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我心中的少林追溯少林功夫的文化形态

发布时间:2017-11-15 1:44:13   点击数:

在人们心目中,少林功夫是第一位的,一些武侠小说里的描写更是神乎其神了;其实,再神也神不到小说中的程度。

年《少林寺》电影出来之后,少林功夫深入人心,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学少林功夫。人们通过少林功夫认识了少林,我却隐隐地感到,人们通过少林功夫也误解了少林。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少林寺又红又紫的时候,佛教界内部却普遍不认可少林寺,对少林功夫非常瞧不起,认为少林寺只打拳不做佛事,偏了。

翻开少林寺的历史,这种看法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的,在民国期间就有。当年,这一带山区土匪经常出没,哄抢百姓食物。少林寺有个恒林和尚,是位高僧,与徒弟妙兴一起把少林寺的几百条枪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保卫团,保护地方平安,方圆几十里,安良除霸,贡献很大。尽管师徒俩是当地政府和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但佛教界认为他们不务正业,参与社会上的事情太多,从事的佛教界的事情太少,在佛教界没地位。

一座年之久的千年古刹、禅宗祖庭,如被认为只打拳不做佛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尽管我不是这么认为,但你要拿出一系列的事实,一整套的理由,来阐述清楚也不是一件易事,否则,不仅少林弟子难以学到真正的少林功夫,少林寺也会被人误解,逐渐丧失其最有价值的禅宗传承。

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少林寺发展的环境,少林寺今天的所作所为,不仅让寺庙的僧人理解,让佛教界理解,还要让全社会理解,最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对我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少林功夫有着不同于其他拳种门派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禅与武的结合:以参禅之心习武,以习武作参禅手段之一。“禅武结合”是少林武学的精华所在,也是少林历代僧人千年的感悟。

“文革”后学武的人越来越多,重拳不重禅的现象非常普遍,我根据多年练功的感悟,提出了“武术禅”这个概念,也就是把少林功夫套路跟少林文化结合,跟佛教文化结合,跟佛教信仰、禅宗信仰结合,习武修禅,修禅习武。

少林功夫与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功夫既能强身健体,也是修禅法门,更是佛教护法的手段之一。少林功夫强调“以武入禅”,“禅因武显”,辩证地说明了学武离不开禅修,禅修也需要得到武术的外护,内禅外武,使禅与拳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是佛教里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统一辩证的关系。而且,从历史上看,少林寺僧人的确不存在“以拳代禅”或“只练拳,不修禅”的问题。少林寺很多有名的“拳师”也是很有修证的“禅师”,这在有关少林寺的古籍中有大量的记载。

现实生活中,不少练武的人不懂禅,懂禅的人不练武,两者是分开的。少林寺的武僧,必须坚持禅武合一,修禅习武,习武修禅。在我们看来,武为基础,功在自身。练功要实在,基本功、套路、技击,一步一个脚印,有序练习,才能无序变化。禅为根本,功在自心,要从自心参悟,唯有明心见性,功夫才能出神。

这才是少林寺历经年形成的宗风。

今天,追溯少林功夫文化形态,对于认识和传承少林功夫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少林功夫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

少林功夫首先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的区别所在。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佛教徒非常重视愿力对于修道过程的保障作用。愿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一直延续至当代。少林功夫信仰主神叫紧那罗王,少林寺有紧那罗王大殿。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少林僧人修习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功夫作为少林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少林功夫带给禅者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妄语。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戒律演化为习武戒约;戒律在习武者身上,表现为武德。这种戒律约束也直接影响了少林功夫的技术风格。少林寺僧人练习武功,只为自卫,不为攻击,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的特点,动作特点是幅度小、含蓄、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

少林功夫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套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精品有数十种,另外还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独特的功法。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口服什么药品
复方斑蝥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swh/75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