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历史文化 >> 释永信被举报成大老虎是因为少林寺得罪
有人问:和尚该从事商业性的活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水浒里的林冲一样,如果不是奸人当道,害得林冲家破人亡,林冲是不会被逼上梁山的。少林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把少林寺圈起来的嵩山风景区,佛教信众可以自由出入少林寺,那么仅靠信众的供养,少林寺的僧团断不会被饿死或者冻死。
上个世纪八十年,一部电影《少林寺》让少林寺蜚声海内外,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武学圣地。也有人看准了“商机”,推出了很多打着少林旗号的商品,比较著名的有“少林可乐”,后来还有“少林汽车”,最离谱的是漯河一家食品厂生产出了“少林火腿”。所有这些打着少林旗号的产品,实则跟少林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这些产品带给少林寺的负面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糊里糊涂的背黑锅,还是选择走法律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就摆在了当时还很年轻的永信法师面前。
坊间有很多永信法师如何接手少林寺的传闻,不过有一点能肯定,永信法师接手少林寺时,少林寺除了有一片塔林,一些破旧的房舍外,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固定资产”。电影毕竟是电影,少林寺不能拿电影当饭吃。从维护“少林寺”这块有着上千年传统的牌匾出发,永信法师和少林寺被迫走上了“商业梁山”。你不维权,别人就会侵权,达摩祖师恐怕从来没有想过一千多年后,“少林寺”这几个字要靠法律手段才能保护起来,不被别人盗用去做什么火腿肠。
少林寺把所有的商标类别都给注册了,目的只有一个,不被别人盗用。然而商业围剿少林寺的步伐并未因此停下来,当地的农民围着少林寺盖起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旅馆,最近的旅馆离少林寺山门不过十米远,高度还超过了少林寺的山门。门外熙熙攘攘的声音冲击着宁静的寺院。为了保证寺院的正常秩序,少林寺多次向当地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搬迁这些私搭乱建的房子。好不容易得到政府允许,但是拆迁补偿款却要少林寺承担。好比别人在你家门口垒了一个鸡窝,要搬走时,你还要给人家一笔补偿款。这事,少林寺也忍了,借钱也把补偿款凑齐,让人家好来好走。
接着,当地政府要建嵩山风景区了,生生的把少林寺圈在了风景区里(这种现象如今在全国非常普遍,圈出一个风景区,评上星级,就可以卖门票收钱了),少林寺除了山门里的事情自己可以做主外,出了大门什么事情也管不了。卖门票、收钱,跟少林寺一点关系都没有,人家心情好的时候,分给你30%,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来一句:和尚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后来索性连这30%也不给了。
少林寺上上下下好几百张嘴要吃饭,还养着百十来个孤儿。破旧的寺院需要资金修缮,古老的文物需要资金保护,派遣僧侣外出学习需要学费的开销,所有的压力都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永信法师。为了提高寺院的管理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永信法师重新坐回了学校的课堂。而这日后就成了人们嘴里的八卦,饭后的闲聊话题。
少林寺的老祖宗们除了留下一些文化给少林寺,其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如何靠这些祖师爷们留下的文化遗产,重振禅宗祖庭昔日的辉煌,就摆在了永信法师的面前。他比任何人都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当那些个体利益受损的人把一盆盆污水泼向永信法师的时候,他选择了隐忍;当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断章取义、妖魔化少林寺的时候,他选择了隐忍;当少林寺要被当地政府上市的时候,他奋力抗争,最终让少林上市的事情胎死腹中,为此又得罪一批人。
与社会上负面评价相反的是,佛教界内部对永信法师是一片肯定之声,很多参加过少林禅七的法师对永信法师的能力和为人更是赞不绝口。客观的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中国社会的大众普遍缺乏对佛教正确的认识,很多人一提到和尚,脑海里就浮现出“深山古寺、青灯古佛”的画面,大部分人想象中的僧人应该是远离红尘,不问世事的。但凡与此印象不符的僧人,就一概否定。很多人对寺院里的生活一无所知,完全凭想象来演绎僧人的生活。看到僧人用手机、用电脑、开汽车、坐飞机,就像看见新大陆一样。
在当今这个时代,佛教的群体真的是弱势群体,一个寺院上面有无数婆婆管着,本来贵为人天导师的僧侣,很多时候要低下头、弯下腰,以求保全佛教的一点利益。佛教的生存与发展,有赖大众的力量,我们不求您添一根柴,但求您别泼一瓢水,尤其是别泼一瓢污水。如此,便是功德。阿弥陀佛!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中科医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