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武僧延理法师专访

发布时间:2017-4-30 14:55:31   点击数:

少林寺武僧延理法师专访

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对于少林寺,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80年代的一部影片《少林寺》,不知灌醒了多少怀着武侠梦的青春男女们,令所见之人都神往不已。法师也曾怀揣着意气风发的武侠梦,最终为追随自己的梦想而离家出走,出家少林!世界武术联盟网团队走访少林寺采风、有幸了解一个少林武僧的冷暖人生。

释延理法师,字觉云出生地:河南省原阳县人氏。目前代表中国嵩山少林寺,负责北美地区的少林文化推广和发展。现担任北美少林联合会秘书长。

问:您可以谈一谈您的成长历程吗?答:我是河南本地人,在黄河边上长大,父辈都是务农的。8岁开始听单田芳的评书,说童林传武侠小说这一类。慢慢对武术感兴趣了。到后来上映的电影,三四年级时候开始逃学看练功。就有想学武术这个想法.第一次来少林寺大概在年的时候,那时16岁,十来岁的时候就笃定以后要去少林寺学功夫。最初纯粹是冲着学武术来的,所以从小的生活经历倒也很纯粹。不过我小时候有个很明显的感觉,觉得再不学就晚了。当时跟我父亲表达了我的想法,父亲根本就不理解我这种想法。第一次来我偷卖了家里几袋麦子,趁他不在家跑到这边来,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情况。问:那您是因为武术和少林结的缘吗?答:绝对的,我们这一辈人几乎都是,从60到90后这几代人。多少都有这种情节,不管他有没有来,可能大部分人是受电影的影响。问:那在您童年习武的当中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答:小时候冲着武术来。刚来到登封时发现武校遍地,刚下了车就被这里三轮车给拽到了车上。别人看一个年轻人背一包肯定是来学武术的,就到各地的武校去看,当时因为家境不好,来的时候就是冲着来少林寺出家来学武术的,也觉得正宗。刚开始来,没有什么门路或认识的人,所以进入少林寺这个过程挺艰难的。大概是从以来,第四次才见到方丈。另外就是学习的过程,进到寺院里不像武校这么直接性的训练,到寺院之后首先注重的是一个佛教徒的培养,因为这是一个寺庙的根本,最初是背经,学习佛教的一些规矩。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学习得靠自己好学。回头看也觉得幸运,没有太多的困难。问:那您正式出家是哪一年?您佛学院是在哪里上的?答:我正式出家是在年底,当时也有两年的考验,你要适应一下这样的过程。受戒仪式是年在深圳弘法寺。我是年在新加坡上的佛学院,读了有两三年,之后又去了美国。问:在您习武的过程最痛苦或者是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您是怎么度过的?答:痛苦倒谈不上,可能因为自身渴望的原因,觉得受多少苦都没什么。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会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可能你跟这个师傅学一点,跟那个师傅学一点,总觉得自己学的不太系统和扎实,就会觉得迷茫。问:现在还是这样吗?大家来学的时候,那个教一些,这个教一些?答:没有,它主要是按照一个僧人的要求去培养。学武在少林寺是个传统,至于比较深入系统的学习就要看你自己了,基本的训练都是有的。我们这些师兄弟从小在很专业的环境下,我个人也下了一些功夫,会有迷茫的阶段。至于多么艰苦难熬的事情倒没有,因为从小的向往追求的意愿很强,吃苦和磨练就不足而论,要说记忆比较深的是面壁。问:怎样在迷茫的阶段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的?答:当一段时间的迷茫经过沉淀后,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事后,就能系统的得其而入了,刚入门会找不到门径,慢慢找到一个相应的师傅入手了之后,你对功夫的身心体验慢慢就有了,慢慢的“禅武合一,以武习禅”的思想就会慢慢形成。后期我往禅修、佛学这方面靠拢的多一些。大概07年开始读佛学院,06年就到开始到各地去参学。问:哪个功夫您比较建强一点?答:我个人喜欢传统拳,传统的套路,我自己还没有丢掉也常常练习,个人喜欢炮拳。问:您觉得少林拳的核心要点有哪些?答:我的体会上来讲,感觉少林拳其实特别朴拙,它朴拙的前提是在置用这一块,它可能不像现在这种标准武术,踢腿很高、跳跃很大。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很踏实、很有质感。我个人经验是这种感觉,少林文化来讲以武修禅要与传统功夫的根源契合,因为它的理是相和的,它要求心念的能力,对毅力的了解。其实他跟禅理是相通的,所以禅武合一是在理上的。问:您自己对禅法感兴趣是什么时候?哪一年?答:习武的过程中,我觉得少林武术与其他流派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禅修为大前提。作为少林寺僧人来讲,习武的第一前提是用来以武修禅的,等于他是禅修的方法,通过身体的磨练,达到某种毅力的超越。世上讲可能禅是静的,我是动的,其实在它的理上来论,它们是一个道理。在习武的过程中在寺院的环境里,慢慢你自然而然会禅修,对武术的习练进入到一定的状态,一定会禅修的。武术当中任何一个流派风格,你要想达到很迅猛、急速的身体反应,一定是心念很平和的状态下进行的。如果心一紧张,就会降值。问:您怎样看待一个武术流派内部思想的形成?答:对武术文化的思想体系,个人观点是它绝对不会是一个技艺的传承。它是整个思想体系作为主体的情况下又有一套武术体系。而不是一家之拳,他不是一个家族的小拳种,我觉得这是少林和武当之所以成为一个流派,它能作为武林的领导者的因素,像武当、少林他背后的内涵很深刻。这两年我也常去武当山向一些道长去问道,互相学习。其实所谓的禅武、禅茶、这些概念都是你赋予它的,你赋予它某种东西它的内涵就丰富些。

问:那您自己又是如何找到生命的活水源头的?答:我觉得这这个答案只能是体验式的,不管是什么身份,种族,都在生命的长河里起落。不管你信不信仰宗教,它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在修行,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丰盛自己的修行,真正悟出了就懂得源头了。就知道不同的路径能达到同一个正能量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很能表述到位。作为一个佛教徒习禅的经验来讲,他能给你的一个比较透彻的观察能力,应对现实及人生的很好的思维方法。它不是给你一个价值观,去取代你,也不是给你一个标准让你去这样生活,我觉得它是一种启发式的引导,不管什么人,其实你要追求的就是自在、快乐、幸福。我走到大街上可能有跟大家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可能在我这个角度对生命的体验有一些异同,个人觉得最受益的是,它给你一种很圆融的思考和观察世间的方法。我觉得最重要、最根本还是在操作、实践的过程,养成了某种关照的能力,这个时候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境遇,通过学习佛法,得到一个源头的力量。问:您觉得构成一个人信仰的根本是什么?答:我觉得还是个人的需求,在宗教学上,一神信仰是高级信仰,多神信仰是低级的。从现实来讲,我觉得宗教的多元性跟他的适应性反倒是更灵活些,西方人会说世间是上帝创造的,单纯的根源上追究的话,上帝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是无尽的。我跟很多牧师也会去讨论这个问题,我跟很多道士、牧师很投缘,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佐证同样的认知,我举个例子,依我个人妄断,我觉得上帝就是人创造的。是因为人内心的需求而去创造的造物主,然后它去再产生一个万千世界。其实就是人内心的需求,所以我认为不管你信仰任何宗教,都是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根本的把握是不会变成迷信和盲从。

问:您能简单的给我们谈一谈武术与信仰的关系吗?答:以我的了解在少林寺这种环境下,第一通过武术把它做成一种禅修的方式,我们讲行住坐卧皆是禅,当然你有这样的关照的能力,我们在静中、动中都是在习禅。那对少林寺环境里这些僧人来讲,通过习武、身体的磨砺、养成某种修行、心性的要求。问:像这两者它是如何通过什么方式把自己的身、心、灵整个过程转化成统一的呢?答:因为它本身就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这个操作才能达成,我觉得这个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佛法讲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至于要怎么成佛,那就有不同宗派、不同方法。问:在您这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中有没有过想要还俗的念头?为什么?答:有过,就是在刚学武的时候。包括后的迷茫期,最彷徨的是年在佛学院。因为它的教育主要是学术为主,而我觉得信仰是契合你内心需求为第一前提,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的堆累,或者一种职业的训练。另外,作为一个人来讲,首先我是作为一个人,然后再是一个出家人的过程。在年到后来的正式进寺院,经过考验。整个成长的过程(包括生理成长心理变化),都会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任何宗教的追求,或其他事情的成就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里的一些迷茫都是自然而然的。问:您刚刚提到的这个佛学院的阶段是属于最迷茫的时期,按照大众的理解,可能觉得上了佛学院后,对佛经、自我的看法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您当时是基于这个认识下的迷茫吗?答:因为宗教环境的不同,大概在年时候是我最踏实的。每天早上很早起床早课等。它满足了你对于宗教感情式、甚至是一种盲目式的信仰跟依赖。其实宗教有不同层次的信仰,民间的烧香求平安也是一种。早起的时候,我的需求已经达到满足了,再深入的过程中我会迷茫,并不是否定佛学院,而是因为后来继续的深入没有系统的教育养成。只是说再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有迷茫。你之前的满足感再进一步深入,他需要有一个交替的过程,就会有不稳定,至于说要不要还俗这个不一定,而是会有情绪上的反复。问:从出生到现在您内心遇到的最大的挣扎是什么?答:现世的应对中出现的问题,这也体现了修行的功夫。因为就社会阅历来的讲,一是我们的年龄有限,另外我们在这个环境下相对跟外界接触的也有限,我也是到了美国、佛学院之后开始做事情才开始比较多的接触人世。其实我觉得早期的基础养成到后来的入世行持,就像老先生提到的,反正你所体悟到的,再跟社会和人世打交道的过程中,会应征某些东西。修行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养成。问:那么通过了解我们也知道您行脚过很多地方,有一些什么地方是让你印象深刻呢?答:我比较集中行脚的过程是在和年,特别是年我们参会惠通老和尚。是在江西云居山,我们住在他的茅棚里面。有一段时间每天就打坐,以打坐、参禅为主。比如说他会被请出去到各地的禅房去指导禅修,我们就陪同他去。大概有大半年时间,这段经历对我来讲印象比较深刻。包括到美国之后,它会变成你信仰的一个根本。不管你对宗教的体验还是心理上的悟出。当你面对一下子脱离宗教环境独对八方,去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律师、会计师、房租所有生存问题等等,你会发现修行中所悟出的思想在养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同于常人的体验。就是说它不同于世俗生活里的某些价值取向。去处理一些问题,会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特质。当然有些地方也会显得比较笨拙。问:在这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让你难忘的事情发生?答:和老和尚参学的这个过程和他本人带给我的影响,云居山是一个大的丛林,老和尚在山上生活,按规矩来说他是不可以有自己的小屋的。让我最难忘的事情是我们刚刚去参学的时候,佛教的礼仪是要给他磕头顶礼的。他八十多岁了也给你磕头还礼。他这种谦逊跟慈悲可能并不像我们书上讲的大慈大悲的概念,而是一种你在他身边一种感应,你会身心变得柔软,很谦卑、慈悲。这是对我们几个年轻人来讲特别大的一个改变。本身我们在习武的环境下长大,自身菱角也比较分明,这是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影响。问: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中华功夫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不同的人文环境当中?答:看你适应性,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海外做文化教育传播最大的问题。之前我们只在乎我们有什么,而没有考虑到别人需要什么。不能一昧的强调传统正宗,而是看当地的群体需要什么,什么更适合他们,甚至我们有时候需要在形式上转变。对是否需要证件来证明功夫程度等,这都是后来的演变。在我们传统习惯中并没有这些,因为真正功夫的高深到一定阶段是很难量化的。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要多考虑别人需要什么。问:您怎么看待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中用媒体语言创造需求一说,引导受众认可我们讲的语言就是他的需求呢?答:这是一种职业的自信,是基于你做媒体传播的对市场或群体的看法。我们讲的适应环境需求也有前提的。我们是带着一身功夫去的,有自己的东西。但我觉得传播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不能主观认为我来教你,而是根据你的接受能力和方式方法把我带来的东西教给你。比方教功夫之前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中国教功夫一根棍子就够了。几百个学生我都可以带。但在美国就不一样,美国小孩你不能打不能骂。可能你就变成哄小孩的师傅了。而且你还得让他们对武术有体验,还要练出一定的成绩。这个对你的挑战挺大的。因为很难有一个定型的产品,拿到哪个市场都是一样的。在自己有的情况下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在我们少林文化传播中,最早在外面不作寺院不用宗教的形态,就是因为顾虑了宗教的形态跟意识背景差别太大,那么就用文化走出去,所以我们最早就是以文化中心走出去,相对而言大家的兴趣和接受度要强些。到现在可能会慢慢由道馆慢慢变成寺庙这样的一个过程。问:您身边外国朋友是如何看待中国武术的?答:老外讲的中国文化。第一个能冒出来的就是可能就是“功夫”。因为李小龙的原因,海外文化走出去第一个针对民众的介绍就是符号的介绍,向我们穿这个行头走在美国大街上他见到你就知道少林,他们见到出家人认为都会武功。那就是少林寺文化形态影响的。但你进一步了解的话可能会知道他更多,但这就是你真正走出去的一个标志。用中国的功夫文化走出去,就国家战略来讲,个人认为其实是最有自信的。这个部分老外看待他绝对没有可以质疑的地方。有可能后现代搏击发展起来的一些群体会质疑,但是以文化现象来论的话。老外对中国功夫都是竖大拇指的。问:那你有没有去相关的一些大学去开课呢?答:有,每年都有文化节,课后他们的反应都不错,我们也可以招到生源。武术是一个很好地方面,不管老人孩子都喜闻乐见,他们都喜欢。他是一个以肢体为载体的运动方式,容易接受。问:现在您在海外游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因为习武的发生过有趣的事情?答:也没有太特别的,但是少林寺的出家弟子出去,老外觉得你会功夫、都会对你有一种崇敬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好跟人结缘。如果你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师的身份可能人们下意识的跟你就有距离。那如果你会功夫的话跟大众接触起来更方便一些。问:像现在不同的社会它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社会问题存在,您觉得佛法在这个层面他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答:要论一个社会发展规律来讲,大家物质满足后转向精神上的追求,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需求。台湾在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走得比大陆早一些,80年代佛教类的各种团体很盛行。中国内地才刚刚产生了对身心这种需要。各种文化事业,新兴的产业都在兴起。说明社会发展的节奏已经到了。像欧美比台湾更早一些。他们现在的社会形态已经固化了。文化不是那么活泼多元了。人的问题也很普遍性。一则它是个人主义社会,每个人孤独感会比较强。去年在美国看到一个早期苏联解体后来到美国五十多年的老太太,后来先生去世了老太太一个人,她跟我讲在美国生活的五十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太少。所以到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心理压力、孤独、空虚等问题开始出现。我们现在社会大环境的节奏感强、荣誉紧张、焦虑。这些其实都是宗教关怀的问题。佛教会通过禅修的训练释放,解压。甚至是心理的疏导。然后通过静坐的培养他会把身心问题释放。问:对于法师的未来弘法利生的方向您个人有什么目标?答:我没这么大的题目去论这个事,但是也没停过。不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去做禅修等。在行持的过程当中,最宝贵的经历是去监狱给犯人做禅修。当时有一年多时间,每个月两三次去监狱带领犯人禅修的经历。这段经历对我来讲也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是我认为带过的学生里最好的学生,也是我最好的老师。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需求很现实,另外他的问题更直接,可能在特殊环境下他急于找到一种安定身心的方法。那他的需求也变得很直观,他可能问到的纯粹只是欲望的问题。第一次上课时会习惯性的讲一些大道理比如宇宙,人生怎么回事。当时有个黑人就让我闭嘴,说:你讲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用,我现在的问题是我在这里这种生活中,家人对我的否定,我太太要跟我离婚这些怎么办。他当时那样说我也很尴尬,但我很快做了一个调整,我坐在地上与他面对面聊天,然后他开始接受你,把你当做一个朋友。坐在一起后并没有觉得他是凶手,相互都很敞开。黑人就说:师傅,我当时做这件事纯粹是生理需求那时我年轻,又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但他现在要跟我表达的是我是做错事情了,我已经在接受我的惩罚了,我现在不能接受的是我的亲人朋友对我人格的否定,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们这个社会群体看他都是坏人,他确实做错了一些事情。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只是违反了社会的一些规则。我再去用心听他讲时候,想到中国人常讲的一个逻辑:真则善,善则明。所以我个人想法就是尽我的力量做一些真正能帮到人的、有实际需求的事情,不会纯粹为了宣传而做事。佛教之所以不像基督教这样主动去传教,这跟认知的观念不同,因缘你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我去你家敲门其实意义不大。如果你需求的话可能我的一言半句对你来讲都是醍醐灌顶。我觉得更多的是等待时机,在因缘条件的使然下让事情自然的发生,我觉得这个更有现实意义。

问:您觉得从道法自然的角度看,现代的居士它修行管理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建议?答:第一是看你自己需求什么,然后在满足你第一需求的情况下慢慢去深入。在家修行最好的老师就是以你的需求为前提。针对需求研习经典,慢慢理出头绪和方向,自然就明了。宗教存在上千年的历史,它自身的包袱就很重,他的经典都浩如烟海也很难。现在在大城市里会学一些禅修,它属于这个事修,以事显理或者说由量变到质变,对大部分在家修行的人可能不现实。可能学完了你觉得理论可以,但不现实。如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话意思就是你要投入一定的硬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效果。我绝对不是否定它的传承流派的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需求,对症下药。比方一个小女生纯粹就是情感问题她可能上升不到一个宗教问题。为什么我每天要读十遍金刚经,就是这个意思。问:您认为一个居士在世间他所经历的得不到和已失去的痛苦当中如何成就道业,最容易入手的又是什么呢?答:大部分的痛苦都属于已失去和得不到这样一个纠结跟撕扯的关系,其实是你把自己处于这样的情况下的。过去、未来跟得不到的都属于未来。从佛教的正念来讲它根本就不存在。其实它能存在的也就是当下这一刻,意思就是说过去就是过去了。其实痛苦一定不是事情造成的而是你自我意识造成的,你执取了某种的观念跟意识形态造成的价值观之后,所发生的、未发生的一定要符合你所产生的一些意识的价值和取向,我个人的规划、理想、目标等等造成的。我们有句话: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还要每件事情都想满意这本就是逻辑上的悖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这里抽离出来,昨日种种,昨日死。具体的办法是训练你有一种专注的能力,去专注当下。你就不会处于患得患失的这种状态。我们烦恼最多是因为我们自身没有一个安住的方法。问:佛法的智慧对于在家里修炼的居士,他生活管理的质量提高有没有什么次地法门?答:具体细节来讲,第一对自身观念的了解,比如佛教的缘起性空、因缘法对世间无偿痛苦的关照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念的养成。另外具体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单单佛教的常识对现代人来讲都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事是你想不开,是因为你思考的能力跟你思考的方法已经固化了。如果你的观念不断的再吸收,同一件事情多听取年长的人的解析,不同的意见等。所以方法太多了,各种流派都不好评论。但我觉得除了观念的养成。在操作上,禅修是一个传统的方法。能让自己经常的安定下来,去看到很多事情只是一种现象的存在,相对会比较理性。问:如果生命重来一次,您还会坚持什么样的观念?答:没有任何可执的观念,我甚至不会秉持今天的观念一定要活到明天。意思是我明天可能会并秉持不同的观念,佛教有一个很灵活的观点,法无定法。之所以定法不是一种滑头主义,而是人会因时因地而处于不同的时空和精神的状态。就像武术,不可能你说盘肘你就一定能防得住,如果对方是从别的角度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养成自己应变的能力根据情况去反应。问:您认为中国武术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国梦的建设,它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答:以目前中国文化形态,从文化领域来讲,个人觉得功夫可以作为一个先锋,而且已经是先锋了。就是打头阵开拓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一则是它的喜闻乐见的形态,另外它对任何人身心是有直观的影响的。我觉得文化最难传达的就是观念,最直观的就是音乐,舞蹈,包括武术。不管遵循某种方法马上你能在身心上形成一种具体的体验,这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但观念的传达可以否定。因为人的意识他会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已固有的价值观,武术对于国家包括文化走出去都可以作为一个先锋。问:中国武术对世界武术的传播交流您觉得有什么样的意义?答:纯粹武术文化来讲,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各国武术界民众都是认同的。我们现在可能自身的问题更多一些,如果在不同的区域还一直以某种固有的形态存在是不太恰当的。但可以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依着这个角度再去适应。不管从我的信仰角度还是我看待事物的角度,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本质才决定形式,形势决定不了本质。所以形式可以多变,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他所谓通的地方就是毅力,就像日本的茶道、武士道,它所谓的道就是心念的东西。心念不管在宗教生活里,在习武或者绘画任何领域都是相通的。

问:现在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太极拳发源地温县也是提出“重塑武术之乡”的口号,世界武术联盟网的宗旨也是为各宗门派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型的平台,将温县打造成世界武都,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或看法?答: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是以武都这样的形态,平台性质要很开放,按照武术的门派来论,陈式太极拳是一个家传的小拳种,但是它的形态之所以变得很博大,是因为太极的这种神韵很符合中国文化的气质,但可以把它放大,把他的承载性放大。就像茶叶,不管是禅茶,道茶这些概念都是附有的。说到底他只是树叶,但这种承载性怎么建立。要建立一个很好的开放性、包容性。如果你所有的选择和判断都是基于陈式太极拳的立场。想要建造一个世界性的平台,可能不那么容易。以这个作为一个立点,在概念的铺垫上养成。你像人们说的:天下功夫出少林,其实少林的功夫出自哪里,也是来自于天下。很多拳种包括咏春、太极很多。如果你愿意考究的话,他的根源都在少林,但少林的东西也是不断的汇集、分散。在宋朝的时候,天下武林的名家名派在少林寺住了3年,交流融会。就变成了今天的少林功夫体系,它的拳术有六七百套,器械各种有两三千套。我觉得他之所以可以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作为一个流派的基础非常牢固,这可能是一个小拳种来不具备的。既然有这样的志向的话,就要把这种平台的承载性、包容性让人看得到。让大家我愿意在你的平台上表达。问:请您站在一个武僧的角度对未来想习武的孩子给他一个温馨的建议?答:我觉得不要把它当做一种生存的手段,而是当做一个自我养成的很好的方法。特别作为中国人,我们中国人讲,男儿志气,这也是男儿气概养成的关键。

快问快答:问:您一生中最喜欢的是哪个字?答:“禅”问:请用两个字来概括到目前为止您所经历的一切。答:“因缘”问:请用一个词语形容您对佛法的理解。您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答:“缘起性空”,这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流派,且之所以能够创教的根本。很多人谈到佛教会认为佛教就是教人向善的。其实这些话对也不对,因为这些观念并不是佛教本有的。也不是佛教创造的,只是早期在佛教形成之前印度普遍的观念。或者认知的理论的方法。“缘起性空”是佛教的一个特见,佛教有共法,有不共法。共法是导人向善什么。佛之所以可以作为创教的教主,从这个立点出发去传扬佛教,这是它的一个特点。说起来是四个字,我们佛教这么多经点,可能就是在讲这件事。说了两三千年就是在说这个事情。对事物的现象根本质的体解,把握到它的一体性,就不会被现象迷惑也不会被本质左右。因为它不存在所谓实质的本质。所以它只是一个现象的存在。从我们现在的物理状态来讲真空它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物质的。而是以我们现在认知的能力跟物理学的手段认为在真空状态认为这是真空的。但其实里面还是有物质的,以我个人了解,我会变成一个遵循的方法,但我不认为它是一种真理。“缘起性空”也是我信仰、学习、修行的一个原始点。问:当您见到佛祖的话,您最想听到的是什么话?答:会心一笑。

编者按:童年也曾经过《少林寺》电影的洗礼,对于少林武僧的生活状态、生命历程一直有着未解的情结。主人公因为一份梦想的坚持而不将艰苦放在人生的记事本上,秉持着一份超然的态度。但在进一步的了解中也得知一个武僧武学养成的不易,以及丛林生长中的迷茫和坚韧,传道之路的艰辛和成长。基于少林武学的理论体系和佛教思想的引导性,让更多弟子通过习武而悟入禅境,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或许就是少林武术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









































白癜风早期症状
复方木尼孜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60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