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游记 >> 少林困局门票与假和尚当代少林十讲之九
有人说商业化和娱乐化使当今少林寺免于边缘化。其实少林寺最需要担心的应该是会不会被佛教界和信众边缘化。
当今少林寺的困局并非商业化、娱乐化和妖魔化,用佛家的话讲,这些都是“相”,根本不值一提。真正困扰少林寺的,一个是无解的门票迷局,一个是难以理清的假和尚问题。
从年登封县文管所在少林寺山门出售几分钱的门票开始,到年僧人接管门票,又到年政府在少林寺东石牌坊卖票少林寺参与分成,再到年少林寺门票差点被捆绑进入上市程序,门票像一个紧箍咒一样成为少林寺的时代困局。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再看看年少林寺门票权变更时的过程。当时掌管少林寺公章和签字权的是德高望重的释素喜老和尚,老和尚没有阻止合约的签订。当时能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僧人是年轻的释永信,释永信也没有站出来反对。由于关键时刻的默许或者让步,少林寺不得不开始了与地方政府联合卖票的时代。随着少林寺旅游人次的增多,没有哪一任政府官员会主动放弃足以影响财政的门票收入,也没有哪一任官员担负得起败坏祖业的骂名,毕竟再次获得门票管理权耗费了老一辈官员的心血。
蒋孝严不能理解大陆寺庙为何出售门票。既然存在着门票,释永信只能把门票权看作是主权。在门票取消几无可能,由少林寺僧人重新卖票基本无望的情况下,这个主权的维护显然考验着释永信和少林寺僧众的智慧,并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假和尚则更令少林寺纠结。
本来居士穿僧衣是一种礼仪。《香港佛教》总编辑秦孟潇年访问重庆缙云山时,出于尊重,就曾在正果法师舍利塔前身穿僧服示现僧相(见年4月《香港佛教》23页)。但是对于众多的武术学校来说,学生穿僧服和信不信佛没有关系,在他们看来僧服等同于表演服。而社会上也流行着穿僧服、剃光头、骗钱财的假和尚。年全国“两会”期间,释永信对假和尚横行无忌颇感无奈。
假冒少林寺和尚的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无论是江湖艺人还是反清复明的教会,无论是会武术的拳师,还是行侠的义士,他们大多喜欢与少林寺攀亲带故,不少人干脆自称少林正宗。做父亲的不会嫌弃儿孙多,明、清少林寺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众多假少林和尚,以至于有人考证所谓的“天下武功出少林”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官方最早选择了让民间拳师剃头、穿僧衣以用于涉外交流。而在民间为了表明正宗,很多武术学校校长也把僧衣、光头作为标准装备。少林寺青黄不接的时候,释永信组建的少林寺武僧团也吸纳了部分武校校长的加入,而各武校自己的武术表演队也常冠以“少林寺武僧团”的名号招摇过市。
除此之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官方电视台都喜欢用大场面、大气势表现少林寺的深厚底蕴,每逢重大节日、重要接待、重要活动,武校的孩子们就被拉出来剃光头、穿僧衣烘托场面。如此一来排场是有了,但僧与俗的界线却模糊了。与此同时,真正的少林寺武僧团也不断遭受质疑。释永信在回答《三联生活周刊》(年6月14日)时说,少林寺武僧团的成员不满18岁,不是僧人。既然连少林寺武僧团的成员都不是僧人却可以穿僧衣、剃光头,少林寺可以如此,武术学校自然也理直气壮。
其实,这些假和尚是不是出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败坏形象、有没有行骗。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河南省宝丰县赵庄乡善于表演魔术的村民以“少林寺武僧团”、“少林武术表演团”的名义,走出了一条“经济产业之路”,从业者多达万人,其中少林寺“方丈”就有30多位。他们出售膏药、欺骗市民、殴打警察、围攻城管、辱骂记者,气焰嚣张,有恃无恐。面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众多的“少林寺方丈”,连大名鼎鼎的释永信也难以自证正宗。
与此同时,少林寺近年的还俗僧人、远走海外的弟子也习惯在“少林寺”的招牌下谋生,少林寺只有在他们败坏名声、违反戒律的时候才能宣布与之切割(如在美国结婚的果林、延明等)。真假和尚的标准难以统一,使打假无从谈起,少林寺注定要在困局和争议声中前行。
(摘自《少林与太极》)
(文/岳晓锋编辑/刘强)
往期精彩回顾练太极出汗的状况表明修炼的不同阶段我是这样盘练王西安拳法的刘海科:知行合一德武并重河南武术评选表彰候选名单新鲜出炉,明天上午投票通道开通千人献艺亮绝活欢欢喜喜过春节古都武林精英轮翻上阵亮出绝活技艺欢庆佳节曹魏古都新春乐,全民健身在许昌春晚《少林魂》最大规模的节目河南造!带您揭秘幕前幕后练太极拳其乐无穷,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练习秘籍陈正雷讲述:推手动作要领之身法、手法、步法太极推手三脚平衡和妙脚应用太极拳黏手练功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