慧远,则被认为是这个宗派的初祖。
慧远21岁时在太行山聆听道安大师讲《般若经》后,为之折服,于公元年到恒山投于道安大师门下,从此专攻佛学;之后又随道安至襄阳,成为了道安的得力助手。公元年,前秦围攻襄阳,道安遣散众徒。慧远率弟子数十人南下,于三年后来到庐山并定居此地。当时的江西刺史为慧远另建了东林寺。从此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度过余生。
公元年,慧远在庐山集结信徒人,共同发愿,期望死后共同往生西方净土(“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先得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之目的”)。这次集结被称为“白莲社”或“莲社”,成为了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开端。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在慧远的倡导和主持下,净土宗以其简便的修行方式广受欢迎,东林寺也因此成为净土宗的祖庭。时至今日,净土宗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修行人数最多的宗派。
广州华林寺:禅宗的起源
摩诃迦叶为被奉为“禅宗的西天初祖”,传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祖。南北朝时期,达摩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即现广州华林寺。达摩在此停留过后,随即北上,至南朝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与梁武帝会面,但语不投机,达摩继续北上,凭一苇席渡过长江,来到洛阳。
随后达摩又到河南嵩山的五乳峰,面壁九年,留下四句据说预言了中国禅宗未来年发展的偈语:“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并收汉地僧人慧可为徒,传授衣钵。
公元年(东魏天平三年),达摩猝死于洛阳,葬在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今天,与华林玉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相比,华林寺难免有几丝落寞。然而,这里却是禅宗的祖庭,是达摩抵达中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一个由他亲手创建的禅宗道场。
华林寺原名西来庵,于清朝顺治年间更名至今。寺中主殿是五百罗汉堂,原有罗汉塑像,其中一座为马可波罗原型塑像,文革期间均被损坏;新五百罗汉像于年重塑。为了纪念达摩,年又重新修建了一座祖师殿,供奉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的金匾高悬殿堂之上,殿堂东西墙壁上挂有两幅雕画,叙述了达摩“面壁九年”“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等,祖师殿旁就是当年达摩亲手挖掘的五眼泉水井。
禅宗,经菩提达摩从印度传至汉地,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传至六祖慧能,终将禅宗教义发扬光大。禅宗既反对枯燥的诵经,也反对盲目的坐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同时在后世僧人的推动下,又促成了独具一格的丛林清规,农禅结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形成了适合中国农业社会的寺院管理体制,成为了最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宗派。
第一套打完收功~~~
关于《宝宝》一文中,心理学理论的参考书目
昨天,壹读君推送了《宝宝这事儿,你该怎么理性看待?
壹读精选》后,读粉们反映强烈,甚至追问壹读君各种心理学理论的出处,对于壹堆饭们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还是应该提出表扬的。现在壹读君就把文章的理论出处贴出来,供爱学习的壹堆饭们参考:
1、关于认知失调与合理化倾向的相关理论,读粉们可参考:
[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第4章行为与态度,《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杨莉萍主编,第7章态度与行为,《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刘恩久主编,第13章社会认知失调论,《社会心理学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2、关于动机性推理的相关理论,可参考:
[加]齐瓦·孔达著,周治金,朱新秤等译,第6章暖认知:动机和情感对判断的影响,《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请在页面下方给壹读君点个赞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可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