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中国武术拳谚
发前必拿
熟手打生手
磨转脐不转
敌欲动,我先动
拳轻掌重指送命
硬打不如巧躲闪
柔化自当知斜闪
远踢近打搂住摔
金肩银胸锡蜡肚
肘不离肋,拳不离心
闪即是进,进即是闪
逢强智取,遇弱活拿
拳打三分,脚踢七分
拳打人不知,巧变敌莫测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来是一大片,去是一条线
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
近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
足来提膝,近便用膝,人退加踢
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中间变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有十下
眼要明,心要毒,手要狠,只要平日练得熟
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离不矮左右排
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发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
头打眼,二打胆,三打力,四打巧,五打分寸,六打手脚快与慢
眼法
眼为心之苗
心为主帅,眼是先锋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眸子练得精,制敌占上风
身法
练拳不活腰,接究艺不离
劲由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
发到手脚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
手法
两臂直如干,力大劲不济
出手如飘风,收手如狡兔
拳打不空回,空回不为能
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
宁挨十手,不挨一肘
步法
技击步为先
走为百练之祖
步法乱,手法慢
短对长,脚下忙
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大不灵,步小不稳
进步宜低,退步要高
脚底拔跟,功夫不深
上步不老,打人不到
活步做战马,脚手是刀兵
进步要紧跌,退步要松身
两脚踏定十字步,抡开两臂似闪电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不实则拳散,步不活则拳乱
腿法
起腿半边空
点腿如穿梭
若用腿打人,全凭连环腿
捧跤
善握者,握脑袋
巧拿不如痴打
上羁下拌
走对步赢跤
取胜在变脸
输跤不输把
站如熊,卧为虎
跤好撂,手难学
谁走在头里谁赢
勾子腿最粘,切子脚最搀
练跤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1、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所以,“拳脚要踢打”就是指练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指“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还是南拳北腿,拳理虽众说纷纭,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所讲的“气”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就会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体,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实,韧带柔软,皮肤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4、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这条谚语首先提出了对“手眼身法步”的技术要求,是针对长拳类矫健迅猛的动作而言的,长拳类拳术节奏鲜明,结构紧凑、灵活多变的特点,富有弹性的风格,正是这条谚语启示的内容。其次,这条谚语又启示了格斗中应取的方法。手疾、眼快、身滑、腿捷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浑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刚,乃克敌制胜的原则之一。
5、花拳锈腿,好看无用: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老形容姿势好看却不实用的拳套。这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不注重动作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习武者所练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惜,练习者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会拆解,表演起来威风漂亮,一经实战白窍不通。这样的习武者也被称为花拳锈腿。
6、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话。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7、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
8、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
9、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遛腿,就是踢腿,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必须坚持练习。因为腿是全身的支柱,务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稳,重心不稳,武术就没有练到家。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将腿遛开,筋骨柔软,肌肉不僵,可减少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现技术动作。腿功好,武术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现技术的基础。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艺。武术技术多以身体下盘为基础,坚持遛腿,加强腿部力量性和柔韧性,是掌握高难度动作的关键,是提高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技击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关节柔韧性高的条件下,才能敏捷而准确的运用各种腿法10、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为周身之主宰,腰活则周身灵活,腰皱则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关键。肩、肘、腕、胯、膝各部动作全靠腰来支配、协调,所以俗话说:腰为一身之轴。腰功扎实,达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转、折、叠、拧的动作便会随意自如。腰功还是技击动作的基础,象指上打下,虚左实右、明进暗退、一闪即击等都离不开扎实的腰功。
11、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踢腿时,大腿不用僵力,这既是抬腿轻;落腿时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点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紧紧相连,每起一腿都要讲求速度和劲力,大腿带小腿踢起,有一个加速度,这便是踢腿一阵风。这种踢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腿部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素质。
12、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象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象木桩一样扎实稳固。桩功可粗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一个习武者,腰活腿灵,就是缺少桩功,脚底无根,那么演练套路,就会流于轻浮,交手实作,也会气浮身飘,容易被对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13、练功先练桩,大鼎增力量:大鼎指倒立。拿大鼎,可使肩宽、身轻、腰韧、臂力强。大鼎是各种翻滚扑跌动作的基本功。拿大鼎是要“耗功”,倒身而立,越久越好。
14、未学功夫,先学跌打:跌打,是跳跃、腾空、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的总称,包括吊毛、枪背、空翻、侧翻、滚地雷、仙人跳、鲤鱼打挺、狸猫上树等许多招式动作。跌打也是武术基本功之一。练跌打既可以提高身体灵巧的素质,还可以增强练习高难度动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练习地躺类拳术的基础,还可以加强演习或交手过程中的自我表现保护。
15、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这条谚语告诉习武者,只有通过长期的苦练,才能体味到武术的奥妙,才能表现出武术的内涵,因此,在锻炼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纠正缺点,使功法、技术、姿势、动作不断趋于正确。身法,指全身动作的协调,动作的协调,要靠苦练才能实现。
16、读书要讲,种地要耕,练拳要想:练拳虽然是身体的运动,但是不用脑子不行,想,就是要对套路的结构提点为什么?对各种法则要求提点为什么?对招法的应变提点为什么?多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反应提点为什么?做到不仅动作姿势上模仿得正确,还要了解为什么那样做才正确,怎样做才正确,所谓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长拳中的弓步,要求前弓后箭,前腿扣脚掩裆,后腿崩直,脚跟用力。为什么呢?扣脚是练习“别法”,别住对方的脚。掩裆是“护己”,免遭对手踢中下腹。后腿崩直脚跟用力,可使步型稳固,对于拽、顶皆不动摇。光练不想,武艺难以达到登峰造极。
17、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等于练功。拳,指锻炼的方式,功,指锻炼的实效。光注意锻炼的方式而不注重锻炼的实效,就叫“打拳不练功”。打拳若不练功,拳术即使打得再好看,终是花拳绣腿。练功,就是为了实用。练功的含义很广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韧性,加强灵敏性,锻炼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应力等,都属于“练功”的范围。技击方法的熟练掌握,技击能力的具备,养生术的通悟与应用,也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主旨在于练成过人的功力。因为拳人人可打,功却不能人人练成。如海灯法师的一指禅功,现在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条谚语也做“拳无实功,一场空空”。
18、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从散打技击角度而言,贪多嚼不烂是每个选手应当大忌而特忌的。武术招法很多,千变万化,要想全部掌握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练习散打技击,除了要博学多闻,广泛涉猎外,还必须精通几招。这几招应是自己的拿手。应当是别人不会的我会,别人会的我精。如是人人皆晓的招数,就要练到别人达不到的火侯,这才叫绝招。摔跤名手宝三善使“泼脚”,这是摔跤中的俗招,人人都会,可是谁与宝三善摔,却常常使不出自己的泼脚,而着了宝三善的泼脚。他这一招实在是练到了精、绝的地步。如果光会许多招,实际运用时却生疏的很,那反到不如精通几招奏效得快。当然,如果千招会千招精,那是上上等了。
19、练拳千招,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熟和快,是搏人制胜的重要因素。熟,指招势熟,变化熟;快,指反应快,出击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20、打拳容易走步难:练套路,只要准确记忆,认真模仿,反复演练,时间不需很长便能掌握,有的人还能练得非常好,可是有的运动员虽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成绩,基本功也很好,却不能实作,就是因为不会攻防进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练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针对对手的动作、对手的技术水平,对手的身体素质在实战中变换。平时练习步法,尽管可以对单一步法反复练,对多种步法综合练,但是,如果缺少与对手实战中的练习,就依然是“纸上谈兵”。所以说“打拳容易走步难”。
21、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拳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步法起着调动周身各个部位以实施各种技击战术的重要作用。技击中的进攻后退,拳打脚踢,肩顶臂撞,无不倚仗步法来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还要靠步法的变化来动摇对手的重心,破坏其平衡。步法对,拳脚则顺,步法精,出势则疾,进退则灵。步法是协调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础。步法练好,才能保证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运用。各个拳种和技击术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击和截拳道中有滑步、侧步、疾步以及快进快退等。传统武术中的步法更是多种多样,象八卦掌绕圈走转的趟泥步;戳脚左绕右划的玉环步;查拳虚实相兼的走风摇晃步等等。这些步法都有其特点和用法。归结起来,规律却是一个,就是都要求整个身躯和四肢配合协调,巧妙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出击或防守。步进身随,步退身回,始终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22、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既然步法在实战中极为重要,那么,在实战中首要的是观察对手的步子。身摇而步动,由对手身体的微笑摇晃而判断出步动的方向,由步动方向而判断出进攻的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破法。这条谚语的另一个含义是,看一个人武功的高低,首先是观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稳健、正确,其次才看他的拳脚是否合乎法则。因为步法好坏是一个人武功高低的标志之一。
23、一步练错百步歪:步法如此重要,那么从一开始练习就要力求准确。步法训练首先是基本功阶段,腿功、桩功是练习步法的关键。其次是进行基本步法的训练,要求掌握各种步法的要领,练熟练精。第三个阶段是进行各种步法的变化和灵活运用的训练,还要进行步法与招法的配合训练。步法一旦没有打好基础,最后习惯成自然,那便不容易纠正了,这便是“一步练错百步歪”。
24、动则法,静则型:法,指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的方法;型。指演练中完成一组动作后停顿静止时的造型。动,指演练套路时的连续动作。动时,身体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间,顿挫有致;静时,造型威武优美,气势夺人。这样也便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套路的风格特点。
25、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敏捷若雄鹰,迅猛似老虎。
26、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27、一巧破千斤。四两拨千斤:这两条谚语强调了“巧”字在技击中的作用。巧是精通变化的代名词,是善于应付突然袭击的代词,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代词,是能化险为夷的代词,是以弱胜强的代词,是出奇制胜的代词。只有精通武术,熟而又熟,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武术家才能达到“巧”的境界。达到了“巧”的境界,便能以巧破拙,以巧破力,“巧”就是借力打力。对手力越大,劲越足,心越狠,来势越猛,被巧借打回的力量越重,败得就越惨。而自己所用的力量却很小,所以“一巧破千斤”也作“四两拨千斤”。
28、运动在身,用意在心:练武动身不动脑,势必四肢发达,大脑简单,所学生硬,缺少变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变为死手。只有身动心也动,不断探究拳术奥妙,技艺才会日日提高。
29、打拳要长,发劲要短:长,知演练的套路要长,为的是增力长气,锻炼耐久力。短,指击拳出腿时要有爆发力,即在短时间内将全身之力蓄于击出之拳、踢出之脚上,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拳家也称之为寸劲。寸劲集中体现在击打动作结束的瞬间,给人以干脆利落,饱满刚劲的印象。寸劲用的好,出拳有声,起腿生风。练习寸劲,首先要注意发力顺达,避免“力”的传递受阻,使力量顺利地送至一点。其次是先松后紧。力在传递过程中,肌肉应当放松。力在爆发之时,肌肉便当急促收缩,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发力时的加速度,使力量与速度结合得最合时宜,从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数倍。寸劲是武术特有的发力形式。他与呼吸还有密切联系,即所谓“以气催力”。发劲时伴随着发声吐气,气催而力刚。
30、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十二句谚语概括了对长拳类武术风格的要求。它在动作、姿势、节奏、速度诸方面都做了恰当的比喻。使习练者能通过喻体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则。拳种不同,风格便不一样,但长拳类的几十个拳种,象少林拳、查拳、华拳、花拳、戳脚、翻子、八极燕青等,风格节奏固然有很大区别,但总原则,大体不离这12句。31、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习武要注重刚柔。所谓刚,不单纯指刚劲之劲力,还指顶天立地的阳刚气概——头正顶天,形式挺拔,脚实抓地,根基牢固。所谓柔,也不单纯指柔软的力道,还指坚韧有余的精神,指收放适度的控制力,如同怀抱婴儿手托腮一样。
32、前手齐眉三尖对,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者,指鼻尖、手尖、足尖。三尖相对,指拳尖直出应与鼻尖平,又要正。偏于左则右边空虚,偏于右则左边空虚。脚尖也要与鼻尖相对,如若不对,身前俯则后足无力,身后仰则前方无顾。手尖于脚尖要齐,脚踢手随之。手足齐起齐落。拳打脚进之。不能有前后左右的偏斜。三尖相对是武术动作协调一致的要领,无论弓步拳、马步拳、虚步拳都应如此。以三尖相对的方式站桩,还能很好的调节气息。
33、意发神传,心动形随:意指情感,神指神态,心指思想,形指形体动作。武术运动与其它运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侧重于心灵“自我感染”的表现。所谓心灵自我感染,就是主观情感和主观思想对形体动作的支配。广而言之,不管练什么拳,主观上总有一种攻防意识,总会出现假想之敌,主观思想便要致敌于死地,主观情感也会随招式而变化,假而似真。狭而言之,练什么拳便会在什么样的主观理解支配下练习,比如练醉拳,总要先有一个似醉非醉的意识,再有一个以醉态奚落敌人的情感,练出拳来才能形神兼备。
34、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脚有支撑之能,练武术最忌脚无根。脚无根,则身易晃,重心易不稳。以脚踢人,力发于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催脚,力量贯于脚上,脚似鞭梢,产生巨力。腰为周身之轴。四肢运动全靠腰来主宰。腰一动,上可使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可使胯催膝,膝催腿,腿催脚。脚无根,腿难发,腰无力,腿也难发。要想腿击有力,当先练好桩功与腰功。
35、练武先求腿力:武术以练腿为主。腿法练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肾,劈崩钻带拿)则顺,六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则对,出势则疾,进退则灵,运用筋骨则易。腿力与脚力、腰力是统一的整体。练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脚力和腰力。
36、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对手躯体某一部位的变动,即可判断出随之而来的招式样。听到微弱的风声,便能识别出突然的袭击。凭借皮肤的接触,就会感知对手力量的大小、虚实和进攻方向。这是习武者在技击素质上应达到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需通过长期训练,反复强化击打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使感知信号向大脑中枢的传递,大脑指令向拳脚动作的传递在瞬间完成。
37、料敌在心,察机在目:技击中最讲究以逸待劳,以逸制劳。心中有数,把准时机,便可事半功倍。料敌在心,就是善于判断对手意图,其一举一动,一手一足俱在我意料之中,我即可玩敌于股掌之间。察机在目,便是强调要把握进攻的时机,啾准对手的破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小力而至大胜。
38、以静待动,后发制人:这里所说的静,指自己以外观形态与对手保持相对静止的姿势,调整体力,以逸待劳。静,还指内心的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对手的一切行动。动,指对手为了迷惑我而采取的无关紧要的步法移动和一切虚假动作。动,还指对手首先发起攻击的动作。交手之时,静以待之,待敌生乱,趁机击之,虽属后发,而能制之,这便是这条谚语的含义。
39、主动抢攻,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是强调先行出击的重要。当自己在精神、气势、体魄、力量、武技等方面均压倒对手时,先发制人,可一举获胜,在自己与对手旗鼓相当的条件下,判断准确,看准破绽,抓住时机,果断进攻,可出奇制胜。当自己的身体条件、武艺技术不如对手时,凭着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疾快的速度,不拖泥带水的动作,坚决果敢,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出击,可反败为胜。对手越消极,我当越主动,以主动制被动,以进攻克防守。
40、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在技击中,先发制人,可以掌握主动权,这是勿庸质疑的,但后发制人也有出奇制胜的妙用。主张后发制人的拳种、拳家均不在少数。后发制人,绝不是说速度要慢于对方,而是动作起动在后,动作完成在先。这就是说,后发制人的速度反而要更快。彼不动,我不动,是说绝不先动。彼微动,我先到,是说对方技击动机,袭击方位、所用招法刚一显露,我即做出反应,且要在对方目的未达到之前将其击倒。后人发,先人拳,就是说这种打法,虽发于人后,却先于人到,率先完成技击任务,这可说是后发制人的秘诀。
41、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这三句话,是三种防守反攻的技法。这一句强调对手已进攻但尚未达到目的的瞬间,截击要快。第二句强调反击应采用连续进攻的战术,一招未尽,一招即起,不容对手喘息。第三句是说如果对手拳快,则应让过拳锋,消其劲力,待其招势成为强弩之末,即行反击。这三种技法有一个共同点,即要求习武者善于掌握技击时机,使防守与进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42、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在交手之时,假如双方都不肯进招,处于“我待彼发,彼待我发”的境地,如何是好呢?这条谚语便解释了应对之法。“静”指伺机;“乱”指行动。也就是说,对方伺机,我便行动,对方行动,我便伺机;在伺机中不忘行动;在行动中抓住战机。程宗在《少林棍法禅宗》中说:“彼枪发,我枪拿,彼枪不动,我枪扎。此一扎也,不浅不深,非真非伪,明此机者,进乎技矣。”这段话便是对这条谚语的实际运用。特别应当一提的是,“彼静我乱”时的行动应当虚实相间,其意在于“引蛇出洞”。“蛇”不出,则真打;“蛇”一出,则属“诱”招,当变换再进。
43、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拳经中说:“三节即三体也,手为梢节,身为中节,足为根节。三节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在格斗中,身体三节各部都可用来击打对手。头、肩、肘、手、胯、膝、脚处处可发,处处可用。如拳谚所说:”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击打,却不能显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虚虚实实,使对手难以琢磨和防御。看似脚踢,实则用膝;看似直踢,实则后撩;看似肩打,实则肘撞。“拳打三节不见形”即是要求攻防应具有虎行无声,龙行莫测的特点。
44、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这条谚语是强调在搏斗中须树立克敌制胜的新年,突出战斗进取精神。在搏斗中,只能思进,不能思存,更不能思退。一旦思存思退,斗志先馁,便没胜利的希望了。所以拳家们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敢打必胜,勇往直前”。在搏斗中,精神力量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
45、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意,在这里指进攻或退守的意识;形,指身体各部的动作。在格斗中,自己的进攻或防守意识是不能让对手察觉的,对手一旦察觉,有了准备,自己的设想便要落空。对手为什么会察觉自己的意图,原因便在于外形把意识带了出来,暗示给了对手。比如手脚的轻微移动,身体的稍稍倾斜,肌肉的一丝颤抖,都会带出攻防意向。高明的拳师甚至能通过对手的表情、气息、目光的细小变化察觉到攻防意向。同样,高明的拳师也最能掩饰自己的攻防意向,或在格斗中不做任何预备势,或用假“形”诱使对手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样才能“乘其无备而攻之,又其不意而出之”。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招法就要快速,所谓以我为主,近打快打,“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46、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这条谚语讲的是发拳出击的要领。拳,必从拳位而发才会有力。拳位分上中下。上位在乳侧,中位在肋旁,下位在胯边。谚语所讲“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即是讲出手收手应紧靠身体,好象拧绳一样,完整而紧凑。发拳,必须短促严实,拧裹而发。拳出,不但拳面有力,就是手腕、小臂也有由于拧裹的动作而具备擦力、崩力,这便是如钢锉。收拳,是臂膊顺原路而回。它不是消极的收,而是“收”中带打。拧裹而发的拳,顺原路裹胯合裆,屈膝扣足,五趾抓地。拧身时以腰为轴,快速谨严。
47、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练拳讲究“上体宽舒自然,下肢沉实稳健”。宽舒自然,是强调松弛而不紧张,这样上肢才能随时进入进攻或防守的状态。沉实稳健,是强调桩实步稳。桩实,即落脚如生根,任敌挤、撞、顶、靠而不动摇。步稳,即迈步如行犁,一步迈出恰恰到位,挤乱敌人重心,自己可攻可衬。桩步沉实,脚步稳,出动作既不飘浮,又不僵硬,外顺内实,庄重安逸,可使同身蕴藏着的充沛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桩实步稳,是各种拳法都重视的原则,而形意拳、大成拳,南拳对其重视的程度尤为突出。
48、转身回打,其机在头:在拳术及器械使用技术中,有转身回打的招法。一些人以为转身就是亮出后背,即使回打仍感迟滞不快,且容易被对手乘虚而入。其实,转身打法的关键在于“关”,掌握了“其机在头”的要领,“回打”何滞之有?头,是人身体的主宰。如身欲右转,一定先右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才随转。如身欲左转,也一定先左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体随之。这各左右转身的方法,快如旋风,决定会露出任何破绽。须注意的是,转身回打的步法得灵活,至于是左回身还是右回身,要依据自己的步法而定,以免自绊腿脚。
49、兵贵神变,势势相连:变,指变势,也即变招。交手放对,立守一势,难以应敌。因此,须立一势,又立一势,复换一势,迅速变换,才能使能手应接不暇,而胜势在我。如果只仗着一种招法,就会被对手洞悉虚实,不能全胜。《说唐》描述的程咬金三板斧,就属“立守一势”之列。换势迅捷还不行,必须以逸待劳,或未发而先人,或待发而后应,随时审势,见隙而进。能用一招获胜,决不复用第二招。
50、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是技击心决,也就是在技击中对自身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消除由于对手身高、体壮、技强、声望大而使自己产生的压抑、忧虑、紧张等心理负担,而使自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如入无人之境,从而产生必胜的信念,在竞技过程中可以毫不受外界干扰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51、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后一条谚语是对前一条谚语的具体说明。练习对手进行格斗,逼真地运用各种招数对付假设敌的各种进攻。这样练习,一方面加强了练习的严肃性、实战性;一方面可使招法形成条件反射。这便是无人似有人。真正交手之时,应当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受对手攻防的支配,象练习时那样充分发挥,随意自如,从容不迫,始终把握住主动权。这便是有人似无人。
52、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指主观直觉反应。智,指灵活、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智慧。知,是了解、把握的意思。这条谚语指出,凭直觉反应能探知对方的意图,凭着自己的智慧隐藏起自己的意向。令敌人两眼一抹黑,而我心中明如镜。敌人不能了解我,而我能把握住敌人。这就象明眼人打盲人,占足了优势。
53、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武术练到了化境,伴随而来的是举手投足均能收到技击效果。拳脚用不着摆好动手的架式,思想用不着做好应对的准备,大脑皮层对人体手足的控制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突然袭击可以本能的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意识与行动在刹那间似乎割断了联系,似乎全凭着本能应对,这便是无拳无意,是习武者追求的真意。然而,无意绝非真正的无意识,恰恰是意识敏捷的反应。由意识到动作之间的指令传递快靠几乎使意识与动作同时发生,看起来好象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行动一样,无拳也绝非真正的无拳法,而是不拘泥于拳法,相敌之情形而行之。无拳无意,是武术的最上乘境界。
54、拳打三不知:拳打不知,是说发拳要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有三,即我不知,你不知,他也不知。这是说应对之捷,出招之快,自己尚不及想,对方尚不及反应,旁观者尚不及看清,对手便已被击倒,这可以说是对“无拳无意”的具体描绘。
55、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我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连续快攻,原则是速胜。即使后发制人,也要后发先至,双方交手不过是见上几招的事。几分钟,几秒种之内就要见个分晓。象武打电影中那种长时间的打法,并不体现武术技击的原则。因此,武术便要求拳手灵活巧妙,勇敢刚劲,在刹那间解决对手。即“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如果几招之内不能打败对方,那就说明自己的本领不足以速胜,就需要长时间的较量下去。这时便不仅是比武艺,还要讲体力,拼气力了。
56、上步六合手,打不赢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着就跑:“六合手”“五花炮”是少林拳种中散打招势的名称。其招势迅猛巧妙,往往能一举奏效。先发制人者常常使用。谚语用这两个招势代指一个人善用的招法,说明这样一个技击策略,在技击中,自己已经使出了最拿手的技艺,尚不能取胜,那便已说明自己的实力不及对手,就应当考虑战术上的迂回,战略上的转移,以图“东山再起”。最好不要硬打硬拼,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当然,在对敌斗争的生死关头,又另当别论。
57、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交手过招,不能实心眼。正所谓“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虚实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变招的虚实,即散手的每一招都可虚可实。如引手(或称逗手)是虚招,可诱敌出击,如敌尚不及反应,这一招可变为实招,可劈、可拍、可抽、可抓。崩拳是实招,应当一拳制胜。倘若被敌遮拦,就应当即刻抽拳撤劲变为虚招。这就是“彼能破,手则虚,彼不敌,手则实”。二是相搏中的虚实。就是欲打其上,先向下取之;欲取其左,先向右引之;欲制其于绝地,先卖破绽以诱之。除此以外,还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虚实。彼手上击,下方必虚;左击,右方必虚,前击,后方必虚;脚踢,支撑腿必虚。避实就虚,乘虚而入。虚劲,是试探性的,因此劲力蓄而不发,柔韧有余。实劲,是要一举奏效的,因此劲力充足刚劲。技击要求“虚实互用”,那么劲力的掌握便应是“刚柔相济”了。
58、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短遇长,“逼”为上。个小为短,力弱为短,拳艺不高为短,兵刃不长为短。短是个弱点。然而,短却并非不能胜长。短欲胜长,常用的是“逼”法。逼在这里应做接近、靠近、挤进解释。交手双方越接近,则长者有弊,短者得利。长者周转不便,短者可任意发挥。如果短者见长,惧而逃之,长者鞭可及,短者必输无疑。短胜长,闪为进。闪本是躲。如果闪就是为了躲,那是只守不攻。闪,应是为了进攻,是躲避敌人的锋芒,换个位置出击。个小力弱者正面迎击身高力大者,必要吃亏。以闪为进,避实就虚,方能奏效。短胜长,活胜死,技击中,历来是活手胜死手,活步胜死步,心眼儿灵活的人胜死心眼的人。活者,灵活多变之意。短者不活,弱上加弱。短者灵活,闪展腾挪,才正是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短胜长,速制慢。持久战对短者不利,在战略上,短者应求速战速决,在战术上,也要以快取胜,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先至。
59、拳贵神速,劲发宜促:拳出如迅雷,令对方不及掩耳。劲发宜短促,如万均之力爆发。技击中,虽忌讳多余的预摆和频繁的滑步,更不宜暴露攻击意图。很多拳种的技击法讲究不用预备势,双手下垂,似无备状,其用意在于掩护自己,迷惑对方。以便快速抢攻。快速抢攻,不可顾前不顾后,而要攻中有防,避免抢攻失利,退守无着,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60、“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掩,遮蔽、掩护之意。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是强调“打人先互己”。攻守结合得紧密方为上乘拳术。有道是“有攻无守,破釜沉舟,有守无攻,坐以待毙。”这话固然夸张,但却讲出片面性的危害。所以,有攻必有守。左攻则右守,手攻则脚守。一手出击,则拳攻而肘守;一脚出击,则脚攻而腿守;一步迈出,则进可攻而退可守。保护住自己,才利于消灭敌人。狠狠打击敌人,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八法
武术术语.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种方法总称.具体要求是:“拳(手)是流星眼是电;腰(身法)如蛇行步赛钻;精神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即练功要求做到手捷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充沛,气下沉,力顺达,功纯青.
四击
武术术语.拳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击法.“踢”指腿法,包括蹬、踹、弹、点、缠、摆、扫、挂等;“打”指拳法,包括冲、撞、挤、靠、崩、劈、挑、砸、撑、搂、拦、采、挒、勾、抄等;“摔”指率法(旧称跌法),包括掤、巩、揣、滑、倒、爬、拿、捋、勾等.“拿”指擒拿法,包括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曰“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后世认为戚氏所言正是如今的踢、打、摔、拿.
步眼
武术术语.即步位、步点.较艺中脚步移动的最佳位置,包括初步的方位、距离、时机.拳家制胜,均靠步眼到位,得机得势.进,可以封堵、管扣、夺势诸用;退,以求避击,固势之利.
溜腿
武术术语.亦称踢腿.各种直摆性或曲伸性的腿法练习.动力性柔韧练习方法.一腿直立;另一腿以髋关节为轴,依靠大腿肌群与髋腰肌的收缩与协调配合而踢起.
外门
武术传统用语.较斗中,指对手的手臂外侧.
里门
武术传统用语.较斗中,指对方的手臂内侧.
侧门
武术传统用语.指人体之侧面,包括肩、肋、腰、胯.亦称"边门"、"偏门".
正门
武术传统用语.指人体正面,包括胸、腹、裆.
过门
武术对练术语.指一方扫腿,另一方向前跳步让过;或一方使用器械抡扫,一方跳闪避让,致使双方调换防卫的动作.如:一方位东,另一方位西.前者扫,后者跳,而成后者位东,前者为西.后者动作,即“过门”.
开门
武术术语.即散手准备姿势.又称“拉开架子”、“摆好门户”、“站好桩口”、“开手”.拳种不同,开门姿势略有不同,亦可采取自由式,或故意露出破绽,麻痹、诱惑对方.
引手
武术术语.试探性手法、出售在于引诱对方招架还击,探其虚实,继而使出自己的招法.
喂手
武术散手训练方法之一.教练或同伴反复或连续以一种方法或组合动作攻击对方,对方则按固定的招势进行防守还击.“喂手”也经常在教学中运用,依照对方所练的招势要求,创造接近实战或与实战相一致的训练条件.一般是用来诱导学生理解某一动作的攻防含义.
硬功
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其身体各部具有比一般人强得多的抗挤压、抗击打、耐摔跌的能力.
内功
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方法训练,以提高精、气来达到身体内壮的方法.
外功
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使身体表皮部分具有比常人较强达的抗击力和抗磕碰的能力,达到外壮的效果.
五要
指练少林拳法中的五个要求:一要循序渐进,二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三要戒色欲与狂欢;四要涵养谨慎,不恃强凌人、好勇斗狠;五要严格遵守练拳的宗法.
内家拳
武术流派的说法之一."内家"起始与"外家"相同.黄白家在《内家拳法》中详述了内家拳法的内容,其中有应敌打法、穴法、所犯禁病法、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和十段锦中等.晚清时有人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
外家拳
武术流派的说法之一."外家"说法始于清康熙八年(),黄宗羲为王征南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博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然而,少林拳家和一些武术家对此说法持不同观点,认为少林拳是内外兼修的拳法.
未习拳,先学步
拳,即套路;步,指弓、马、仆、虚步等.泛指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等基本功.这句话强调习武者首先必须学好基本功,不要急忙忙去练套路;否则根基不深,将来技术水平也难提高.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遛腿,就是踢腿,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必须坚持练习.因为腿是全身的支柱,务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稳,重心不稳,武术就没有练到家.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将腿遛开,筋骨柔软,肌肉不僵,可减少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现技术动作.腿功好,武术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现技术的基础.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艺.武术技术多以身体下盘为基础,坚持遛腿,加强腿部力量性和柔韧性,是掌握高难度动作的关键,是提高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技击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关节柔韧性高的条件下,才能敏捷而准确的运用各种腿法.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所以,“拳脚要踢打”就是指练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指“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这是武术的基本要求,也是长期习武的必然结果.气,泛指人体的内在呼吸,它在武术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练武时力求气沉丹田,吞吐自如.筋骨皮,制人体的外表部分,包括肌肉、骨骼、韧带等,都要坚硬、耐抗、耐磨.既要"内"练,又要"外"练,二者兼备,缺一不可.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比武时,两手应象两扇门一样,根据来招随时作格、挡、拔、封等防守动作.与此同时,用腿做踢、弹、踹等动作攻击对方.
拳如流星,眼似电
流星,表示快速;闪电,表示明亮而迅速.意思是:习武时出拳要快速,目光要迅捷而灵敏,及时洞察对方的意图.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打拳不等于练功.拳,指锻炼的方式,功,指锻炼的实效.光注意锻炼的方式而不注重锻炼的实效,就叫“打拳不练功”.打拳若不练功,拳术即使打得再好看,终是花拳绣腿.练功,就是为了实用.练功的含义很广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韧性,加强灵敏性,锻炼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应力等,都属于“练功”的范围.技击方法的熟练掌握,技击能力的具备,养生术的通悟与应用,也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主旨在于练成过人的功力.因为拳人人可打,功却不能人人练成.如海灯法师的一指禅功,现在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条谚语也做“拳无实功,一场空空”.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所以,“拳脚要踢打”就是指练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即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为发挥枪头的作用,在练习枪术时,身法富于变化,活动范围广,气势奔放,并且使腰部用力与上下肢动作协调一致,扎枪平直,力点达到枪尖,准确性要求较高,故形容为"枪扎一条线".棍与枪不同,不靠枪头打击对方,多以抡、劈、扫、云等法为主,大多是横方向用力,动作幅度较大,一打就是一大片,故称"棍打一打片".意思主要指枪与棍在技术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枪如游龙,棍似旋风
或作枪如游龙扎一点,棍似疯魔打一片.枪扎出去要想令对手捉摸不定,绝不能直来直去,而要枪杆抖颤,犹如一条蜿蜒前进的龙蛇,不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劲力便发挥的淋漓尽致,收效也便显著.棍,若要招招见功,必须要快,所谓棍起生风,只有如旋风般劈打抽拦,才有杀伤力.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从散打技击角度而言,贪多嚼不烂是每个选手应当大忌而特忌的.武术招法很多,千变万化,要想全部掌握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练习散打技击,除了要博学多闻,广泛涉猎外,还必须精通几招.这几招应是自己的拿手.应当是别人不会的我会,别人会的我精.如是人人皆晓的招数,就要练到别人达不到的火侯,这才叫绝招.摔跤名手宝三善使“泼脚”,这是摔跤中的俗招,人人都会,可是谁与宝三善摔,却常常使不出自己的泼脚,而着了宝三善的泼脚.他这一招实在是练到了精、绝的地步.如果光会许多招,实际运用时却生疏的很,那反到不如精通几招奏效得快.当然,如果千招会千招精,那是上上等了.
剑走青,刀走黑
青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剑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换取胜.“黑”,是很毒凶猛之意,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峰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
上虚下实中间灵
上虚,指手上的技击意图,不让对手摸清虚实;下实,指底盘要牢固,交手时阵脚不乱;中间灵,指身法要灵活,可随意应变.即比武时,要虚实结合,灵活多变,兵不厌诈,见招拆招.
刀如猛虎,剑似飞凤
刀讲究威武勇猛,演练起来如虎添翼,凶狠泼辣.剑则讲究轻灵,潇洒,演练起来,突如蜻蜓点水,突如彩蝶穿花、红缨绣穗,迎风飘东,就象一只绚丽的飞凤.
有意莫带形,带行必不赢
意思是:出招进攻时,意图不能显露出来.假如进招意图暴露,就会被对方察觉,这样,进攻招法就会失灵,以至于失败.
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
强调武术中速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比武时,不管是出拳还是击掌,动作都要快如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对手打击对方.
花拳锈腿,好看无用
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老形容姿势好看却不实用的拳套.这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不注重动作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习武者所练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惜,练习者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会拆解,表演起来威风漂亮,一经实战白窍不通.这样的习武者也被称为花拳锈腿.
一寸长,一寸强
指用器械或徒手实战,此时,如果有一方能多争取一寸之长,就可能先于得手,从而取胜.所以练武时应尽量放大动作幅度以加强攻击力.比如冲拳时,不但要求沉肩,而且还要求顺肩,尽量放出去.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白癜风中药方白癜风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