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转轮藏首创者的少林缘少林寺转轮藏的前
少林寺“转龙藏”自废于雍正十三年。
之所以自废,盖因“反清复明”,事出少林寺与清廷的“冲突与对抗”。
自废时间,明确可考;何时创建,无从查寻。
也因此,仅以少林寺“转龙藏”为据,还不足以廓清转经筒到底是汉地传入藏地还是藏地传到汉地的问题,不能回答转经筒是谁的“原创”。
文成公主入藏将佛教带入藏区,时在贞观十五年(年)。
检讨史料,发现——
转轮藏横空出世,时在寺塔林立的南朝,首创者为南朝东阳郡高僧“东阳傅大士”傅翕(~年)。
而傅翕结缘佛教的引路人,恰是禅宗初祖,“嵩头陀”菩提达摩。
东阳傅大士
梁武帝普通元年(年),傅翕在塘边捕鱼,偶遇一位从嵩山而来、人称“嵩头陀”名叫达摩的高僧。达摩指点傅翕,使其顿悟前缘,投身于佛门。问起修道之地,“嵩头陀”指了指松山双梼树,曰:“此可栖矣。”傅翕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于是乎,傅翕于此结庵,发展而为驰名天下的双林寺。
浙江义乌双林寺
傅翕的转轮藏,样貌模糊:“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
直到唐长庆二年(年),杨承和撰写《邠国公功德铭》,转轮藏这才清晰起来:“堂内造转轮经藏一所,刻石为云,凿地而出,……立无数花幢,窃比兜率;造百千楼阁,同彼化城。……其外或图写龙神鬼物之状,以为严饰;或造菩萨天仙之类,周匝其旁。”
唐开成四年(年),白居易撰写《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亦云:“千佛堂转轮经藏者,先是郡太守居易发心……上盖下藏,盖之间轮九层,佛千龛,彩绘金碧以为饰……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类似刹车系统的装置)。”
至宋代,李诫撰《营造法式》,不但留下极其细密的转轮藏外形图,还叙述了制作规范:“造经藏之制,共高二丈,径一丈六尺;八棱,每棱面广六尺六寸六分……”
《营造法式》乃官方颁布,营造转轮藏就此也有了“国标”。
转轮藏,说到底也就是个安置佛家经典的书柜。
只是,藏书弄个书架,靠墙一放,也就得了。藏经,却整出个“壁藏”与“轮藏”来。所谓“壁藏”,与通常的书架靠墙放没什么“不二”;而“轮藏”,除却能够藏经,还要以八宝龙神增饰,像推磨一样能够周转自如而已。
这一转,陡增太多复杂系数,其营造难度与科技含量,也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营建于宋代早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转轮藏实物遗存。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于此考察,一见而兴奋不已:“我们盘桓一会儿,向转轮藏殿去……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转轮藏殿内的转轮藏(就是能转动的书架,有点类似西藏的转经筒的功能——此乃梁思成先生原注,笔者注),下层地板上,有圆池。池中有生铁的轴托。上有极大的中心柱,做藏的转轴。藏是八角形,由八根内柱、八根外檐柱构成。外观是重檐的亭子形。下檐八角形,上檐则是圆形的。是国内唯一能看到实例的八铺作构件。可推想唐宋建筑是具有这种建筑形制的。藏上当心间二平柱是垂莲柱。角梁头有蝉肚,最下层昂下有华头子(总算知道这是什么了——梁思成注;先生明白了,笔者却懵了)承托。”“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下层因前面两金柱之向左右移动,迫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
梁先生越兴奋、越“锐感”,笔者反倒觉得越繁杂、越麻烦。
但是,这种繁杂与麻烦,为的却是给普罗大众打开一扇通往佛陀世界的方便之门。
目不识丁的劳苦百姓,乃至无暇读经的“白骨精”与商海、政界、知识圈的成功人士,只要转它一转,就能生生投胎为人而永远不落畜生饿鬼道了。究其理论支撑,乃系转它一转,其积累的功德自与诵经等同。一部《大藏经》,一年读不完;转它一转,分分钟搞定阅读、功德、信仰与往生的大苦恼、大问题。如此这般,能不应者如云,并千恩万谢傅大士?!
关乎此,《释门正统》云:“(傅翕)愍诸世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然而,面对)赎命法宝(西方宗教的核心不也是‘救赎’与‘赎罪’吗?——笔者注),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傅翕)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吾藏门者,生生不失人身。又能旋转不计数者,是人(这个人)所积功德,则与诵经无异。”
至此,再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一下藏传佛教的精神信仰:手持“六字真言”转经筒旋转,可得脱轮回之苦:“转动一周,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亿万周,功德等同于观世音菩萨。”
“似曾相识燕归来”了吧?
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傅翕,而不是其他人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走在“由儒入玄,由玄入佛”的道路上,佛理逐渐在“中国化”。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年~年)云:“梁武帝时代,僧副、慧初等,息心山溪,重隐逸,小乘之弊犹未能去。独傅翕超悟大乘,出入佛、老,感化及于后世禅教者,翕一人也。”南怀瑾(年~年)也说:“如傅大士者,实亦旷代一人。齐梁之间禅宗的兴起,受其影响最大。而形成唐宋禅宗的作略,除了达摩为主体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禅,傅大士的维摩禅。也可以说,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实由达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的总括而成。”
另外,傅翕还倡导“三教合一”,《傅大士录》云: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道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儒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僧服)。
傅翕“以身设教”,王安石曾悬挂其像,上有佛印禅师题诗:
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
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
太室一个传播中原文化的清楚白癜风早期怎么治疗清楚白癜风有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