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千佛殿壁画及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21-11-18 13:48:10   点击数:

在嵩山少林寺常住院的最后,坐落着一座大殿——千佛殿。千佛殿又名毗卢阁,坐落在立雪亭后宽阔壮观的大月台上。此殿又名毗卢阁,初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年)。殿内绘有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此壁画为禅宗生活的充盈写照,乃国内佛寺壁画之精品,是少林寺现存的诸多壁画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者,为少林寺镇寺之宝,更为传世无价之宝。

殿西

殿东

壁画绘制于殿内东、西及北壁三面墙上,高7.5米,长42.9米,面积约平方米。少林寺建寺之初,便有了门壁神画《传灯录》载跋陀“年老移寺外,一善神常随拥护入手画像于门壁”。寺内殿堂也多用壁画表现主题,如千佛殿、白衣殿、初祖庵大殿、大雄宝殿、六祖殿、地藏殿等建筑内古代都有壁画,可惜多因兵火被毁,现寺内存三处传统壁画,即千佛殿壁画、白衣殿壁画、初祖庵大殿壁画。画面以殿中所供毗卢佛为中心依次展开,成“五百罗汉朝毗卢”之势。画面构图由山峦、祥云、波涛等,分为上、中、下三层,呈长形卷轴式徐徐展开,而非传统的对称构图模式。长形卷轴构图方式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与庄严肃穆之感,而其中又融入不对称美所体现出的独特的生动、活泼和自由之感,使观者无法一眼尽收,须慢慢观赏、细细品味才得其中之妙。

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以线条勾勒为主,整体视觉效果简练而明晰,用线粗犷而有力,并搭配以简单的色彩衬托,主体色调经历了约五百年岁月之后,呈现出风尘仆仆的佛教黄,反而增添了一种天然的厚重之感。其中部分人物的面部颜色呈黑红色,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初工匠在创作时曾在颜料中添加了铅粉,而后随着岁月变迁,铅粉和空气中的氧气产生氧化反应,所以原本浅色的部分变为今日所显现出的黑红色。

五百罗汉的人物动态不尽相同,或合掌礼拜、或托钵显法、或捻珠默念、或托经研读、或仰面观天、或低头沉思、或怒目而视、或笑逐颜开……表情生动、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且各个人物的比例协调而严谨,对于面部表情及双手的刻画尤为精细。在简单的寥寥数笔之中尽显浑然天成之感,而其中部分罗汉的手部绘画更是一笔勾勒而出,一气呵成。五百罗汉多为半身像隐于山峦、祥云及波涛之中,以营造出超凡脱俗之感。

壁画中的三层人物又被分为若干组合,少者三五人,多者十余人,并且前后遮挡关系明确,正面、四分之一侧面、正侧面、四分之三侧面及背面形象的透视效果均描绘准确、动态协调,并以柔美的曲线表现面部及衣袖褶皱居多,给观者以平静祥和的视觉效果。同时,组与组之间互为呼应,若将罗汉们的视线进行延伸,则会发现众多罗汉的眼神均有交汇,彼此在动态交流的同时亦有眼神上的沟通,而各层罗汉中也有不少人物或仰视、或俯视,打破了僵硬的三层层次序列之感,而使整个画面融为一体。

▲毗卢佛造像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宏大的壁画创作,画面的主题人物却并不在画内,而是位于殿内中央高大的毗卢佛造像。创作者运用巧妙的构思,将平铺的画面与立体的造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完成了壁画在空间上的异度同构,可谓珠联璧合、匠心独运,体现了高超和前卫的创作思想,这在国内现存古代壁画中是十分罕见的。

全幅壁画未见作者署名,但由其精湛的技艺和构思可知,千佛殿壁画绝非出自一般民间画工之手,并且如此巨大的工程也定非一人能力所及,应是众多壁画艺术家同心协力、经年累月、呕心沥血所创作出的艺术结晶。

▲毗卢佛造像(局部)

千佛殿壁画的艺术价值十分高超,其表现手法也是相当奇特,具备以下几个特色:

1壁画有独特的“转像”艺术效果

在东壁中层的第二组中共有21位罗汉,左侧有7个罗汉各持一物,有经书、念珠、如意、钵盂、手铃、拂尘、条筐等,另有5个罗汉做拱手状,还有1个罗汉展开经书作阅读状,其余的似在细听。在诵经者右侧有一个罗汉仰面捧起一个钵盂,从盂中升起一团彩云,云中化出一个小罗汉,两三罗汉望云头而敬之。又有一罗汉手中托起一尊佛,佛束腰坐在莲花宝座上,画面左起的第二个罗汉作拱手状,双目圆睁,无论你站在哪里看这位罗汉的双眼,他似乎都在看着你,其“转像”效果,让人啧啧称奇。

2第二,壁画画面生动,形象传神

它以山水云气作底衬,并将五百罗汉区别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又分若干人物为一组。画中的罗汉动作,非千篇一律,而创造出有的降龙伏虎、有的持钵显法、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朝觐上尊……且将壁画与整个大殿中心的毗卢佛合为一体,以展现出一种博大的气势,显示出壁画与毗卢佛浑然一体的天然联系,使人感到一种严谨而磅礴的韵律感。壁画中的五百罗汉甚至各有各的眼神,各有各的动作。而众多的眼神、面部表情与动作则十分协调,其形象没有其他宗教绘画中给人的“可怖”印象,而使人感到一种可敬、可爱和可亲之感,形象的刻画出了人物的生命力与性格特征,让人物从画面走到观者中间。例如,东壁下层第二组身旁立一猛虎的那位罗汉形象,面部似古松,显示出一种刚强。他两眼圆睁,黑自分明,直射对方,两足作丁字步而立,前脚尖着地,使得上身微斜,他一手挥棍,一臂弯曲而并伸二指,显出一种力量,传神形象;又如位于北壁中层的第四组的那位托香炉的罗汉,将托盘供举于肩,两眼正视前方,显示出一种威严。再看他身旁的两个年轻的罗汉,望着三足鼎内升起的云雾中的独角怪兽,其面部表情惊奇得像戏耍的孩童一般;再如,一位罗汉手提一串佛珠,一手将拂尘指向怪兽,其神态十分自然,又似很有经验地向另一位罗汉讲述经法,而那仰面而听的小罗汉虽然只是用侧面描绘,却依然能表现出他听得是那么认真。我们从旁边一位老僧那咧嘴而笑的神态中可以晓得他的会心之处,而周围的罗汉或侧面而闻,或正面而观,或拱手而视,均表现出认真与恭敬,共同描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众罗汉听经图。

3第三,壁画重彩平涂,工笔写意,气势磅礴

千佛殿壁画,上层的背景是山林,中间是风云,下层为水浪。画家在各层的背景上所绘制的彩色罗汉,轮廓简练清晰,着色轻淡,协调雅致,只有人物的面部和肌肤袒露之处,多为茶色、灰白色、深棕色或黑色。据分析是由于在当时的绘画过程中,所使用的颜料中掺有铅粉,而日久之后变暗所致。但仔细观察后,罗汉的五官和其他部分的纹理依然清晰可见。千佛殿的壁画均为线条表现手法,完全继承了中国的工笔画风格,但不同之处则是在画面中更突出了写意。作者用圆润的铁线描,表现人物的面貌,手臂肌体;用高古游丝描,表现了拂尘的轻扬和水波浮动的质感。作者在表现人物衣纹时,起笔多用钉头描,行笔多用粗铁线描,线条转弯之处则又多用折芦描。可以说,画家用三者相结合的“应线空物”描法所勾画出来的人物,具有“吴带当风”的艺术效果。那数以万计的由细渐粗或由粗渐细的双曲平行线的勾描手法,则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

千佛殿巨型彩色壁画出于明末无名画家之手。其设计大胆,画艺精美,画面紧凑,大方耐观,具有唐代吴道子的风格,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镇山之宝。

(来源:少林寺《禅露》编辑部)点击“在看”,菩提路上,你我同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122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