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论坛佳宾风采展黄心川二谈少林功夫

发布时间:2016-9-2 14:06:50   点击数:

论坛佳宾风采展|黄心川二谈少林功夫

里程:里

心愿卡数:

下一站:峨嵋山

本周末,当代著名佛教学者、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新川老先生亲临中国嵩山少林寺,出席由“佛缘之路”、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嵩山少林寺、凤凰佛教联手举行的“一带一路”中国佛教文化继承与发展高峰论坛。

黄心川,玄奘研究中心主任,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博士生导师,终年致力于东方哲学与宗教的研究中,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印度学专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关于少林武功与印度瑜伽关系的探索与发现吧。

黄心川·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

(3)

关于佛教大小乘禅法传入我国的经过,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并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鸣,但对印度瑜伽在我国的传播,依然是一段不明的历史,至今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笔者认为,印度古典瑜伽大致与佛教大小乘禅法同时传入我国的,当时,有很多人不容易分辨二者的不同。因此,把印度古典瑜伽的某些实践看做是佛教的。例如我国初期翻译的佛教小乘禅法经典如《大安般守意经》、《中阿含·念处经》都陈述与瑜伽类似的三昧修行法。

佛教的禅法最早传入我国始于公元年由来华的安世高所译出的《大安般守意经》,这部经传播了小乘“4静虑”和“数息观”等禅法。最早介绍印度古典瑜伽的部分内容可能是在后魏()吉迦夜所译出的《方便心论》。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敕建少林寺,请印度僧人跋陀任住持,跋陀与勒那摩提共同译出了《10地经论》,这是我国较早出现宣扬分阶段修禅的着作,其中无疑地也杂有瑜伽的内容。其后,菩提达摩来少林寺修禅,在中国建立了禅宗、达摩宣扬“理入”和“行入”的思想和实践。有人把少林寺的武术归初于达摩也是有根据的。相传达摩传《洗髓经》和《易筋经》,《洗髓经》已被禅宗二祖慧可(-)遗失。关于《洗髓经》的内容历史上只提到名字,后人无从臆测。但根据印度教《湿婆本集》解释:禅那(dhnana)是一种精神集中的作用,这类作用由人的脑髓所管理,脑髓在梵门(brahmarandha)当中,是一种细微的物资,从梵门经下方会阴至六轮:根持轮(位于骶骨部份)、自依处论(已舍轮)位于前列腺区;满宝珠轮(圣居轮)位于腹部;无触轮(不打轮)位于心脏;清净轮(除杂轮)位于喉部;神命轮(受令轮)位于顶穴区,每重脉轮都有若干脉,连贯周身大小诸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似我国道教所主张任、督两脉在躯体中所起的功能。因此,在瑜伽看来,修习禅定,也就是要使脑髓或灵体通过一定的路径进行活动,打开脉结,取得智慧和成绩。少林气功也重视脑髓的“清洗”或活动。从佚经的名称,我们可以猜度这是一本遭到瑜伽影响,讲修持禅定的着作。

《易筋经》一直在民间流传,但所传内容并不是一致,或则复杂而寡要,或则简略而失真。这可能与师传有关,也可能与我国流传的各种气功理论相混杂有关。《易筋经》传授的功法,大致可分别为外壮、内壮、动功、静功、炼形、炼气、炼意等等,这与印度古典瑜伽提出的“8支行法”即内修、外修坐法(炼形)、调息(炼气)、炼意(禅定)大体类似。《易筋经》论述的12势与达摩所创建的十八罗汉手明显地遭到印度瑜伽,特别是唐时传入的、论述瑜伽实践的天竺推拿法和宋时传入的婆罗门引导法的影响,这将在后节中要详加叙述。明徐东皋所着《古今医统》是一部总结我国气功实践的论着,它不但总结了老子导引12法,赤松子导引十八法,钟离导引十八法,胡见素五脏导引12法,也总结了婆罗门导引12法。徐东皋解说的十六法,其中触及的十种坐法,明显地引进了瑜伽的内容。

少林“禅武归一”或“禅武双修”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是由跋陀、达摩等人所提倡,承袭了印度佛教禅定的传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摄收和总结了中国道、儒、医、民间武术等宗教实践和锻炼身心的经验,也遭到了印度瑜伽的影响,这类影响荦荦大者可简述以下:

(1)少林武术最重要的特点是提倡“禅武归一”,亦即内功与外功、动功与静功相结合的原则。达摩在论及这个问题时一再强调消息无分的原理,他说:“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故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怡。而后灵魂无拘口瘁弱之苦”。关于消息结合的原理缘源于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经行”(Cankrama),印度宗教徒在修炼中由于长时间坐禅,常常出现昏沉和烦恼的现象,因此,佛教和印度教都允许僧人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作些活动,但这类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听说达摩提倡“心意拳”或“十八手”最初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后来逐步习惯地成为禅宗的平常行事之一,乃至规定午夜还要起来“经行”。

(2)瑜伽的修行方法分为内修和外修两支。在八种行法中,前五支被称为外修,侧重对道德、精神和身体的训练,它包括着禁制(不害、真实、不淫、不贪),劝制(清净、轻安、苦行、读诵、敬神),坐法,调剂呼吸,制感等。所谓身净可以阔别执着;后三支被称为内修,它包括着执持(心专注1处)、禅定、三昧。少林武功也分为内功和外功。有些流传的《易筋经》有上下两卷,分别讲述内功和外功,内功主静,外功主动。少林武术中还传有《12势图》与《12段锦》,《12段锦》侧重讲精神等等的训练,即内功,《12势图》侧重讲锻炼身体之用,即外功。但少林和瑜伽对内功或外功的解释也有些不同之处。在少林的某些着作中常把调剂呼吸(运气)、坐势(“端座势”“双盘势”“插花势”等)、站势、队势列入内功之列。少林武功很注意对僧人和俗信者道德的修持,僧人除履行佛教戒律外,还要信守少林内部的规定。这类规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少林武术在达摩数传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由于习武者人多品杂,有些不良之辈不能信守佛教的戒律和规定,把空门慈悲救世之场变成了弄拳习棒追逐私欲之地。因此金元之际觉远上人建立了十戒。(“健体魄”、“戒逞私”、“敬师长”、“不得仗势欺人”、“忍辱救世”、“不可逞愤相较”、“戒酒肉女色男风”、“不可轻以技术相授”、“戒恃强争胜,贪得自诩”等)。迨明末清初之际,又重订戒约十条,其内容由轨范个人的行动扩大至社稷国家的,如“恢复中国为志意”“如演习马步,以退后3步,再前三步,以示不忘中国之意”“恢复河山之志为我宗第一目的……如不如此者,谓之少林外家”“济危扶倾,忍辱度世”等等。瑜伽所提倡的禁制和劝制与少林戒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少林武术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要求。乃至提倡和渲染儒家的忠义思想和道家的无为飘逸的风尚。

(3)关于对身体的训练,印度瑜伽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派别,他们十分注意身体的坐法与势法,有些派别竟把坐法扩大到八十四种。如果把《易筋经》12势与印度12世纪出现的《诃陀瑜伽之灯》所列的势法相比较,可以看出:在运气与身体姿式方面有些类似,少数名称也雷同,如少林“倒拽九牛尾势”与瑜伽“牛头功”,“韦驮献杵势”与“勇士功”或“金刚功”,“出爪亮翅势”与“孔雀功”等都很类似。值得注意的是,少林12势中提到“韦驮”,“韦驮”即印度教圣典“吠陀”(Vda)的异译,这部经典,一直被瑜伽派奉为他们的根本经典,少林僧人在功法中提到这个经典,也可以看出瑜伽对他们的影响。唐时道教徒、着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最早记有天竺推拿法,当时密乘的着作已传入中国,但《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得很简略,只有一些姿式与印度诃陀瑜伽相类似,因此,少林武功中哪些势法遭到天竺推拿法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婆罗门导引12法最早见于宋时张君房所着《云笈七签》。这时候密教在印度已很盛行,诃陀瑜伽已传入汉地,少林武术也由十八手发展至七十二手,因此婆罗门导引12法中有些名称与印度诃陀瑜伽派经典着作《格楞陀师说本集》(GhrandaSamhit)所提到的极其类似,如少林“龙引”与瑜伽“蛇功”Bhujangasana,我国古代把蛇常译为龙,这里指的是眼镜蛇)、“黾引”与“黾功”(Kurma),“神仙排天功”与“神仙功”(“成绩者功,Sidhasana)、“凤凰鼓翅功”与“孔雀功”(Mayurasana)、“鹤举”与“鹳功”,“寒松提雪”与“莲花功”等,两者的名称虽然很类似,但是在功法与身体姿式方面则很多是悬殊的(参见《诃陀瑜伽之灯》Ⅰ-20,,30,32)。在少林武功中有人常常把他们的武术概括为龙、虎、豹、蛇、鹤等5式,这与诃陀瑜伽所提到的名称和势态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类模仿动物的行动以此锻炼身体是一种可以见到实效、合乎科学的方法。我国古代就有“5禽之戏”。但彼此都强调要模仿龙、虎、蛇、鹤的活动,这可能是相互交换的影响。关于达摩的十八法,在《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郭希汾先生在其所着的《中国体育史》中在论及中国气功与印度瑜伽的关系时曾说:“予按印度婆罗门教徒,有推拿十八势、婆罗门导引法12法。以一定之时间行之,其结果有身体强健之经验,则达摩十八手或即推拿法、导引法之变相欤”。①郭先生虽然对十八法没作具体的论说,但根据我的研究,他的推论是有科学根据和正确的。

(4)最近,澳大利亚的格·皮特森先生(G·Ptrson,归宗少林后,法号释德潮),从海外携回少林密宗失传的拳艺,经释德水、释德潮和胡勇刚三人根据残缺不全的古拳谱,整理后发表在年第4期《少林与太极》杂志上。从这个《古拳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少林禅宗也有一套自己系统的功法。这套功法主张禅武双修,消息结合,气沉丹田,周天运行。练武要仿照龙、蛇、虎、猴、鸡等动作,强调外功对内功的作用。现将古拳谱的要点摘录以下:

“禅武双修为上乘,武学文化禅中藏。

双手绕头防贯耳,蹲马沉气丹田旺。

周天运行气走通,双拳下裁护我裆。

黑蟒出调丧敌胆,罗汉推山赛霸王。

盘龙扫尾把敌伤,猛虎探爪威力强。

进步切掌迎面锤,金丝缠腕绝无双。”

少林禅宗的主张与佛教密宗无尚瑜伽和印度教灵体瑜伽派的主张大致类似。他们都主张动功与静功、内修与外修相结合,通过“三脉五轮”或“三脉六轮”运行气味,打开脉结,周遍全身,引发潜藏的气力或灵体,取得智慧和成绩。

(5)瑜伽派主张调息是外功训练的基本手段之一。他们认为,调息有吸气、呼气和止息3种作用。练功时要注意气味在身体内出入的范围(处),呼吸之间的间隔(时),呼吸的次数(数),呼吸要长而细微,逐渐进入禅定的境地。少林武功也认为:“养气之学乃至学之紧要关键”,“欲学武术先学数息……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臻至境地而后可称上乘……盖以气味由于呼吸,呼吸由于肺部而鼻为出入之门,凡武术学步之始,先使气脉沉寂,直达气海(又名为丹田)……听气之出入,放弃万念,默记其度数……此数息之法也”。②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二者对禅定基本手段的认识是一致的。

瑜伽的后三支(执持、禅定、三昧)被称为总制,侧重对瑜伽行者的精神训练。少林对僧众的训练也从禅机入手,从心理上入禅,这类内修或静功的训练正如《气功阐微》一书中所概括:“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功,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始无恐怖矣”,这可见二者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少林武功不但追踪印度佛教禅定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也遭到印度古典瑜伽的重要影响。由于少林武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有着无数的门派和路数,本文只能略窥其门径,作1初步的探索,毛病和遗漏很多,望读者匡正。

(完)

来源:佛缘之路|义团队

作者:义团队

:佛源之路(fyzl)

贵在分享,如触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南无阿弥陀佛!

往期精彩链接(点击浏览)论坛佳宾风采展|刘成有泛论生活禅

论坛佳宾风采展|黄心川二谈少林功夫

论坛佳宾风采展|黄心川一谈少林功夫

论坛佳宾风采展|国学大师楼宇烈佛学概论4讲

论坛佳宾风采展|国学大师楼宇烈佛学概论三讲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11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