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游记 >> 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特点成因浅探
按照文化发生学,禅与武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脉络,其发生发展各有各的路径和过程,但由于少林寺这个特殊的禅武文化并存的载体,使禅与武出现了合流,出现了以禅武合一为特点的少林武术。下面,我从少林武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来浅析以下少林武术禅武合一这个特点的成因,以求大方之家指正。
禅与武方方面面的共通性,使武术与禅的结合也有了可能性与必然性。
这里,我从下面几个方面略加分析。
1.禅与武的体系都是相对开放的。禅本身就是外来文化在中国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营养,才逐步发展完善了的。武术体系虽然历来都有各门各派的门户之见,但是它的实战性使它无法独守绝技,只要两人过手就无法保证武技密不外传,除非你身怀绝技又从未与人交手,可未经过实战检验的武术秘技又算什么呢?所以武术的实战性决定了它最终的开放性,只是别人为弄清你的招数所付出的时间长短而已。这样两个都是相互开放的体系,又在同一个体上进行实践,其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吸纳就在所难免。
2.禅与武术都主张不离世间,崇尚弃恶扬善、保家卫国的道德观。佛教大的方向是主张脱离世俗的,但在中国人崇尚现世的观念影响下,被中国化了的禅宗就非常强调现实生活。《坛经》是禅宗的立宗之典,它就明确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同时,从禅的定义来讲,它是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Dhyāna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也就是说,禅本身就有弃恶扬善的含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都是禅宗主张弃恶扬善道德观的体现。武术呢,作为一门技艺,道德的引导与约束更成了它的灵魂。
历来习武者都首讲武德,如果会武之人不讲武德,那就如一个人的行为失去了方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三国的吕布就很典型。相同的道德要求,为它们的结合也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明代程绍的《少林观武》七律诗中,就表达了禅武合一、保家卫国的道德观。诗云:“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定乱策勤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
作者简介:
陈同山,少林小龙教育集团董事长
张国昌,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摘自:《少林与太极》
文/陈同山张国昌
编辑/周镠超
往期精彩回顾7月,世界各地有哪些武术活动?一张图带您了解陈瑜太极首次走进河南开封授拳传艺祝贺:张胜利当选温县武术协会主席王振虎:从特警部队出来的太极名教练“少林”与“太极”风云人物还看今朝迅速掌握太极拳发劲技巧及要领助你少走十年弯路刘海科谈少林拳:融合传统与竞技,走上现代擂台春晚《少林魂》最大规模的节目河南造!带您揭秘幕前幕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