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峨眉深山中少林潘世远

发布时间:2021-7-2 11:49:18   点击数:

在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风景区东南角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峨眉山。与四川“峨眉”相比,这里俗称“小峨眉”。峨眉山方圆辽阔,地势险要,地跨六合与仪征两界。以前是个闭塞的山区,现在成了交通要道。新建的一条以旅游为主线的扬滁公路就经过这个地方,由此形成了路北的金牛山和路南的峨眉山,两山相隔十数里,依然遥相呼应。

峨眉山中有一座古老的寺院,人们叫它招贤寺,始建于汉朝,在辉煌的大明王朝时期,也被人称之为中少林寺。在历史上,曾经有三大少林之称,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中之王,首屈一指,称之为北少林;福建莆田广化寺,是南方的佛学圣地,屈指可数,称之为南少林;江苏六合招贤寺,因位于南北两寺中段,又居长江北岸不远,被人们称之为中少林。中少林一直不为人所知,只有在大明王朝曾轰动一时,后又恢复了历史的平静。

古时候,这里荒山秃岭,人烟稀少。荒凉的峨眉山上,却有一处从不寂寞,特别在清明这一天,这就是明初古墓墓主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义结金兰三兄弟的所在地,人们习惯称之为“钟余陈”,也有人称之为“忠于诚”,他们的后人年年在这个时候来祭祖朝拜。

这里共四座墓,除了钟、余、陈之外,还有一座墓主就是他们三人保护的隆安公主之子,也就是“驸马爷”潘元绍的后代。四座墓一字排开,平起平坐。说是主仆之墓,其实他们一直以兄弟相待,从没有主仆之分。

民间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峨眉深山招贤寺,招贤寺旁一洼子;洼子住着钟余陈,效忠士诚三死侍;护送潘家一公子,原是隆安公主生;只因出身不逢时,一路逃亡到此地。”这个顺口溜的打油诗是有故事的,这里曾有着一个从不为人知的故事,却在钟、余、陈三姓家族中秘密的传了下来。钟、余、陈他们是条好汉,替潘家保守秘密,被潘家后人一直所传颂。这个故事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要从元末明初张士诚说起。

张士诚(年8月23日-年10月9日),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至正十三年(公元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边。二十三年(公元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在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郑国公潘德懋,是元末张士诚起义军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与张士诚、张士德、李伯升等同在苏北起义。吴三年()八月,论功封爵时,曾赠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柱国,追封为郑国公。其子潘元绍还被张士诚招为“驸马”。可见,潘氏一家不仅是张士诚起义军中的重要支柱,与张士诚还有着联姻关系。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时年47岁。

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时期,大将军潘元绍,为张士诚之婿。因他眉目清秀,人品端庄,又善于处事,不仅受到张士诚的重用,官至右丞相,还将女儿隆安公主嫁给了他。但潘元绍仍不满足,另纳有七位小妾,分别是:程、翟、徐、罗、卞、彭和段氏。

传说七姬皆妍姿俏丽,能诗善红。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交战。朱元璋在讨灭陈友谅之后,开始对张士诚进攻,并且于年包围了苏州城。6月,徐达炮攻苏州城,张士诚命女婿潘元绍临战。眼看自己无力抵抗,大难当头,破城在即,潘元绍回家对七个小妾说:“敌兵攻城,城破奈何?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恐有不测,诫若等宜自引决,毋为人嗤也。”七姬果然能识节义,愿保持贞节,一起悬梁自尽,其中最小的才18岁。

七姬死后,潘元绍叫人埋葬了七姬。过了几个月,潘元绍命张羽撰《七姬权厝志》来宣扬其事。并由宋克书写,卢熊篆盖,刻碑于七姬墓前,即后人所称的“七姬墓志”。但是没过几天,徐达、常遇春等就攻破了苏州,俘虏了张士诚,张自缢而死,潘元绍被杀。《七姬权厝志》碑刻至明嘉靖年方为世人熟知。志文中称赞她们晓礼知节,自愿而尽。张士诚据吴日,开贤馆以致天下豪杰,故海内文章技能之士悉卒于吴。其陪臣潘元绍以国戚元勋,位重宰相,特能礼下文士。

旧时七姬庙门外曾有“七姬一节”匾,为明长洲令赵沂书;嘉靖四年秋,知府胡缵宗题联曰“三吴昭七烈,一死足千秋”;明代两朝帝师吴宽,亦题匾曰“气凛璇呜”,时称三绝。清康熙24年,巡抚汤斌又题联曰“一姬难见,而况有七;死者不愧,转怜其生。”文人墨客亦纷纷吊唁,明诗人高启曾作《吊七姬冢》:“叠玉连珠弃草根,仙游应逐马嵬魂。孤坟掩夜香初冷,几帐留春被尚温。佳丽总伤身薄命,艰危未负主多恩。争妍无复呈歌舞,寂寂苍苔锁院门。”明陈基也吟诗《群珠碎伤吴帅潘元绍众妾作》:“绣纹刺绮春纤长,兰膏鬌鬓琼肌香。芳年艳质媚花月,三三两两红鸳鸯。翠靴踏云云帖妥,海棠露湿胭脂朵。冶情纷作蝶恋春,新曲从翻玉连琐。画堂银烛天沉沉,扬眉一笑轻千金。明珠买得绿珠心,欲挥鱼肠扫妖彗。主君勿疑心似醉,一宵痛击群珠碎。门前铁骑嘶寒风,奇勋解使归元戎”。

七姬庙在解放后被毁,蒋庙前与前庙巷交接处,有条窄窄的“七姬庙弄”就是遗址,现已翻建成民居。前不久,平江区将七姬墓旧地,改造成了三百多平方米的小游园,取名“七姬园”,以作纪念。

张仕诚坚守平江(苏州)十个月,在朱元璋手下得力干将常遇春和徐达两支主力强攻下,最终城破,明军屠城,在混战中,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受主帅潘元绍委托护送隆安公主之子乘乱出逃,在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奋力保护下,经过艰难的突围,由此主仆众人终于逃出了城外。

郑国公潘德懋的父亲名叫潘道荣,宋亡时13岁匿姓民间,郑国公潘德懋的儿子潘原(元)明和潘元绍,他们下一辈共有男丁13人。潘元明做浙江行省平章助张土诚守城,即为江浙行省右丞守杭州。从云贵川潘原明的后人处了解到,潘原明去西南只带去两个儿子。

根据上述资料,以及峨眉山的潘姓家谱和口传资料来看,剩下的男丁11人一起逃亡到长江以北的仪征和六合等地。由此看来,护送人员不仅仅是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他们三人,护送的也不仅仅是潘元绍的儿子,应该包括潘元明的儿子在内。其中隆安公主所生之子更为重要,当然七姬她们所生的儿子也会在这逃亡的重要行列里。他们在各路护卫的护送下,夹杂在逃亡的难民潮中,带着大包小包行李,与那些肩扛担挑的难民,渡过了长江,一路向北逃亡。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他们三人身高相差无几,大约七尺(明朝1尺等于现在的8寸,约1.87米)许,身材魁梧,长相俊秀,而且功夫非常了得。他们三人是浙江象山人,据说他们的祖先曾为豹韬卫。在张仕诚的女婿金刀驸马潘元绍主帅攻打浙江,路过象山时,他们应征入伍,跟随潘元绍东征西战,成了他的老部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潘元绍精心挑选下,把他们三人调入了禁卫军,成为张仕诚的忠诚卫士和近身侍卫。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护送隆安公主之子出逃,也是为了报恩于潘元绍,更是为了效忠于张仕诚。他们主仆结伴而行,在逃亡的路上,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看到了一个比他们三人力气还要大的人,这个人是个真正的大力士,夸张一点说,就是一个大力神。他所挑起的行李,比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所有的行李扎在一起还要多,就像挑着两座小草堆,一人轻轻松松的挑着,健步如飞。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瞪大了眼睛,吃惊地望着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三个军人出身的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本身他们的力气就不小了,看到这人的力气超过了他们三人加在一起的力气还不止,足以让他们三人吃惊不小。

这个神秘人长得像个野人,五大三粗,身高九尺(约2.16米),头大得像笆斗,眼睛像灯笼,鼻子像油条,嘴像驴槽,身段像磙子,两腿粗似盘龙柱,力大无穷如猛虎,抓起人的双腿,稍稍一用力,就能将他一撕两半,活活的劈了。他吃饭从来不用碗,抓起锅,拿起饭勺,直接挖着吃,三口两口,很快就把一锅饭吃得锅底朝天。

这个神秘人物是谁呢?大家猜测着,却谁都不敢跟谁答茬,逃亡路上多风险,万一交友不善,丢了钱财事小,丢了身家性命事就大了。

因为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他们三人身有护送隆安公主之子重任在身,丝毫不敢大意。他们一路前行,来到了一个叫龙河集的地方,准备在这里落脚安家,回头却看到了神秘人在远远的跟随其后。不知他是劫财还是追杀?

大家考虑到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箩筐里,这样风险太大,于是一些不想走的潘家人,就留了下来,隐藏在这里,作为一个生活的落脚点,其他人员在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等人的护卫下,继续赶路。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不敢停下脚步,又加快步伐继续往前行,想把神秘人甩下。越是想甩开他,越是甩不开,走得越急反而他跟得越紧。

这事让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感到很棘手,看他这种架势,三人加起来也不够他打,这让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不敢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处处躲让着他。

面对这个想躲都躲不了的神秘人,该怎么办?

无奈之下,露宿风餐,又到了青棵柳,连续走了几天几夜,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始终觉得有个影子跟着他们,这个影子始终甩不掉,于是不想再走的潘家人,在青棵柳又留下了部分人隐居在这里。

隆安公主之子中,其中最受重视的一子,在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护送下,继续向北逃亡,当他们走到峨眉山这里,他们确实走不动了,也确实不想再走了。这里人烟稀少,但景色不错,有山有水,可以开荒种地,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由此,龙河集、青棵柳、峨眉山三地成了从苏州逃亡过来的潘氏濯锦堂潘德懋后人的发祥地。

于是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打算设计把这个神秘人除掉,消除未来的隐患,不让历史的灭顶之灾在他们钟、余、陈三人身上重演。

在夜色降临的时候,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搭起了帐篷,把隆安公主之子让进里面休息。他们三人悄悄的来到一棵大树下面,也就是神秘人歇脚的地方,只见行李堆放在那里,却不见了神秘人的踪迹。

正在他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他们三人突然被从天而降的大网网了进去,神秘人把网绳一拉,将他们三人全部吊上了树上,悬在了空中,他们三人有力无处使,手忙脚乱,乱抓乱划,在半空中晃动着。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没有暗算到人家,反倒被人家暗算了,他们脸涨得通红,真是丢脸之极。

只听那人在下面打趣的说道:“我今天不是来要你们性命的,只是受人之托,一路尾随,你们却想要对我下手,若不加以提防,还真怨死在你们手里。”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齐声问道:“你是谁派来的?干嘛一直跟踪我们?”

“我是来暗中保护你们的,至于是谁派来的,你们就别问了,不该知道的不要去问,知道的太多不好。”神秘人哈哈大笑。

“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就准备在这里安家定居,开荒种地。既然你是暗中护送我们的,你的任务完成了,你可以回去向你的主人汇报了。”钟秀一脸色铁青,不愉快的说道。

“这还要你来教我吗?”神秘人声似撞钟,同时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我告诉你们,我带来的这些行李都归于你们,你们可以拿走,但是你们一定要善待小主人,如果小主人有个三长两短,我随时都会找上门来,结果你们的性命。”

“我们是受主帅之托,护送隆安公主之子,怎么会让他出现差池呢?”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辩解道。

“这样就好,你们可以下来了!”说完,神秘人把手中的绳子松了下来,一张大网缓缓而下,他们从网里钻了出来,一场惊险终于被化解了。

神秘人把行李留给他们之后,就离开了这里,消失在夜色中。有人说他进了峨眉山的招贤寺,出家为僧了,以便时常来暗中监护隆安公主之子,以防他有不测。

说来招贤寺,还有一段很久远的历史。招贤寺起始于汉朝(一块汉碑至今还保存在寺院里),早期是焦家祠堂,后来焦家无祠(没有了后代),焦家的外孙李氏家族为了感恩和纪念外戚焦氏祖先,便将这座祠堂改建为寺庙,供养了一群和尚。李氏家族是这里居住最久的主人,也是人口繁殖最多的姓氏,李家大营(大营李、小营李)几百户人口,以及外迁的人口加起来有一两千户。李家大营属于仪征管辖,招贤寺属于六合地盘,这一行政划分,却丝毫不影响李氏家族对招贤寺的拥有和保护。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六合的红卫兵(主要是八百桥的红卫兵)差一点拆毁了招贤寺,招贤寺护院住持敲响了寺院大钟,惊动了仪征李家大营,他们迅速的赶到了招贤寺,双方强大的势力对峙着,各不相让。六合的红卫兵说招贤寺是六合的地盘,六合人有权拆除,是为了扫除迷信的最后一块阵营,当时六合区域内不少寺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仪征李家大营的人说,建造招贤寺的资金都是住持法师在仪征地段化缘获得的,是靠仪征的钱来建和维修的,六合是没有资格来拆除的。由此一直相持不下,直到深夜,最后由仪征和六合两地政府出面,才平息了这一场风波。由此,招贤寺也保存了下来。

神秘人住进了招贤寺,从此招贤寺也就有了武僧,使招贤寺名声大震,名气远扬,很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拜师习武。神秘人究竟是谁?他隐藏的太深,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至今没有人能够揭开这神秘的面纱。也许很多的秘密就藏在招贤寺里,或许文字记载的东西已深埋在招贤寺的某个角落,只是无人能够把它挖掘出来。

还听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孙建文帝朱允炆,被其皇叔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赶出了皇城,朱允炆逃出金陵(南京)后,就是在招贤寺出家为僧的。针对这件事,于是有很多文人不惜笔墨,创作出很多精彩的文章,其中招贤寺有一幅很醒目的长联展示给大家,以此一饱眼福。

上联:雾里仙气多吸纳,峨嵋山中出神勇;小山俗子为信徒,西天取经路难通;双手合十得真传,超度众生入乐土;天空处处星灿烂,银河玉带飘天穹;池边夜夜观星云,招贤寺里求圣哲;二棵银杏立门前,禅宗巡视腾云去;夕阳西归夕阳红,天马行空彩虹处;峨嵋山边立丰碑,子子孙孙全富贵。

下联:雨中行人少走路,招贤寺里入贵主;大明皇孙做僧侣,东山再起天不助;一心归佛求正果,修成菩提见佛祖;地上迢迢路曲折,白云浓雾绕山间;谷处朝朝生紫气,峨嵋山中寻先知;一道龙脉通山后,佛祖坐观驾雾来;旭日东升旭日彤,高山流水琴弦间;招贤寺旁树圣塔,世世代代都发达。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在峨眉山安家落户,并结拜为兄弟,发誓坚守秘密,永不对外透露,好生照顾隆安公主之子,直到生命终结。

这个隆安公主之子,在峨眉山坐稳之后,七姬她们的儿子也随后而来,他们就是后来峨眉山这一代潘姓的始祖。这里一些潘姓后人到现在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自己的祖先是张仕诚的谋士,从苏州逃亡过来的老七房后人。

据史料记载:

程氏,蜀郡人,年三十,生女一人生奴。

翟氏,广陵人,年二十三。

徐氏,黄冈人,年二十,生女一人不惜。

罗氏,汉州人,年二十二。

卞氏,海陵人,年与罗氏同。

彭氏与卞氏同郡,年与徐氏同。

段氏,大宁人,年十八,其先死者也。

经过论证,看来这些传说是与史料记载相吻合的。

隆安公主之子和三护卫在峨眉山安居下来之后,有人说他们隐姓埋名,三位护卫分别以钟、余、陈三姓代替自己的真实姓氏。他们的后代散居在这里,钟姓的住在钟家洼,余姓的住在余家洼,陈姓的住在陈庄。钟余陈三姓传至今日,大约多户,其中钟姓19户,余姓和陈姓各多户。

潘元绍的后代(隆安公主之子以及七姬之子),仍以潘姓居住在峨眉山这一带。其中一个叫潘楼的村庄,几百年来,传说十八户潘姓人家,却在一夜之间从人间蒸发,自此人们再也看不到十八户烟囱冒烟了。他们是怎么死亡的,或是怎么消失的,成了千古之谜,没有一个人能说出真实原因。

郑国公墓志铭是苏州城破前两年前立的,与真实情况应该一致。隆安公主及其子女情况,没有找到史料记载。还有一个奇怪现象:七姬姓氏在峨嵋山肖顾凹周边都有分布,濯锦堂的濯字是个多音字,还读”赵”音,与潘道荣原本姓氏一致,肖顾洼的肖字也可读”赵”音。峨嵋山,这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方,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总是给后人留下太多的谜团和遗憾,让人无法了解“庐山真面目”。

峨眉山的东庄、戴家洼的潘姓,究竟与潘楼的潘姓有没有同属一脉的关系,因年代久远,谁也搞不清楚,只知道隆安公主之子(潘)和三护卫(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的墓地,除了钟、余、陈三姓后代来上坟祭拜,似乎没有人再看到潘姓后人来上坟祭拜过。

还有人说,“钟余陈”不是他们的本姓,“钟余陈”谐音“忠于诚”,即效忠于张仕诚的意思,由此改姓而来,这样才有了“松竹梅岁寒三友,钟余陈永远一家”这种说法。

峨眉山自古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说不完的神秘故事,还有更多的资料可以挖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和搜集。

后记

本文初写0多字,发于六合作家汤惠民老师和报社记者秦坤章先生,他们看后,对峨眉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近傍晚的时候,他们开车邀约我一同去峨眉山实地考察调研。

在车开到钟家洼的时候,遇到钟余陈后代钟大田,由钟大田做我们的向导,来到了明初古墓钟余陈的墓地,钟大田向我们讲解了相关情况,也许因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只说了故事简单的梗概。然后我们又去了招贤寺,这时天色渐渐的黑了下来,招贤寺已关上了森严的大门,我们只能在寺外转了一圈,这座千年古刹,有着太多的神秘故事。

在汤惠民老师的建议和策划下,我又进行了多处了解和搜集,将此文扩写到多字。在此,一并感谢汤老师和秦记者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感谢那些为我提供写作素材的相关人!

.5.9

作者简介:八百山人,男,年生,汉族,籍贯南京六合,民间艺人,网络作家。

赞赏作者,鼓励原创

爱聊文艺

你的快乐我的心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116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