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书香漯河宋建勋散文与寺庙的那些缘
与寺庙的那些缘
作者:宋建勋
我在西安生活了七年时间,很长时间都是一个人,举目无亲,平时和同事在一起忙碌起来,也不感觉到孤单。周末的时候,少有的朋友各忙各的,我就一个人逛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我逛得最多的就是寺院。
在繁华的小寨附近,有一个大兴善寺,身居闹市,却显得十分宁静,我喜欢这样的场合,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走,慢慢的感悟。有一次,我正在里面的林荫小道上走路,迎面走过来一个身穿袈裟的老和尚,对我说施礼,然后说了一句:你很有佛缘。我还没有缓过神来,他就走开了。我不知道什么叫佛缘,当时也没有去百度。但是,”有佛缘”这句话却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上。
这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寺庙,尽管这里也要门票,好几次,我都要到里面去看看,我母亲到西安小住,我也带她去了,我和母亲都是乡下人,庄稼人不少都有烧香的习惯,母亲看到别人烧香也想烧一些,我就去买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我和母亲,那个城市里最亲的两个人,辗转于各个宫殿,母亲虔诚的跪在那里,神情肃然,开始祈祷各种美好,我站在母亲旁边,内心感动,心疼母亲,也为母亲祈福。
在打发无聊的时间中,我还去过无数次大慈恩寺,因为门票太贵,我只进去过一次,大多都是在周边徘徊,大慈恩寺是唐三藏取经归来翻译经书的地方,里面的大雁塔可以沿旋梯上去,以前可以俯瞰西安城,现在高楼多了,也就遮挡了视野。我喜欢徘徊在大雁塔广场,看塔。它挺拔巍峨,直插云端,端庄肃穆,让人内心无比的祥和与安宁,我和塔对视或者我仰视大雁塔的时候,我的内心升腾无限的遐想,周遭的车水马龙与我无关,我畅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想热闹的时候,我也去大雁塔,看游人嬉笑打闹,看游人行走匆匆,看游人拍照留念,看着看着,我的心却突然变得安静起来。
回到河南老家,我就很少逛寺庙了。因为寺庙太少了,即使有,也路途遥远。有时候想去但力不从心,本身是放松的事情,如果变成劳累,得不偿失。这样想来,就有些怀念西安的生活了。
河南最有名的寺庙恐怕就是少林寺了。我去过两次少林寺,最近的一次去的时间是去年夏季,天气炎热,但依然游人如织。
第一次去是紧张之行,走马观花的看。这一次,我想仔细的品味,每一处地方,我都认真的看,除了装进眼睛里,还想装进心里去。每一个大殿,偏殿,每一块石碑,甚至每一棵树木,我都看的很认真。第一次去的时候,塔林还是允许游客进入的,这次去,已经围上了栏杆,游客不得入内。有些遗憾的是,这次依然是时间紧迫,时间只能允许我再看一个地方,我就去了初祖庵。
初祖庵,需要漫长的山道才能到达,所以人烟稀少,空旷的嵩山山道,只有我一个人,心中有佛,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我推开大门,迈进院子,依然没有一个人,我其实也不懂的如何叩拜,但看到那些庄严慈祥的佛像,看到莲花底座,看到或者斑驳或者鲜艳的彩绘,内心就特别安静,我一个人在寺庙中穿行,在殿的一边,是菜地,里面稀稀疏疏种着一些青菜,撒着草木灰,在菜地里,竖立着十几块石碑,应该是墓碑,经过风雨的侵蚀,有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我喜欢历史,能在这里或者附近树立墓碑,并且留下碑文的人一定不是凡者,抚摸着这些石碑,端详着这些文字,历史穿越而来,我喜欢这样的真实遗迹,佛在心中,偌大的寺院只有我一个人,时值正午,我一点都不害怕。
我继续穿越,初祖庵的后面是一个院落,红砖红瓦,这样静谧的院落是我心中所向往的地方,俯瞰望去,连绵的嵩山青翠欲滴,而我置身于这样一个院落旁边,似乎被抬在空中,好像被绿被包围,我真想在这样的院子里住上几天,看看书,写写字,哪怕粗茶淡饭,哪怕无人问津。
这次的少林寺之行,是在七月份,天有些热,我脚下是大块青砖铺地,头顶是核桃树嫩果满枝,身处高台,是个乘凉的好地方,我一边乘凉,一边环顾,在我旁边,有一条绳子,上面挂满了衣袜,袜子竟然打满了补丁,看的有些触目惊心,好多年没有见到如此朴素的场面了,修行之人能把物质抛开,也算一种境界了。这些年,少林寺饱受了一些争议,都说商业化太浓,就在这次少林之行,我看到了少林寺种植的小黄瓜在寺院里出售,价格比外面高一些,不过,味道确实不错,还有煮玉米棒也不错,都是少林寺种植的。既然到了少林寺院,本应吃素,我的午餐就是小黄瓜加玉米棒。我还在路上看到了听着佛教音乐生长着的西瓜秧,看到了印有少林蜂业字样的蜂场,看到了生意火爆的少林药局,我感觉这些都无可厚非,偌大的一个少林,修行固然是第一要务,但生存和发展也需要经济支撑。
我正思考着这些,一个老者走上前来问我:前面功德箱上的钱是你放的?我点头。他颔首微笑表示谢意,并且热情的为我指点水龙头的位置,让我洗把脸消暑,出家人慈悲为怀,节俭成风,让我有些感动和顿悟。我走的时候,在大殿的边上,看到了他,他正专心致志的读经,发出的嗡嗡声如此动听,我没有打招呼,怕影响他,在低缓的诵经中,我走出了初祖庵的大门。
回来之后,我和一个朋友谈及此行,我想,要是能在少林感受一下生活就好了,比如住上一段时间。其实,这个想法在大兴善寺也有过,总是有些担心,最后就作罢了。逛这些寺庙,绝非有什么迷信的成分在里面,而是里面的文化吸引了我。寺庙里隐藏的那些文化,比如书法,比如绘画,比如哲学,比如佛学,比如国学,都会给人很多教化,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寺院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对于僧侣来说,是修行之所,而对于普通民众,比如我,则是心灵放松之地。看一看,逛一逛,聊一聊,至少能有些释然,有些放松,也是对内心的洗涤。
在漯河的老大桥北端西侧,有一个徽派建筑的院子,抬头一看:观音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名。迈进院子,是我喜欢的感觉,那些年逛过的寺庙逐一浮现,那些年的感悟慢慢融化,在漯河这个小城市里,竟然有着这样的一个地方,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我不清楚这个寺庙都有些什么,但最让我喜欢的就是它的一间大书屋子,我是喜欢书的人,我一直幻想有个大的书屋,这里的环境是我想象的那样:安静,光线充足,冬暖夏凉,还有些禅意。我喜欢的不得了,这间屋子,我去过至少十几次。
在观音阁这间屋子里,我翻阅着那些书籍,我突然感觉周围是那么静谧,好些次,我都会沉寂在里面一会,是对心灵最好的放松。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压力巨大,得意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忧伤的时候,快乐的时候,总想找一个地方,安放心灵。这间屋子的书籍是可以随便翻阅的,甚至是可以随意带走的,但我从来没有带走过一本,我就在那里读,读过一些之后,“你很有佛缘”这句话又浮现在我眼前,这是10多年前一个和尚突然对我说的话,我一直的一个疑惑。
偶然的一天,偶然的机缘,我读到了一段话: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心中有佛是佛缘,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平和的面对生活是佛缘,对己对事负责是佛缘,拥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缘,行智慧之事是佛缘,善于忍耐是佛缘,宽容待人是佛缘,懂得爱与感恩是佛缘。
看完,心中为之一动,其实,内心向善向上,终究是好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内心的阵地,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从内心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我想,这可能是维系我和那些寺院之间缘分的纽带,我愿继续结缘前行。
宋建勋愿意结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