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达摩是谁达摩见梁武帝何为一苇渡江

发布时间:2023/12/24 14:48:51   点击数:
一般认为,达摩是中国禅宗第一祖。“达摩面见梁武帝”是中国禅宗史上的著名公案,内含深刻的禅宗道理。“一苇渡江”是禅宗史上的美丽传说。那么,达摩是何许人?他为何要见梁武帝?为何又上演了“一苇渡江”的绝技?一、达摩是谁围绕达摩的这两个公案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距今约一千五百年。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非常兴盛。诗人杜牧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是晚唐诗人,晚唐距南北朝约三百年。也就是说,三百年之后的杜牧,游南朝故都——南京一带时,还看到了当年建造的寺庙有数百座之多。三百年啊,经历了多少战火、地震、拆毁、自然倒塌,还能剩下这么多佛寺,可见当年一定是佛寺众多、香火兴盛!就在这政治混乱、佛教兴盛的南北朝时期,远在印度的南部有位得道高僧,名叫达摩(又译达磨、菩提达摩、觉法)。这达摩大约在齐梁时期,出于传教目的,驾着一叶扁舟从印度出发,跨过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经过中国南海,在广州登岸。印度人达摩何许人焉?本号前文谈到“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即,相传佛祖驾前的尊者迦叶了悟了佛祖之意,创立了禅宗,用佛教界用语说:迦叶接过了佛祖传下的禅宗“心印”(“心印”意即佛祖悟得的人生实相、修行密决、世界本真真理、解脱烦恼之类的方法、道理),成为了事实上的禅宗初祖。从此以后,禅宗传入世界,迦叶之后,禅宗“心印”历经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等禅宗二祖、三祖、四祖……流传了下来,直到约千年之后的达摩。也就是说,南印度人达摩得到了佛祖经迦叶传下的禅宗“心印”,是得道高僧,是与迦叶、阿难、末田地等尊者平起平坐的印度禅宗一祖。二、达摩见梁武帝达摩在广州登陆后,先在岭南一带传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达摩西来之时的南北朝,已繁衍生息数百年之久,岭南一带佛事也很兴盛。但佛教派别众多,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派别虽已不少,但禅宗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达摩带来的禅宗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新事物嘛,接受起来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阻抗,所以,达摩在岭南一带传教多年,应者寥寥。来中国时间一长,达摩可能就了解到了中国人的一些特点:一个新事物,如果皇帝赞同了,借用皇帝无所不在的威势,推广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达摩还打听到,当时南朝的当政者是颇具才干、爱好文学的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萧衍信奉佛教。于是,达摩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当时的首都南京,决定游说梁武帝。这就上演了禅宗史上著名的公案——“达摩面见梁武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有事上朝、无事做诗、再无事了拜佛”的梁武帝,忽然听门人报告,有一南来番僧求见。信奉佛教的萧衍一听,喜上眉梢,心说,“怪不得昨夜灯花跳动,原来应在此人身上,这或许是我大梁百姓之福!”。心里想着,朗声说道,“快快请见”。殿门开启之处,走来一布衣芒鞋,袒胸露臂的游方僧侣。初看此人面目黎黑,胡子拉茬,低眉顺眼,细瞧之下,风尘仆仆中,隐隐透着一股淡淡的灵光,目光开启处,有一种莫名的悲天悯人之神态。此人就是得道高僧达摩。见了达摩之后,自认为精通佛理的梁武帝决定试他一试,看看是真正的得道高士,还是混饭吃的挂名僧人。于是,那段禅宗史上著名的对话就此展开。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廓然无圣。”又问:“对朕者谁?”答:“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答:“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达摩和武帝的这段对话是禅宗公案,里边包含着深奥的禅宗要义,还包含着禅宗不同于其他各宗的独特之处。此中深义究竟是什么?小编这里卖个关子:此处暂且不表,等讲到坛经时再接这一话题,因为六祖惠能曾应弟子要求,解读过这一公案。我们虽然对此中深义不甚了了,但能从中看出:武帝与达摩话不投机,所以经籍记载“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三、一苇渡江既然话不投机,达摩的目的就没有实现。俗话说得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中国当时的政局是南北对峙,南有南朝梁,北还有北齐和西魏等政权。所以在梁武帝处碰了钉子的达摩,就有了北去之意。但,可能出于“陈国祭国困孔子”般的目的吧!梁武帝自己虽然不认同达摩的教理,但又不想让这个教理北传。所以梁武帝虽不用达摩,但好吃好喝供养起了达摩。实际上,可能名为供养,实则软禁。时日一长,虔诚信教的达摩就呆不住了,于是在一个朗月星稀的晚上,他封存了梁武帝给他的锦衣御食(或许还有金银财宝),拿着自己来时的粗布行头,不辞而别,打算横渡长江,到北朝传教。“达摩跑了”,梁武帝很快就知道了消息。龙颜不悦的武帝毅然下令:“无论如何,给我追回来”。正当达摩到达长江岸边、寻船渡江的时候,后面骑着快马的追兵到了,甚至马背上军官半带威胁,半带恳求的急切语言已传到达摩耳内,渐渐地面容也依稀可见了。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怎么办?假如是我们俗人,答案只有一个:束手待擒,乖乖就范。但不要忘了,达摩是得道高僧。且看他,不慌不忙,双掌合什,从容闭目,念念有。接着从江边那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繁衍生息了千年的芦苇丛中,随手摘得一枝,轻轻抛入潺潺流动的江水之中,而后自己竟然也跳了上去。这时奇迹出现了,承载着达摩的一枝小小芦苇,不但没有沉入江底,反而如离弦之箭,乘风破浪,飞一般冲向对岸……。岸边只留下了惊掉了下巴的莽撞骑兵,始则惊异,既尔磕头如捣蒜,高呼活佛万岁……。斯为“一苇渡江”。从学术观点看,“一苇渡江”显然是一种美丽传说,是一种佛教界善男信女们的美好愿望。后来小编看了圣严法师的《学佛入门》等著作后,才了解到:在佛教徒看来,修佛到了极致后,是有一种叫“神通”的东西。所以,以此来看,一苇渡江是达摩的神通显现,似乎也是有可能的。至于究竟如何,小编也说不清楚,不敢妄下断语。读者朋友们,您认为呢?小编说不清一苇渡江是传说还是神通。但能说清的是,在禅宗史上,达摩确实到了北方,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后来又行化了僧可,将佛祖传下的禅宗“心印”密付僧可,同时,为了取信于天下信众,在他灭度时,又将自己的一领袈裟留给了僧可,以示得到真传意义。后历经僧可、僧璨……弘忍、直至六祖惠能,印度籍僧人达摩传来的、始于佛祖的禅宗“心印”一直流传了下来。所以,今天,当我们运用禅宗智慧创造通透人生、从容处理世事时,切不可忘了这个虔诚的印度籍高僧——中国禅宗初祖达摩。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134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