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记忆中的那些经典老电影

发布时间:2017-2-26 11:48:45   点击数: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最是新鲜,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以前,还是以露天电影为主的时代,那段时期所看过的电影刻写在心中,成为温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那时每个乡镇或处区都有一个电影放映队,放映队又分成两三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十几个村庄或片区的电影轮流放映工作,每个村庄处区大约二十天左右就能有一场露天电影,一般是一晚上放两部,一部新的再加一部已经放映过的老片,老片任由放映员选映,也可由各村、片委根据大家的喜好点映。所以,当前的影院电影某部过了五亿票房了,过了十亿票房了,就兴奋的不得了,感觉很是牛气,如果和当年的露天电影时代相比,可就实在不算什么。有谁说过,那时一部电影没个五亿以上的观影人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话确实已然是挺谦逊。

那时仿佛大家都是电影迷,老老少少对某部电影无不是津津乐道,在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两年两载的时段内,都可位列大伙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比如介绍某个人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说长得像电影里谁谁谁似的,别人立刻就有了大体印象。仅自稍稍懂事起至小学毕业前,所看过的电影少说也得有上百部,印象较深的也只能选类型大致列一列。

先说国外片,最为感动的是七十年代后期引进的一部彩色片《永恒的爱情》,男主人公是个富家子弟,爱上了管家的女儿,两人真挚相爱共同反抗门观念,可是女主人公后来得了癌症,最终女主人死在了男主人公的怀抱里,而男主人公也随即心疼而死,双双一起升入了天国,飘浮于蓝天白云间。放映的时候大约80年左右,那时也就七、八岁的光景,那是他第一次领会到世间有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是那么深切而崇高。影片有许多歌舞镜头,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临终前唱颂爱情永恒的那段插曲,更是令人唏嘘慨叹,因此一直以为这是部印度片,只到三十多年后查找资料才明确原来是从巴基斯坦引进的,然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配音译制。

再就是电影《新天方夜谭》又译作《飞天神毯》,原以为也是印度片,没想到却是79由英国拍摄的。这部电影让当时的观众充分领略到了特技的神奇,飞翔的神毯、魔瓶里冒出的黑烟怪、嘴里呼呼喷火的机器大铁怪,新奇地开拓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而真正是印度电影的是《大篷车》,泼辣的吉普赛女郎、欢快的歌舞、惊险曲折的情节故事、爆笑的喜剧因素,浓笔重彩地揭开一种奇异的生活场景。说起来那时为啥苏联片那么少呢?因为那时好像与“苏修”的关系依然紧张,倒是逐渐在打开面向其他国家的大门。另外,85年左右,还看过几部3D立体电影,印象最深的有两部,一部只记得场景有从头顶飞过的火车,还有洒落在面前的金币,另一部的当时记得叫“老枪”,真实的译名是《枪手哈特》。

国产电影那时候新拍的战斗片已然不多,所幸一大批文革前拍的电影集中解禁,所以一时之间幕布上竟是群雄竞起,这些耳熟能详的老战争片按拍摄年代列来有:《永不消逝的电波》(53年)、《平原游击队》(55年)、《董存瑞》(55年)、《上甘岭战役》(56年)、《铁道游击队》(56年)、《柳堡的故事》(57年)、《狼牙山五壮士》(58年)、《老兵新传》(59年)、故事片《林海雪原》(60年)、故事片《红色娘子军》(60年)、《地雷战》(62年)、《红日》(63)年、《英雄儿女》(64年)、《地道战》(65年)、《在烈火中永生》(65年)、《南征北战》(74年)、《车轮滚滚》(75年)。其中《柳堡的故事》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影片,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新四军战士休整期间和水乡妹子的纯真的爱情的影片,既有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的英雄本色,剧本很是纯朴扎实,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拍摄的作品,可谓对电影不止讲战争更应讲“人”的一次大胆探索。电影里风车、杨柳、板桥、轻舟尽显优美的苏北水乡画面,演员也都是当年的“小鲜肉”,表演自然可亲没有程式化的做派,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清亮婉转、悠扬明丽,四个段落的独唱合唱,分别穿插在不同的故事情节段落由男女主角领唱,使得整部电影的情节、情感、画画由此浑然贯穿,一时之间“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长久地在大街小巷、耳畔心间久久回荡。这首歌有些小调的韵味,而《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就不仅有“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样的美丽婉转,后半部“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副歌、混声合唱有如山洪喷涌一泻千里,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另几首广为传唱的电影插曲有《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写的是微山湖的景色,微山湖区主要归属于济宁和枣庄地区,而岱汶县和济宁地区紧邻,所以听起来格外亲切。还有就是《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年“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了30首歌曲,这首歌列位第一。以上所有这些电影,文革期间全部以这种那种名目被列为禁片,好像只有一部73年拍摄的《艳阳天》不在当初的禁片之列,是讲合作社生产队组织战胜自然灾害的,同属政治电影只是不是战争片。

文革结束之后拍摄的军事战争片在七八十年代已然很少,并且另有特色,除了最明显的都成了彩色电影之外,电影主题也由纯粹的革命战争转向突出人物的情感故事,其中最为成功的应该要数79年拍摄的《小花》。电影《小花》以革命的兄妹情为主题,以人物关系的起伏转折为主线,是战争片更是爱情片、情感片,由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李谷一演唱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可谓是四美合璧。之后80年拍了《西安事变》,可能是第一次以国军方面为主要人物的电影;同样拍摄于80年的《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是讲我地下党的斗争故事,81年拍摄的《知音》,讲的是国民国初年护国将军蔡锷和风尘女子小凤仙的爱情传奇;同年拍摄的《陈毅市长》则重点讲的是解放初期城市接管和改造建设的事情;82年拍摄的《白桦林中的哨所》是讲由知青入伍的解放军和原女友的爱情故事,两只动物主角则是军犬“双双”和“陆陆”。这个期间纯粹战争片意义上的电影当然还是有的,代表影片是拍摄于80年的《大渡河》和82年的《四渡赤水》,反映新历史事件的战斗片则是关于对越自卫反激战的,比如拍摄于81年的《长排山之战》和《新兵马强》,而最为轰动和具有感染力的是拍摄于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只是有关越战的电影如耀眼流星一闪而过,此后数十年再无一部。另外,86年时拍摄了一部《血战台儿庄》,是首部反映国军正面战场的战争大片,这部电影的出现,历史背景是两岸及国共关系的缓和。

至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军事战争题材电影,比较优秀的如《鬼子来了》、《紫日》、《南京南京》等,重点已然是对于历史及人性的反思,而《举起手来》之类的片子已然是戏谑,至于有些手撕鬼子什么的战争传奇剧仅仅是借了个壳,已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再之后有真正战争片意味的电影也还拍了一些,比如《大决战》、《百团大战》,可惜票房都不够可观,倒是3D电影《智取威虎山》口碑和内容都十分出彩,可是已然也是商业片,虽然有怀念和唤取当年战斗精神的意义,可是更不得不重视视觉的效果、商业的价值。

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这一素材,可谓是长盛不衰,除了年和的故事片电影,还于67年出过交响乐、年出过动画电影,而当初广为人知的是58年拍摄的彩色现代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除了故事本身带有的革命传奇色彩,更主要的原因是文革时期被列为了文革最初的“八个样板戏”并列名第二位,依次是京剧《红灯记》(70年)、《智取威虎山》(58年)、《沙家浜》(71年)《海港》(73年)《奇袭白虎团》(72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72年)、《白毛女》((72年),交响音乐《沙家浜》(约71年)”。这些“样板戏”素材,此前已经有故事片电影公映,而此后直至当今也还在被改编成各种影视及文艺形式。其实说“八个样板戏”并不确切,后来剧目逐渐增多到十七个,甚至华国锋时代还每年有推出几部,说起来共有二十几个之多,虽然绝大部分都拍成了电影,可是像钢琴协奏曲《黄河》(70年公演)等就没再拍成电影,倒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于65年拍摄了成了彩色电影,可当时“样板戏”这一说法还没提出,之后也没人列入。《东方红》按不同历史阶段和典型事件分为六场,包括《八月桂花香》《游击队歌》《南泥湾》《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歌唱祖国》等三十多首旧有和新编创歌曲,光参加演出的人员就有三千多人。只是不知为啥从小到大就一直没看过,倒是时隔经年后于年在民族文化宫、年在人民大公堂有过售票舞台演出,原电影版本在网络上也有了上传。

与战争片紧密相联的是反特片,早在60年就拍摄过一部解放军工作组在云南傣族地区对抗特务破坏的《勐垄沙》,而最有名的是63年拍摄后来又广泛重映的《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使内地观众首次见识到了边疆的模样,电影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更是经久传唱,和歌曲同时流行的还有一句电影台词“阿米尔,冲啊”,成了当时日常的一句口头语。另一部比较有名的是拍摄于64年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讲的是解放军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在对敌特斗争的同时交织着内部各阶层思想冲突的故事,是由话剧成功演出而后改编成的电影,此外还有越剧版。文革后的反特片可称得上经典的当属77年拍摄的《黑三角》,老牌女特务于黄氏潜伏二十年,一直扮作卖冰棍老婆婆,甚至连亲生的女儿都不知情还被利用,于黄氏和境外派遣过来的特务“猫头鹰”接头,企图把秘密情报放在一个铜蛤蟆里转交出去,反被我机智潜入的公安战士借敌之手予以破获,将整个敌特组织一网打尽。影片在人物塑造、故事编排等方面突破了以往的很多束缚,可谓是侦破反特影片的新探索,只是冰棍里下毒药的情节,可把小伙伴们给吓着了……此后,一时热映的反特片陆续还有80年拍摄的《奸细》和《蓝色档案》,再就是83年拍摄的《蓝盾保险箱》等。

以上除《黑三角》之外的反特片大多还带有军警的痕迹,完全意义上的公安侦破片应该自拍摄于80年的《戴手铐的旅客》算起,电影主人公一会在飞机上、一会在飞驰的列车上勇敢打斗的场景更是堪称坚毅神勇,可视为警匪动作片的早期雏形,与二十多年后著名的《天下无贼》有些相像。这部影片的主题曲《驼铃》极富感染力,将主人公和老战友的深情厚谊,像一道温暖的光芒折射进了观众的心底,作者虽然五音不全却也格外喜欢时时哼唱:“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另一部是同样摄于80年的侦破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险山俊峰、深谷幽洞、歹徒的匕首、公安人员雪白的制服,奇险的场景和紧张的情节同样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故事以博物馆失窃的古书文物为依托,好像从这部影片起,刑侦电影开始出现以古董文物及走私案的为线索的分类,记得有段电影镜头是把文物藏在水果里试图运出海外,好像是85年拍摄的《峨眉飞盗》,印象比较深的是87年拍摄的《东陵大盗》,而以文物古董为线索的影片一直不断有产出,直至二十一世纪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刘德华主演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不同的是已然由侦破片转向了商业动作片,乃至于《盗墓笔记》、《鬼吹灯》的探险传奇也还有以文物说故事的痕迹。当年纯正的刑侦破案片有些印象的还有同样拍摄于80年的《第十个弹孔》,85年的《本案没有结束》。当初引进的外国刑侦片,最为轰动的莫过于76年高仓健主演的日本电影《追捕》:“召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你也跳下去吧”,这句含蕴丰富的台词一时掀起了模仿热潮,而真优美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美女明星。可能是由于《追捕》的热映,77年又引进了一部日本推理刑侦片《人证》,其电影插曲《草帽歌》一时之间又广为传唱。

刑侦片除了后期衍生出警匪动作片,当初直接衍生的却是悬疑惊悚片,最有代表性的其一是拍摄于80年的《雾都茫茫》,电影先以剧本《一双绣鞋》而著名,虽然当初归列反特刑侦片,但其紧张、惊险、恐怖已然伴生出十足的惊悚效果,特别是影片开篇时,深夜更夫挑灯爬上木梯绣花鞋惊现随后失声死亡那一幕,令观众最为毛骨森然。随后电影《神秘的大佛》于第二年问世,这部电影是刑侦片,也是悬疑惊悚片,更是新中国拍摄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动作片,并开创了中国电影最早的商业模式。而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是《画皮》,其一是66年版由香港拍摄,算得上中国第一部恐怖片,80年大陆和香港合拍了一版新的《画皮》,是大陆第一部公映的恐怖片,据说放映现场就吓死过人,当初看了后当夜也是疑神疑鬼不敢入睡,大人安慰半天还是神经兮兮的差点被妈妈恼怒地打一顿,结果后来这部电影就禁映了,直到现在还是不允许流通,哪怕是在网络上。

说起来《画皮》这种类型的惊悚恐怖电影,更直接的起源更应该是神话传说和神魔志怪电影,这种电影重在神奇,恰恰与恐怖惊悚片相反,画面和情节往往是十分地优美动人。由于革命斗争题材占据当初的电影主流,神话传说故事只能属于边缘题材,早年印象最深的一部神话故事电影是拍摄于56年的《秋翁遇仙记》,讲的是一位种花老头和牡丹仙子勇斗恶霸衙内的故事,这部影片让作者领教了文化潜识意的影响力之大,后来觉得成年后喜欢养花弄草估计和这部电影多少有点关系。拍摄于58年的《画中人》,和后来的《画壁》虽然情节不太一样,思路却都应该是来源于《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启发。拍摄于60年的《马兰花》,是由话剧改编成的儿童电影,还曾改编成童话越剧,直到新世纪还分别拍成了动画电影和电视剧。早年的电影多是全年龄层的,《马兰花》应该算得上首部倾向少儿群体的作品,令人感觉新奇而又兴奋,电影中的咒语“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快快开花吧!”,一时之间被小伙伴们广为传唱并深植记忆。不属于解禁重映的神话故事新片,当初引发了轰动反响的是拍摄于82年的《孔雀公主》,故事来源于傣族神话,森林、青山、湖泊、龙宫、金鹿、秃鹰、仙女以及王子和公主,俊美的画面、异族的风俗、惊奇的情节、貌美的男女主人公,无不令人啧啧称羡,只是过了太多年才惊觉,当初电影里的王子竟然是由唐国强扮演的!

除了以上为数不多的纯故事片,动画电影更是神话传说的天然载体。拍摄于55年的木偶动画彩色电影《神笔》,第二年即荣获意大利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儿童电影一等奖。拍摄于64年的《大闹天宫》和79年的《哪咤闹海》,可谓是双峰并峙,荣获海内外多项大奖,代表了当初中国乃至世界动画电影的高超技艺,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此外比较优秀的动画电影陆续还有一些,比如80年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以及直接移植好莱坞模式于99年的公映的《宝莲灯》。可惜的随着国有制片体制的逐步瓦解,中国动画电影迅速走向低幼化、进而商业化,而富含中国风的纯艺术动画电影,如取材于齐白石国画素材拍摄于61的《小蝌蚪找妈妈》、82年的水墨动画片《鹿铃》、85年的壁画岩画电影《女娲补天》、88年的水墨古曲动画电影《山水情》,虽然均极其赏心悦目并荣获国内国际众多大奖,却一直没能找到和市场的良好结合点。直到能够以民间之力再次打造经典动画电影如《大圣归来》和动画特技真人混合片《捉妖记》的时候,已然与当年的《大闹天宫》时隔五十年之久。

动画片之外,神话传说题材的另一重要的载体是戏剧电影。融合有川剧因素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导演桑弧于53年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影片一经公映即引发轰动,不仅在国内深受赞誉并且获得了英、法、瑞士、捷克等多个电影节大奖,卓别林观影后流泪盛赞这是一部极为出色的影片。《断桥》系梅兰芳昆曲代表作之一,55年搬上银幕,讲的是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的故事。越剧电影《追鱼》拍摄于59年,而电影的文学剧本却是移植、改编自湘剧高腔,讲的是公子与真牡丹小姐的婚约纠、与假牡丹小假的真情相恋及真假包公断案、观音现身救助的神话故事。越剧《云中落绣鞋》拍摄于61年拍摄,讲的是结义的兄弟俩赴妖洞救起大小姐,而义兄却冒功坑骗最终真相大白的神话传奇,舞台效果与实景相结合并使用了特技手法,情节和场景同样很有吸引力。最为热闹的一个现象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先是由严凤英主演的黑白电影黄梅戏《天仙配》于55年摄制,后于63年由桑弧改编、严凤英顾问、董文霞主演,另行翻拍了一版彩色电影。同样还是63年,香港邵逸夫请李翰祥编剧、由凌波、方盈主演了一部黄梅调的《七仙女》,中途李翰祥又到台湾组建新公司编导拍摄了一版由江青主演的《七仙女》,结果两部电影于当年12月先后相差仅9天双双同期公映,因版权纠纷台湾公司版在票房上弱势于香港公司主版。而这一年由严凤英主演拍摄的是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这是她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五年后不堪文革凌辱毅然自杀,悲惨辞世。

以上这些神话玄幻题材,越剧、黄梅戏以及川剧等南方剧种比较偏好,当然以更为纯粹的传奇故事为素材的著名剧目也有很多。59年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在传统剧《双救主》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是严凤英的代表剧目,其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等经典唱段流传久远。越剧《红楼梦》是新编撰的古装剧目,58年首度公演即连演五十四场、场场爆满,曾赴亚欧多个国家地区巡演均广受赞誉,62年由大陆和香港联合摄制成电影,岑范导演、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78年再度重映观众之多创下历史记录,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更是传唱大江南北。另一部影响广泛的新编越剧是《祥林嫂》,首演于46年之后不断修订打磨终成经典剧目,后于78摄制上映,由袁雪芬主演,成为“袁派”越剧的代表作品。

相对来说,北方剧种在素材上更偏重于民间和历史人文故事,拍摄成电影的除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滨》这样的新编现代戏,更多的是一些传统剧目。首先是豫剧,旧称“河南梆子”建国后改称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由于岱汶县地处鲁西南,属豫剧文化传统的传播辐射地,所以印象中看的最多的戏曲电影也以豫剧为最多。《花木兰》拍摄于56年,是豫东调代表艺人常香玉的经典剧目之一。《穆桂英挂帅》拍摄于58年,是豫西调代表艺人马金凤的经典剧目之一。拍摄于63年的《朝阳沟》,开辟了一种反调唱法的现代戏流派,被称为豫剧中的歌剧,“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里大西瓜”,“你前腿弓你后腿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好好~又叫你把它给判了死刑”,曲调唱腔通俗流畅、朗朗上口,可要命的是这些经典唱段十数年如一日的成了各村庄广播大喇叭里的日常保留曲目,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楞是不换唱片。豫剧另一位深受喜爱的艺人是牛得草,博采旁收、自成流派,把丑角唱成了台柱,79年执笔改编拍摄了《七品芝麻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风靡一时。80年拍摄于的豫剧电影是《包青天》又名《秦香莲》,81年拍摄的《卷席筒》再次使丑角戏大展风头,海连池主演的小苍娃有情有义、憨厚中伴着机灵。85年马金凤的《花枪缘》上映,其中斥责老罗义的一大段唱腔尤为铿锵深婉、痛快淋漓。86《棒打薄情郎》上映,主演是有“豫剧皇后”之誉的陈素真掌门弟子牛淑贤。同年上映的还有《抬花轿》,主演是荣获“豫剧十大名旦”称号的王清芬。92年豫剧《打金枝》上映,这又是一个要了命的三百六十天各村委大喇叭保留曲目,扮演唐王的是有豫剧“马连良”之称的刘忠河,扮演王后的是的“豫东黑牡丹”黄爱菊。和众多优秀曲目一样,“打金枝”这一题材也同时是京剧、山东梆子、淮剧、歌仔戏、长弹等剧种的代表剧目,甚至55年时就已有晋剧电影拍摄上映。另外,豫剧在台湾也很是盛行,甚得蒋介石父子推崇,拍摄有《秦良玉》等豫剧电影,甚至后来还有改编成豫剧的原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公主》及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

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故又称化装扬琴、琴戏,起源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后来波山东大部及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最广为人知的剧目是同在57拍摄的戏曲电影《李二嫂改嫁》和“王汉喜”《借年》,65年又拍摄了一部由现代话剧改编的吕剧电影《两垅地》。79年新拍摄的《姊妹易嫁》,改编自聊斋故事,讲得是姐姐嫌贫爱富、妹妹代替出嫁,不久后新郎却高中状元,这部电影出品方公司虽然是香港公司,而主演却都是山东吕剧团演员。吕剧另一深受喜爱的剧目是《龙凤面》,讲的是老衙官四老爷救助被继母虐待离家失散的兄妹使其最终大团圆的故事,只是没有拍成电影,倒是后来有录像和唱片流传。《龙凤面》同时也是山东另一地方剧种茂腔的代表剧目,茂腔主要流行于胶东半岛地区,被誉为“胶东之花”。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剧种,经典剧目《墙头记》拍摄于82年,应该是山东梆子唯一一部被拍成电影公映的剧目,这部戏以及电影可谓长演不衰,当时哪个村如果出现了子孙不孝的现象,村里往往会请放映队再来放映一场,是为劝诫也可视为一种打脸。山东梆子《墙头记》改编自蒲松龄“聊斋俚曲”,蒲松龄除了《聊斋》和诗之外还创作了3种戏曲、15种俚曲唱本,主要在山东淄川地区由其后人传唱,后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北方戏曲另一影响较大地方剧种是评戏,起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京津及华北、东北等地区。评剧知名剧目《刘巧儿》57年拍摄成电影,主演是评剧代表艺人新凤霞,64年又主演拍摄了电影《花为媒》,剧本取材于聊斋故事,吴祖光在传统的基础上改写翻新成为典范之作,是为他们夫妻珠联璧合的一段佳话,新凤霞还是齐白石的义女和弟子深得老人真传。80年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上映,主演是新凤霞弟子谷文月。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部影片,赵丽蓉均有参演,并且在后两部中担任第二主角,赵丽蓉自花为媒中的彩旦媒婆阮妈起广为人知,同时另一个更为观众熟悉的形象是评剧《小二黑结婚》里所扮演的三仙姑,只是没有拍摄成评剧电影。80年还放映过另一部戏曲电影《屠夫状元》,剧种是陕西眉户剧,依据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商洛花鼓戏改编而成。

由传统京剧拍摄的电影,印象中仅看过几部。一部是61年拍摄的《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影片由《徐策跑城》和《下书杀惜》两个代表剧目组成。徐策跑城讲的是薛刚反唐、徐策救护的故事,麒麟童老先生“万岁准了我的本,君是君来臣是臣;万岁不准我的本,紫禁城杀一个乱纷纷。往日行走走不动,今日行走快如风。三步当作两步走,两步当作一步行”的沙哑而苍劲的独特唱功和如飘如摇的身段,第一次令作者领略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从此对京剧心有戚戚。另一部传统京剧电影是拍摄于79年的《铁弓缘》,主演是关肃芳,前半部分扮花旦,接着是花旦和武旦相结合,下半部分女扮男装又由武旦反串小生,唱腔三变、形象俱佳,《铁弓缘》故事来源于明人传奇小说,原是荀慧生的代表剧目。梅兰芳先生建国后的戏剧电影,一部是55年拍摄的昆曲《断桥》,另一部是59年拍摄京剧《游园惊梦》,而印象较深的白娘子许仙故事京剧电影,应该是由张君秋弟子李炳淑拍摄于80年的《白蛇传》。程派京剧电影早在56年时就有程砚秋亲自主演的《荒山泪》,可惜当初没能看到,是后来从广播和听唱片里才领略到了气韵独具的唱腔魅力。57年拍摄的《群英会》,是马派老生戏和裘派花脸戏联袂的京剧剧目,这部戏可能是马连良先生建国后唯一的一部电影,66年时因主演《海瑞罢官》被迫害致死,副主演谭富英的祖父是“伶界大王”谭鑫培老先生,剧中的净角黄盖由裘盛荣先生出演,“千生万旦一净难求”而裘先生桃李满天下,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铜锤花脸演员大多为裘派弟子或再传弟子,其中以方荣翔知名度最高。81年徐九经《升官记》上映,属于新编传统京剧剧目,来源于张寿臣单口相声《姚家井》里的故事,应该是第一部以丑角为主演的京剧电影,此后已出现豫剧、昆剧、越剧等多种版本。

除现代戏剧、传统戏剧电影之外,还有不歌舞音乐电影,60年摄制的《刘三姐》,根据广西僮族民间传说改编,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影响极为广泛。61年拍摄的《红珊瑚》,可能是第一部以海岛渔村为背景的歌剧电影。64年摄制的舞剧《阿诗玛》,根据彝族一个支系撤尼族的同名民间长诗改编,大胆运用交响编舞法和某些意识流手段,以黑、绿、红、灰、金、兰、白等不同色彩,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彝族各支系民间歌舞。72年彩色芭蕾舞剧版电影《白毛女》上映,78年由闫肃编剧的歌剧版《江姐》上映。

由话剧改编的电影较早的一部是《龙须沟》,剧作完成于50年,电影拍摄于52年。同样是老舍作品的《茶馆》,原作发表于57年《收获》创刊号,后来成为北京人艺保留剧目,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出国演出的话剧,电影摄制于82年,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老戏骨精彩演绎,可谓群星灿烂。由曹禺话剧改编的84年版电影《雷雨》,由孙道临执导,孙道临、顾永菲、秦怡等主演,此外另有38年改编版、61年香港版、96年大陆新版一再翻拍。

说起来,早期的电影就军事和戏剧这两大主体,专门意义上的故事片、尤其是生活爱情片,是到后期才逐渐发展起来。先说早期的故事片,最早的一部应该是49年拍摄的《三毛流浪记》,然后50年拍摄了故事片《白毛女》,此后各种剧种和形式的作品均有呈现,包括72年芭蕾舞剧电影。50年上映的黑白电影《小二黑结婚》,在一定意义上说算是中国喜剧电影的雏形,52年歌剧版郭兰英经典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广为流传,此后62年改成评剧主演新凤霞及赵丽荣广受赞誉,62年改成了豫剧,64年于学伟导演又翻拍了一版彩色故事版电影。另一部由赵树理小说《三里湾》改编的电影,是拍摄于58年的《花好月圆》,同样是农村电影也同样带有喜剧色彩。之前53年拍摄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大胆采用被弃置多年的多角恋爱模式,探讨和表现了利他主义的恋爱观。56年电影《祝福》上映,剧本由夏衍改编、桑弧导演,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则是桑孤54年导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导演也是由桑弧,由陈强主演,拍摄于62年。之前59年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也是首部反映北大荒开发的电影,而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则是48年由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生死恨》。

在大陆和香港、台湾之外,真正意义上也是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是58中法合拍的电影《风筝》,荣获多个国际奖项,中方导演是王家乙,他于59年又拍摄了电影《五朵金花》,讲的是合作社时期大理白族青年男女相恋的爱情故事。另一部拍摄于59年的电影《黄河飞渡》,是甘肃省的第一部电影。60年新疆第一部故事电影《两代人》上映,讲的是北疆铁路工作者的故事;62年又拍摄了《阿娜尔汗》,讲的是南疆乡村男女青年患难爱情、争取幸福生活的故事。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是拍摄于78年的《雪山泪》,讲的是农奴解放的故事,令人惊愕的人皮鼓传说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

80年以后的故事片开始逐渐更多地摆脱政治面孔,拍摄于80年的《等到满山红叶时》,背景完全是当代的,讲的是三峡大学生妹妹和异性航标员哥哥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山峡、江水、游轮、电影演员、航标灯、提水绞车,风光旖旎、情感微妙,朱逢博演唱的电影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一时广为流传。同一年上映的《红牡丹》,讲的是马戏明星红牡丹的曲折身世和传奇经历,由乔羽作词、蒋大为演唱的主题曲《牡丹之歌》更是经久传唱。另外两部同样在80年上映的电影,一部是《第二次握手》,讲的是留美科学家归来重寻爱情的曲折故事;另一部是由田华、陈佩斯主演的《法庭内外》,是新时期第一部法制电影。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百年,由严顺开主演拍摄了电影《阿Q正传》,特点是试图通过喜剧性的场景反衬出严肃深沉的内容,在过去的时代环境中是不可能做出这种探索的。82年由中日导演联合执导,孙道临、三国连太郎联合主演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在中日两国同时上映,讲述了两个围棋家庭三十年的沧桑变故。同样拍摄于82年的《金鹿儿》,讲的是售货员消除社会成见的故事,这位身怀神奇的“一把抓”绝技的姑娘,以“爱美、爱人们、爱生活”一改往常刻板模式,塑造了富有新时代气象的先进工作者形象。82年《骆驼祥子》上映,之所以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导演凌子风对过去自己塑造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做出了反思,他试图通过这部电影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物塑造做出新的探索和验证,影片由张丰毅和斯琴高娃主演,泼辣世俗同时又不失善良的虎妞形象,从此成为经典。83年拍摄的《城南旧事》,改编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6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从儿童纯真的眼光展示了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和普通百姓生活,对电影意象唯美风格的追求,代表了当时新一代导演的创作倾向。

这个期间,反思与探索的电影主旨两厢并行。与伤痕文学相对应,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回顾、反省或者批判的电影出现不少。83年由谢飞导演的电影《我们的田野》回顾了一群年青人在北大荒奋斗的故事,84年由陈道明主演的电影《今夜有暴风雪》,讲述的则是知青返城的遭遇。《芙蓉镇》摄制于86年,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良好结合的影片,一方面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同时又突显人性和人道主义,歌颂了与命运搏斗不屈精神。这种反思思潮,一直延续到93年摄制的《蓝风筝》,由田壮壮执导,吕丽萍、濮存昕、李雪健等主演。这之后再出现此类影片是年《北大荒》,已然时隔近二十年,怀旧和赞颂的意味反而成了对当初伤痛和谴责的反转。

这期间致力于探索与追寻的故事片也取到了长足的进展。84年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上映,影片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以现实主义手法,围绕高加林这个处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当代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他所处的环境的各种新旧矛盾,体现出复杂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85年电影《黄土地》上映,被称誉为中国电影的双峰陈凯歌、张艺谋的“会师”之作,突显中国元素、扎根中国本土、摹写中国风情、探索中国美学、创新中国叙事语言,从此这种偏重“中国风”的作品,成为第五代电影美学的一个共同特征,别开生面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广阔的前景。87年吴天明拍摄的又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老井》上映,男主角张艺谋,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后农村为摆脱困境而奋斗的一个缩影。88年电影《红高粱》上映,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等主演,影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超越了当时民族文化寻根的思潮,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所呼唤的是勃勃的生命力、热烈而坦荡的生命观,所塑造的是一种人格的理想。90年《菊豆》上映,改编自刘恒小说《伏羲伏羲》,由张艺谋导演,巩俐、李保田主演,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中国电影。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上映,成为首部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影片,也是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的最高荣誉,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94年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上映,这部电影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出时代的荒谬感,中国式黑色幽默之下透透露出对生命形态的无奈与悲悯,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被众多观众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伴随着以上经典影片的涌现,新时期中国故事片电影的探索历程,取得了众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再之后以导演还是张艺谋的《英雄》为标志,中国故事电影转入了国际化商业大片时代,对中国风故事电影的探索出现转折。

在众多生活故事片电影中,有关教育、教师题材的电影可相对列为一个独立范畴。首当其冲的就是《武训传》,拍摄于50年,是新中国首部禁片,大约在年才解禁,封禁达六十年之久。记得后来看了电视台播放的影片之后,感觉很是震憾和感动,感慨那么一位文盲乞丐,终生乞讨兴办义学,却是那么地无私而伟大。记得有一个情节是,武训为了筹款在大街上采用了一种任人付费然后承受捶打的方式,富家子打一拳扔一个大子儿,武训就感激的说一声:“谢谢大爷”,再踢一脚再扔个大子儿,他再道一声:“谢谢大爷”,最后把这挨揍筹来的钱分文不动的交付义校来培育读书的种子。实在想不明白,同样是劳苦大众的一员,并且那么地有见识知道唯有教育方可立身改命,又是那么地赤诚无私、奉献终生,毛泽东怎么就那么对其深恶痛绝,甚至不惜亲手操笔写文批判呢?难道就是因为电影里演到武训死后被神化,或者是抢了他“人民教师”的名头?直到许多年之后,才从年公映的《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个电影里的一句“要站着把钱挣了”,咂磨出一些味道。可就在之后不到五年,文艺电影《百鸟朝凤》的制片人竟然真真的为了求排片给院线跪下了,当然这已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悲壮与唏嘘。

新中国初期教育方面的电影还有一些,55年拍摄的《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电影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广为传唱。此外59年拍摄有《朝霞》,61年拍摄有《春催桃李》,63年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改编的《早春二月》上映,74年拍摄有《园丁之歌》,这几部都是小学故事,75年拍摄了讲农业大学的《决裂》,脸谱化、模式化越来越严重。直到80年电影《苗苗》上影,犹如清风吹起,教师、教育题材电影从此得到了突破发展,仅82年一年就同时上映了《泉水叮咚》、《闪光的彩球》、《春晖》、《晨曲》、《虹》等多部优秀的教育老师题材电影,而同期流行的爱情歌曲《泉水叮咚响》,旋律优美、脍炙人口,却并非来自电影《泉水叮咚》是为一个美丽的误会,不过其欢快明丽的风格和新时期电影所追寻的时代风尚倒是甚为一致。84年有两部教育类电影上映,一部《多彩的晨光》,涉及到了大学生爱情,另一部《九月》则第一次从侧面触及到了问题少年、少管所等现象,进而85年电影《少年犯》上映,转而作为内容重心来正视这一社会问题,是新时期第一部青少年普法题材电影。87拍摄的《哎哟,哥哥》,则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少儿电影的一次回转。

此后的教育题材电影,大多由大牌导演和演员推出,87年上映的《孩子王》,由陈凯歌导演、谢园主演;92年摄制的《上一当》首次把移民和教育结合起来讲故事,并且拍成了喜剧风格,主演是剧雪、葛优、梁天、李文玲等;94电影《凤凰琴》审视并展现民办代课老师现象,主演是李保田、王学圻;99年张艺谋导演了《一个都不能少》,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swh/54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