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游记嵩山少林

发布时间:2019-2-5 7:08:07   点击数:

耽于俗务,灵魂已经跟不上脚步,颇想上名山朝拜,让林岚雾气、晨钟暮鼓荡涤心灵一番。于是,嵩山少林便成了首选。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首《牧羊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唱至今,那婉转的音符、优美的旋律、空灵的意境,让人心醉神驰。到了登封,便迫不及待租了一辆车过去。

徐霞客有云:嵩山天下奥,少室险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

于是计划先到少室山三皇寨,再坐索道下山到少林。

不得不先提一下,登封、嵩山、峻极峰、太室山、少室山、少林寺,多美的名字啊,不似诗、胜似诗,不似歌、胜似歌。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仿佛窖藏千年的美酒,总让人玩味不尽。《诗经》有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及其最高峰峻极峰之名即由此而来。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嵩山分两仪,曰太室少室,犹太极之生两仪,两仪之生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神话传说又总给哲学以美妙的注解,相传大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名“太室”,“室”即“妻室”。大禹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居于太室对面之山下,百姓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天竺高僧,起寺少室密林之中,故名“少林”。这诸多地名,珠联璧合,不用押韵就已经韵味无穷了,何况少林的晨钟暮鼓、木鱼清音和那平平仄仄的诵经梵呗,又将之谱成悠远的乐曲,传唱千古。

寻访胜迹,车窗自是不能关的。远处的绮丽山色,伴着日影清风扑面而来,才出城便望见银亮的少室山在太阳底下熠熠发光,颇有日本富士山的神韵。来自南方的我,从来没见过裸露云表的巍峨山体,不禁惊讶,含蓄委婉的中原竟有如此豪放不拘的山色!然而这种豪放却掩不住灵山深处的纯真与质朴,所谓“乐而不淫”,不似神女妖冶,不似巫山放荡。山巅和山体隐隐点缀着些草木,呈黛青色,仿佛水墨点染上去的;山脚因土层较厚而植被丰茂,远望青澜起伏,似大笔泼墨渲染而就。但与其说山水像极了水墨画,不如说水墨画像极了山水。

到了景区门口,仰头即是巍然的银色山崖,原以为要穿过无数深林曲径才能投入他的怀抱,不想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心情愈发激动,尽管举步即是一帘如瀑布般飞泻而下的石梯,但我不以为意,驾起凌波微步飘然而过。梯头崖上,镌着“苍山林海”几个大字,苍劲古朴。山崖由石英岩组成,根根直立,缝隙间长着曲屈有致的灌木,在清风下婆娑摇动。

山势直上,道路由石梯转为栈道,崎岖盘旋,飞临巍岩深壑,飘若惊鸿,婉若游龙。随着海拔攀升,视野越来越广,景色越来越奇,漫山都是游人的惊呼。我也放开喉咙高喊,让郁积的愤懑和晦气随天风散尽——这是城市没有的自由,更是尘世少有的自在。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碌碌此身,总觉只是一具躯壳,只有让灵魂从劳碌中抽离,才觉得真正做回了自己。

过了南天门,天公在前面绘就一道绝美的屏风,其高际天,势如屋宇,染以淡墨,原本莹白的底色得到调和,泛出柔美的光泽。山巅浓墨点染,与碧蓝的天空相融,恰似“碧琼梳拥青螺髻”。山腰灌木顺着石缝生长,缭碧萦青,或如鸾凤和鸣,或如飞燕剪柳,百鸟千姿,共舞山崖——古诗“青枝巧缀碧鸳鸯”之句,借用于此,亦颇有韵味。我借着旁边的一株古木做画框,给它拍了个照,遒劲的枝干和疏落的叶子映衬着玉屏,一幅绝美的画面瞬间定格。

自玉屏而上,便望见三皇寨禅院了,它依山而建,逶迤迢递,气势宏伟,仿佛少室山悬挂在腰间的一串珍宝。阶梯、佛塔、宫殿均是就地而取的山岩筑就,色调和谐,融化在群山里。

桥边一座九层禅塔巍然耸立,象征九九归真。一株枯木旁逸斜出,枝桠掩映塔顶,妙趣天成。另一边,一座造型雅致的钟楼与禅塔相映成趣,颜色淡黄,与山岩草木白绿相融。石梯层层向上,以三皇殿为中心,大小禅院错落分布,多是北魏建筑风格,望之怡然。屋前殿后,多有天生的树木相衬,和谐、生动、空灵,宛若神笔绘出。但这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千百人民的苦心、耐心和禅心。

嵩山禅武医研究院也坐落于此。“禅、武、医”是少林三宝,有诗云:禅为修身本,武为强身技,医乃济世术,三宝源合一。

“禅、武、医”三者合一的境界,是历代少林高僧的无上追求。正所谓:“无禅则无少林,禅不通则武不达,武不达则医不明。禅通、武达、医理明,以禅修心,以武养生,以医调病。”当三者圆融无碍时,修为便臻于化境。

禅院旁边是一座靓丽的小山,仿佛倒扣的青花瓷碗,各色纹饰彩错其上。碗中镶嵌三个石室,供奉天、地、人三皇:天皇伏羲,地皇轩辕,人皇神农。

嵩山庙宇宫观,唯此三者游离三教之外,以人祖为宗,不虚幻、不缥缈,给人真实的力量,却又不落俗套,诚如对联所云:“跳出红尘三界外,人住白云一洞中。”入洞,倍觉清凉,确是参禅悟道之妙所。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一般就隐匿于此,每当武林腥风血雨之时,便出山拯救苍生,袖手一挥,力挽天下狂澜。

过了三皇寨,笑傲龙脊峡,俯首象门关,悬天洞外流连,老虎石上眺望,聆听云峰虎啸,细睹猴子观天,三仙石形同神造,一线天势如刀削,千佛迎宾云飞祥瑞,悬空吊桥龙腾青烟。一路风景,八字尽之:峰奇、路险、石怪、景秀。

攀缘绝壁,举步深山,原本担心一个人太孤单,但有自然相伴,一个人竟也流连忘返。一个人的旅游,快慢随心的节奏,放荡不拘的自由,不用为赶上其他人而奔命,不用摆做作的造型拍照,不会在观赏入迷时被叨扰......独自俯瞰谷底的小桥流水,凝望栈道的崎岖盘旋;在古树下乘凉,听飞鸟遗音;在怪石上玩赏,看云起云落;在太阳下敞开衣襟,任天风吹过......

自由地顺着山路逶迤宛转,太阳已然西偏,石梯栈道也将走尽,风景自然也应看完,却又在无意间邂逅了少室山最壮丽的景观——书册崖,大自然在这里翻开了绝美的诗篇!

18亿年前,中岳运动的洪荒之力将平放的石英岩片片拎起,垂直裂隙经水流风化,形成柱状节理,层层叠置,直插云霄,宛如屹立苍黄的天书,任山风翻阅,任日月品读,其诗书画意绵延至今,品之不尽!

多么坚韧而隽永的史册呵,亿万年来,风翻不烂,日晒不卷,雨淋不透,雪冻不开,历尽风吹雨打,它不但没有憔悴,却越发风姿绰约:草在上面写诗,花在上面作画,鸟在上面谱曲,虫在上面篆刻,一首壮丽的史诗,一幅绮丽画卷,一曲清丽的歌咏,一方俏丽的图章,织就一番绝世风采!

书册崖上,历代工匠出生入死,建起悬空栈道,蜿蜒五百余米。凭栏下望,危崖千尺,触目惊心。远眺栈道,恰似捆绑竹卷书册的韦编,以巧夺天工之力,挽起嵩山的一世风流,收藏于华夏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中。

少室山似乎精通心理学,知道怎么抚慰游人,转过书册崖,风光由雄奇险峻转为清新秀美,恰似烈酒后的一杯清茶,烈日后的一阵清风,清心净欲,荡涤尘俗。坐索道下山,凭窗眺望,林木蓊郁,葩华覆盖,红橙黄绿各色乔木相间,绚丽多姿。嵩山的绝美景色,造就了少林的绝世风范,期待已久的少林寺,从万木掩映中款款走来了!

余秋雨说:“唯有佛教,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着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即便是一代鸿儒听到经诵梵呗也会陷入沉思,即便是兵卒纤夫听到晨钟暮鼓也会怦然心动,即便是皇室贵胄遇到古寺名刹也会焚香敬礼。佛教触及了他们的共同难题,而且是他们谁也没有真正解决的共同难题。这便是它产生吸引力的第一原因。”

我自然也是被少林寺的这一特殊魅力吸引的,但它首先打动我的还是它的姿容,然而它的面貌再描摹已是赘余,因为那俊秀多姿的塔林、古朴庄重的寺门、千年不倒的银杏、风雨沧桑的碑碣,还有身怀绝技的武僧形象,已经是传遍世界的文化符号了。

与巍峨广袤的嵩山相比,少林只是方寸之地,但他却有着写不尽的辉煌、咏不完的篇章,他的传说,他的景色,他的历史,他的文化,他的功夫,他的医术,他的宗教,他的情怀,他的影响......任从哪个角度窥探,都只见其冰山一角。它是佛教圣地,却兼有儒家的济世情怀和道家的空灵通透。他是宅心仁厚的佛祖,普渡众生;是心如止水的老者,阅尽沧桑;是隐逸世外的高人,超脱红尘;是智识深广的学者,渊博浑厚......任何难题,他似乎都可以为我们解答,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希望,就是力量。

每当过得不如意,人们总会想到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的明哲保身、清虚自守,显得孤傲冷僻;而佛教心怀苍生,古道热肠,更让人容易亲近。

为什么文艺作品里万恶之人最后总皈依佛门,而不是皈依道教?正因为佛教具有更深厚的慈悲、更广阔的胸怀。唐僧的四个徒弟,都皈依佛门,一路上降伏的妖怪,或由菩萨带走,或随佛祖隐去。《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博、萧远山,《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一生作恶多端,最后都遁入空门。在中国文化中,佛教远非四大皆空的隐者,而是能担大梁的英雄,是扶弱济贫的侠客,是正义的化身,是真理的代表。收容难民的,是佛教;跟官府作对的,是佛教;江湖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佛教担当。《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天下第一》中的谢逊、任盈盈、归海一刀,纵横江湖,杀人如麻,闻之丧胆,最后由谁制服?是佛教。每当某人身受重伤或身中奇毒而命悬一线时,也总是高僧给他生的希望......与其说佛教在深山庙宇里修行,不如说它在市井尘俗中悟道。

佛教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少林塑造的;佛教的内涵,也多是少林寺赋予的。文艺作品中,救苦救难、力挽狂澜的高僧,往往来自少林。而少林也正是因为有了洞达澄澈的佛理、博大精深的功夫、精湛绝伦的医术和浩瀚广阔的胸怀,才在历史舞台上真实上演了一幕幕多姿多彩的故事,成为历代文人演绎不息的经典素材。其历史文化之深厚,影响之深远,不负“天下第一名刹”之名。

少林寺,以高洁的姿态和谦卑的性灵在俗世修行,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他青灯古佛,是为了远离市井喧嚣;他心系苍生,是为了实现佛祖普渡众生的终极追求。天下无事则隐,天下有事则出,河宴海清则皓首穷经明心见性,风云四起则拯救苍生修身修德。他在出世与入出之间,他达到了自性与佛性的圆融合一。

神游少林,沉浸在这宗教化了的山水和山水化了的宗教之中,感受着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不觉夕阳西坠,倦鸟归巢。远处,少室山和衣躺在薄暮中,恰似一尊卧佛。

出了山门,还有很多开往登封和郑州的车辆在等客,然而我选择了住在少林寺旁边,好让这具并不属于自己的躯壳多浸染一下胜地的灵气。

晚饭后,吹着清风,映着淡月,漫步田园。四围群山,拢成一圈,将少林寺环抱其中,这就是堪舆学中的藏风聚气吧!少林河缓缓流过,在崎岖不平的山间蜿蜒;不远处,河水汇成了湖,但水小湖大,湖泊很难满起来。

我在想,佛教聚焦“八苦”,坚韧地探究着助人摆脱苦海的道路,而千百年来芸芸众生又何曾解脱过?所谓解脱,只是清醒时的麻醉罢了;所谓痛苦,亦犹麻醉时的清醒。人只要清醒着便痛苦着,即便暂时超脱,如一次旅行、一次酣醉,也只是暂时忘却纷扰,跟麻醉没什么两样。清醒过来又复归痛苦,轮回不息。所以佛教才上下求索,兀兀以求,尽管没有结果,却从不放弃。若非要找一个结果,那便是生无所息的过程,过程便是结果。对芸芸众生而言,生有所恋、生无所息即是超脱。这是一种不需要结果的追求,一种不需要追求的结果。

一时揽胜,无论有多少感慨多少欢愉,对于现实,对于困囿,并不会改变什么,但它的意义在于,我还在追求,我还试图改变。当人生走尽,蓦然回首,风尘一世,碌碌终老,却如梦幻泡影归于虚无,而这一程,却生无所息、奋斗不止,这就是一种功德圆满的结果吧!

不觉月上中天,清光如水,飞泻千山。随心漫步,少林河越流越缓、越流越宽,再看那不平的河道和不满的湖泊,流水已将不平填平,月华已将不满充满。

静水深流年8月11日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诚信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swh/90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