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视野印度首脑为何都要去中国寺院
不信奉佛教的印度首脑们愿意走进中国佛教寺院,是希冀借助佛祖的力量,为两国人民营造祥和的共存环境。人们希望两国政府为佛教的复兴释放出积极的能量,促进更多人可以亲近慈悲的佛教,聆听佛法的正念,在寺院建设与信众引导方面给予正信的帮助。——纯道题记
年5月4日至7日,印度总统慕克吉首次访问中国,在访问的第一站,慕克吉总统就前往广州参拜华林禅寺这一“达摩西来初地”,以表达家乡人对中国禅宗始祖的无限敬意。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了一年前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访问中国时的相似行程安排。年5月14日至16日,莫迪总理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访问的第一站先去了西安,在那里他参观了唐密祖庭西安大兴善寺,并在大雁塔时赠送了菩提树树苗。印度首脑为何偏爱中国的佛教寺院,在访问中国时特意安排了这些重要的佛教参观目的地呢?
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参观唐密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这是由中印两国特殊的大国关系决定了的难得一见的“友善举动”,也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龙象之争”背景下的“软化地带”,通过中印政府首脑对对方佛教圣地的访问,可以促进彼此的历史回顾与友好往来,以更好加深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理解与支持。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时到访的第一站是古吉拉特邦,这里是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的地方。因此,中印两国首脑互访时,都没有首先到访对方的首都,而是选择了一座古城,并参拜佛教圣地,双方都想用这样一个充满善意的行为,希望拉近彼此的感情,展现友好的姿态。
中印两国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两国人口合计占世界的40%。历史上的印度对中国是宗教和文化输出国,但近两千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整体上胜过印度。“龙象之争”由来已久,并将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中印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在此方面双方都选择了回避的策略,尽量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敏感话题,因此,中印首脑互访时不太可能在政治方面有相关新闻的产出。在军事方面,由于两国边境谈判未有实质性突破,明争暗斗的事件并没有完全消停,加上各自在争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方面正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中印两国来说,政治与军事方面如果没有发生什么新的变化情况,就是最好的状态。
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进行访问,印度总理莫迪赠送图书
在经济方面,是中印两国最愿意公开化的“竞争”了,中国曾经为“世界制造工厂”沾沾自喜,印度则一直为其“软件开发大国”感到骄傲。年下半年起,印度GDP增速将超中国的说法就开始流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在年,高盛预测就在年。国家统计局李德水局长在谈到新修订的服务业产值时曾反问:“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印度学习吗?虽然中国服务业产值经修订后从占GDP的31.91%上升至40.7%,但仍不及印度51.%的水平,与美日等国的百分之七八十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在经济竞争中,中印两国都在暗暗追赶着对方,有时为了争取更大利益,难免有些冲突与纠纷。
在政治、军事、经济这些“硬话题”之外,幸好中印两国之间还有文化与佛教的“软话题”,可以让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快速软化,以一种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对话。要知道,这种“软话题”正是中印两国的“最大公约数”,能够最终形成共识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佛教虽然创建于古印度,但在今日印度,佛教的力量其实已经非常微弱,印度首脑们本身并不信仰佛教,他们以信奉印度教为主,有的则信奉锡克教(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是印度首位锡克教总理),但为了与中国友好互动,当他们访问中国时却要跑到佛教寺院里向佛祖和菩萨们致礼,这对于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人来说是需要克服一些心理作用力的。同样,中国共产党相信无神论,不支持共产党员有任何宗教信仰,而为了搞好中印关系,国家领导人也非常有勇气地表现出对于佛教文化的支持与对于僧侣价值的肯定。
年5月9日时任印度总统帕蒂尔(中)在白马寺方丈的陪同下访问“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印度是佛教文化的输出国,对汉传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中产生过无法复制的巨大影响力。公元67年(永平十年),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与佛像来到当时的中国国都洛阳。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成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白马寺由此成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时任印度总统帕蒂尔来访时,曾亲自出席洛阳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年1月,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的印度外交国务部长维杰·辛格一行参观访问了白马寺、奉先寺、香山寺,直接感受到了龙门石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魅力。
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的大兴善寺,则是始建于晋代的中国佛教密宗祖庭。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印度僧人善无畏、不空和金刚智,来到中国传教,并创立中国佛教密宗,经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佛教史上称这三位僧人为“开元三大士”。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参观唐密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在广州市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这次印度总统慕克吉访问的华林禅寺(初名“西来庵”),被认为是印度僧人达摩在中国弘扬佛法的最初遗迹。华林禅寺的祖师殿也是为了纪念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而建的,是中印友好的象征。达摩祖师西来东土传佛心印妙旨,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开启了新纪元,使得禅宗历经六代发展而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宗。
公元年(永平元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公元57年(孝昌三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相传他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之后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中国的禅宗因此又称为“达摩宗”。相信不久的将来,少林寺也会迎来一位印度首脑的访问。
年5月5日印度总统慕克吉参访广州市华林禅寺
在五百罗汉堂,慕克吉总统虔诚礼拜了三宝佛,并在他亲自赠送给华林禅寺的释迦牟尼佛圣像前敬献了花环。在观看中,慕克吉总统对一尊用手将胸膛拨开见到佛的罗汉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华林禅寺光明大和尚介绍说:“此罗汉名叫戌博迦尊者,也叫“开心罗汉”。原是中天竺太子,他的弟弟想与他争夺王位。他对弟弟说:“我心里只有佛,而没有王位。”他打开自己的胸膛,弟弟见心中果然只有一佛。这尊罗汉像的寓意即花开见佛,花开即心开,生自性之极乐净土,见自性之阿弥陀佛。”
历史上,中印两国的文化与佛教交流源源不断,不仅有印度高僧西来传法,更有中国高僧西游取经。早在公元年,东晋高僧法显等人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古印度),游历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他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他翻译了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其留下的《佛国记》记述的地域涉及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足迹所至国家之多,历史上对佛教的贡献,决不在玄奘之下。
年5月5日印度总统慕克吉参访广州市华林禅寺
《西游记》的原型僧人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于公元67年(贞观元年)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粒、佛像7尊、经论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卷。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游亲身经历的个国家及传闻的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大唐西域记》已经成为印度考古中新发现的主要依据史料。习近平访问印度时,在玄奘到过的古吉拉特邦表达了对这位中国“唐僧”的敬意。在北京,慕克吉总统会见了黄晓明等中国电影界人士,对最近上映的电影《大唐玄奘》表示赞赏。
佛教虽然在印度已经式微,但其在所有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未变,并一直保持着对佛教圣地的最大敬意。在近现代,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交流的频繁,印度重新成为佛教徒礼拜的最终目的地,广大僧侣和居士,以及其他的佛教文化爱好者,纷纷有组织地或自发地来到印度,希望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获得更多佛光的照耀和慈悲的恩泽,佛教自然也已经成为了联结中印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最重要纽带。显然,中印两国的人领导人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重要纽带的价值,愿意放下原有的成见与包袱,用佛教的力量去推动两国政府和人民走得更近一些,在“龙象之争”之下展现出一种和睦相处的温和气氛。
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正式会见后,在西安参观大慈恩寺合影
正因为此,不信奉佛教的印度首脑们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中国佛教寺院,希冀借助佛祖的力量,为两国人民营造祥和的共存环境。不过,在乐见利用佛教力量的同时,人们更希望中印两国政府能够为佛教的复兴释放出积极的能量,促进更多人可以亲近慈悲的佛教,聆听佛法的正念,在寺院建设与信众引导方面给予正信的帮助。只有在中印两国人民中以佛教作为信仰的基础人群更多更扎实时,中印两个大国的友好相处与往来才能够被更广泛理解与接受。
印度总统慕克吉在访问华林禅寺时说:“非常高兴来到中国的禅宗祖庭,使我更多地了解到达摩祖师在中国弘法的事迹。中印是两个彼此有着数千年友好交往历史的古老文明邻邦,达摩祖师将印度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并使得禅宗在中国发展绵延千年不息。华林禅寺作为达摩在中国创建的道场,是中印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印历史文化友好的桥梁,在促进当今中印人民的友好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中印友谊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希望两国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积极投入中印友好事业中来,让中印友好理念在两国人民心中深深扎根、结出硕果。中印携手共进,创造美好的明天。”
查阅上一期内容:“奥巴马为什么敬佩一位越南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