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指南 >> 浅谈少林心意把
今日谈一点我所知道关于心意把的一
点内容,武林中都在传着心意把,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亲身接触,所以显得更加神秘高神。
宁传十趟拳,不教一个把。
心意把打人狠,就是因为它以短打为长,左右结构是互为支撑的,所以特别讲究三尖相照,内外六合,外三合合的先是这个结构。第一基础就是箭杆穿叶牮柱式。立身讲究起如挑担,又是练就的直竖那一道劲。
而所谓的“夹角”,就是这些横竖“立木”中间的部分。为什么用“夹角”来讲呢,因为外向互为支撑还容易理解,也容易得,但内收的这个往往会被忽略,这个是尤其重要的,不然很容易被人打开门户,虽然现在练武的忘记了从下往上攻击的打法了。
心意把讲崩拳贵直,以放长击远劲力通透著称的通臂劈挂,则直接把这一样式打法称为“撑拳”,虽然与八极拳的“撑锤”形式不同,但撑锤首要也是个受力支撑。讲浑身的力量聚集到一点,就跟钉子入木一样,得能顶上才行,软了就跑偏了。要不看形意拳的,哪怕练出的拳劲再少,会的再少,也至少先是一杵一杵的把这个先搞出来。只是很多人练了一辈子,也就是一杵一杵的了。
不跑偏,是“中”。这个直,越直越长力越大,只是怕失衡。失衡失的是这个中。这个中又包含重心与支撑,也就是压在梁柱上的那些屋瓦等所有分量。自身分布匀均,此为中。筋骨的中看得到,劲力的摸得到,看不到,到了极致为混元。枝杈纵横。
提到夹角概念的重要,是因为这个对物体不要紧,它是自然生成的,有外撑就自然有内收。但是人体不完全行,因为人体的外撑,有的可以用筋骨直接做到,有的就必须用肌肉拉动,用劲力作用来做到。
这个说法很含糊,举个例子,凳子与凳子腿不稳固,坐着乱晃,木匠在底面与腿之间斜撑上一块木料,这就从筋骨上从劲力上引成了一个三角,有了力的引导,加强了紧固。
如果这个木料不是钉上去紧固成一块的,就是搁那顶着,那么它就只有外撑,没有内收了。人的胳膊,前一条前撑,后一条下按,开角大一点,调动一下躯干,似乎可以用劲力构成一个相互联合的外撑结构,实在不行,后手不按了,直接曲臂用手顶住前臂肘部,再把后肘顶在身上,这下稳固了吧?前臂有了一个自然上撑的力道。
这是筋骨支撑,道理是这样,但是技击中这么直接应用可就死板了,所以要以筋骨的拧裹钻翻,自然生成一个隐含的劲力支撑。这个练法是很特别的,并不能从直接形式上下手,得用功法先学会调动肌肉拉动。意念想着有个棍儿啥的,可就走火入魔了。这个筋骨的作用,就好像上文说的“小木块”了。很小,就在关节之间,这是筋。但就是这,也只有外撑,没有内收。那么好,你换过来,手上辅助一个勾拉之力吧,外形上有了。怎么隐含到劲与筋上呢?就不是结构的事儿了,而是真正的功力,也就是身体素质的养成了。这也是光想着两手之间有个皮筋儿是不行的,那就练成神经病了。那只是一个感受比喻,让你知道有那么回事儿,不能当做练功指导。
这是心意把狠毒而奥妙的大秘密了,今天把它揭开了。具体练过的,可以顺着这个理念找找。进步大了,心中念我个好,言语里能维护两句,我就很欣慰了。
心意把忌讳明显,所以心意拳师在过去都懂得藏假,就是不让人看出来。心意则是一开始就是隐含的,所以看不看的无所谓。这个夹角多大最完美,是有讲究的,当然人的筋肉是有松紧的,自行可调,但最佳体验度是有的,一开始必须从感应最强处下手,这个就叫“把”。
从摇闪把到劈拳,就是慢慢地从筋骨支撑,开放到隐含的劲力支撑。不过卖个学问,光知道也没用,得有法儿练,不然也没见外形类似的揽雀尾与懒扎衣出来类似的力道。说的是真正的那种。这些都是铁萼堂传太极拳的特色。都隐含着给练就了。
再如心意把,那些大谈意气的哥们,如果见了本篇,真是真传的话,想想拳“把”是怎么设置的结构吧。会突飞猛进一个境界。不过大多也够呛,真是有这个传承,也必然有这个感受,没往这走,大概是没有吧。人体确实是复杂难讲的,光胳膊上弄弄,也只会弄巧成拙。不过所谓“气”,就劲力上的气来说,可以说成是劲力那个隐含的延伸,意呢,就是指导这个延伸的。只要不出大格,折腾折腾,就养生上还是很好的,易筋经就是这么折腾出作用来的。
老话,还是希望稳步就班的学习,不要感觉自己是练啥啥拳的就一样行了,你不是你师父,也不是你师爷,你是个学生。四把、五行之前,不是还有十大形么?十大形那个结构,就又别开生面了。
心意拳、形意拳的结构道理是这样,但是功法体系却跟九式是反着的,更多是先从俩腿入手。俩腿入手是真功夫,也难了。理儿是这个理儿,但手上按我这个折腾可就坏了结构了。为了不被师父骂,还是老老实实练原本的好。
道理怎么讲?打法理念还是有区别的。打法理念,决定了功法体系。实战中,你绝少有机会玩这种游戏结构的,练了不管用,还练它做什么?成熟的拳法,玩的都是高级的。琢磨了一,不知道二,不是自寻烦恼?
身上就是枝杈纵横了,枝杈纵横就更复杂了,我们从简单的形式入手吧。顺着内收说,这个拉力形成的支撑,也就是弓弦与弓了。再往简单说,先不说弦,只说弓,回到初级的“支撑论”,这就引出了直拳之外的另一种支撑拳法——弧线拳。
弧线拳,走的是一个弧线支撑的内劲,也是可以说是圈向的。静态如结构般圈起来,则是圆撑、弧线撑了。这种撑力,因为长距离惯性的辅助,作用力可以更强。但是支撑必须有,不然就是撞击一下,压不进后劲去。也就是大根上不去,也就不是全整劲。也就能攻不善守了。当弧线与身体又有了纵横辅助的时候,整条手臂在攻击的同时,也就有了破坏力了,可以压制对手的攻击坐以待毙。这都必须有支撑,有夹角。学术点说,叫做“夹剪”、“拧锉”了,只是他打破了固定的拳架形式,用活了。
弧线拳也不是秘密,二式的蟾式,就是结金刚印的一个开放,第一式的鹤式把后背基础弄出来,蟾式的抱势一出,两腿通过三角支撑,这个自然就出来了。体验就是分分钟的事儿。难得还是各类情形下的保持,也就是功力,筋骨得有这个强度。
九式功法是练什么用的?就是练这些用的。太极拳能练成吗?别人那我不知道,大概能吧。
说到这个腿的夹角,又要说说三种马步了,重心稳固、三角稳固与四点稳固,三角与四点的关系,就是多了一个弓弦。这是开胯的真正用意,大步圆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三角稳固。当这弓与弦能活动的时候,也就打破形式,是站着是蹲着、甚至趴着都就无所谓了。大道者,自然也。
如果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zn/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