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城镇化是自然历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进程
城镇化是一个不能弄花架子的进程 推动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公布,让大家对城镇化充满了期待。未来的城镇化将具有怎样的顶层设计? 张立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城镇化六大任务,就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这个顶层设计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细化。这个顶层设计的"魂",或说指导思想,就是中央对城镇化的深入认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是我国发展一定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动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动身,遵照规律,顺手推舟,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瓜熟蒂落的发展过程。肯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动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我认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突出亮点。也就是说,尊重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城镇化就会健康,否则,就会出现"带病"的城镇化、行之不远的城镇化、给人教训深入的城镇化。城镇化,不能弄花架子。过去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方式,不能再重复;那种贪大求洋的造城浪费所构成的虚假繁华,不能再重复。 城镇化是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细致的进程 科学计划必须一张蓝图管到底,不"翻烧饼"干到底 :您怎样看待城镇化的科学计划问题? 张立群:应当承认,在一些地方,城镇化存在着运动式偏向,乃至把城镇化毛病地理解为消灭农村,这些都是科学计划出了问题。另外,一些地方领导换了,计划也随之改动;一些地方虽然领导没换,但朝思暮想,朝令夕改,计划上不断"翻烧饼白癜风能否治愈",以致城镇化建设不是出这样问题就是出那样问题。城镇化是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细致的进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在反复论证基础上肯定的城镇化科学计划,就必须一张蓝图管到底,不"翻烧饼"干到底。 科学计划,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公道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道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伤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科学计划,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城镇化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进程 钱从公共财政支出中来,钱从市场里来 :城镇化不是"画饼"就能画出来的,需要稳定、可持续的投入,需要建立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对此您怎样看? 张立群:中国城镇化的愿景使人振奋。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有这样的描述:假定我国城镇化率从2009年起每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到2019年,我们的城镇化率将到达56;到2029年,我们的城镇化率将到达66;到2039年,我们的城镇化率将到达76。如果那时中国人口总数为15亿-16亿人,城镇人口大约将达11.4亿-12.2亿人。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到城镇化进程中所构成的巨大投资需求。 最近,有机构预测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资需要25万亿元,我们不清楚这个数据是如何匡算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城镇化的投资需求将极为旺盛。 首先,城镇化投入来自公共财政。重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建设,需要国家公共财政支出,需要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投入,要构成稳定的制度安排。其次,城镇化投入来源于城镇发展。可以通过地方债等金融创新手段推动城镇化投融资。还可以吸引民间投资,多方并举。 我认为,城镇化是否是健康,要看新城镇的"造血"功能。就是说,新城镇能否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能否给新城镇居民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能否给公共财政带来收入,能否做到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城镇化是一个解决好人的问题的进程 解决人口城镇化赶不上土地城镇化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部人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什么人口的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 张立群:这个问题,恰恰是这些年城镇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不管从政策需求,还是从执政理念看,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 但在一些地方,人的城镇化步伐缓慢,乃至出现农民搬进楼房就成了"市民"的现象。没有就业、没有公共服务保障,这类"市民"充其量也就是"半市民"或"伪市民"。另外,还有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为城市的繁华默默奉献,可城市给他们的回报是那么地不对等。有时乃至不能及时兑现工资,更别说跟城里人一样享受公共服务了。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北京"井居人",虽然是农民白癜风医治最好医院工中的极个别现象,但还是使人欷歔。 人口城镇化步伐赶不上土地城镇化,主要原因有2。其一,是待城镇化人口范围越来越庞大。以农民工为例,农民工总人数目前已到达2.62亿人,这么多农民工要城镇化,就得推敲现有城镇对他们的吸纳能力。另外,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城镇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压力巨大。其二,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越来越成为城镇化的硬束缚。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脚步中,土地不够用,同时,级差地租构成,所以社会资本开始向土地积聚,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加快。 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是要推敲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部人民。要努力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特大城市、大城市应从实际动身,创新方法,鼓励具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业转移人口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强吸纳能力,放宽户籍限制,下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 把非户籍居民转成户籍居民,是需要本钱的。农民工需要公共服务,要有财政投入来承担,这是一个相当沉重又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对其艰巨性要有充分的估计。 城镇化进程不仅是农民自愿转变为市民的进程,也是城市居民享受城镇化成果的进程。不但要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是否是健康,要看居民能否"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