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故乡记忆露天电影

发布时间:2020-10-22 6:22:00   点击数:

再早的时候,村里有电影的消息总能第一时间知晓,因为同学大刚的父亲是村支书。来演电影的都得先到他家里,而他家就在我家后面,仅隔一条东西向的小胡同。

从知道有电影的消息开始,就一直期盼着了。一听房后头一群小孩子热热闹闹地奔大刚家去了,就知道演电影的来了!急忙翻过东墙去看,他家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了。

电影放映员的名字记不起来了,大家都叫他“二亩半”。院子里放条板凳,他把胶片箱拿出来,开始倒片子。因为上次放映完毕,片子还得倒回来,以便下次放映。识字的孩子从胶片箱上看出电影名了,大声地对外面的小伙伴喊,快叫恁娘做饭,今个黑下(晚上)演《墙头记》、《喜盈门》哩!

早有热心而健壮的小孩子拿着银幕去挂了,通常是村小学操场。后来,洪梅大爷的闺女女婿经常过来放电影,所以就近挂在外街的大坑里。一群小孩子兴奋地领了任务,奔跑着到达指定地点,找两棵粗大的树,会爬树的小孩子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拴绳子,底下的人指挥着——再往上点儿……

消息极速传遍这个七八百人的小村子,家家户户跟过节似的。早早地吃过晚饭,就三五成群地去了。“莫道君行早”,早有人用椅子、板凳、拉车子占好位置了。不过,大坑实在太大,盛得下更多的人。邻村闻讯赶来的人也都能找到舒服的观影位置。况且,即便空间充足,还有人专门到银幕后面——爱看反着的。我没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体验。

最先放映的叫加演片,相当于剧院里的垫戏、折子戏、二人转小帽。目的是等人,等人来的差不多了再演正片。加演的往往是阅兵式的纪录片,不必说成排的火箭炮喷着愤怒的火舌打向敌人的阵地,更不必说战机划破长空、呼啸而过了,单单是看着一列列革命军人挎着钢枪,整齐划一、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天安门,乡亲们就早已热血沸腾了——这效果根本不亚于任何一部正片!

百看不厌的有战争题材的“大片”——《地雷战》《地道战》《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刘胡兰》《小花》《渡江侦察记》《冰山上的来客》《董存瑞》《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英雄小八路》《林海雪原》《小兵张嘎》《邱少云》……

由于不断地重复播放,乡亲们对剧情都很熟悉,连台词都记得一清二楚,放映到经典桥段时,大家都跟着剧中人一起喊——

“不许动,我是李向阳”

“向我开炮”

“你的脸怎么红了”

“我代表人民代表党枪毙了你”

“中国共产党万岁”……

也有个别小孩子私下里特别羡慕那些日本鬼子、汉奸以及土匪之类的坏蛋,因为他们经常拿着个鸡腿啃来啃去的,实在太诱人了!

有时候演一些农村题材的电影——《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由于取材于农村,讲咱们老百姓自己的事儿,所以大家都比较喜欢。每每看到儿媳妇不愿意让公爹吃饺子的情节时,下面一片笑骂声。

戏曲电影也很受欢迎——《花木兰》《花枪缘》《卷席筒》《七品芝麻官》《刘巧儿》《屠夫状元》《天仙配》《朝阳沟》《五女拜寿》《海瑞罢官》《打金枝》《徐九经升官记》《白蛇传》《牛郎织女》《秦香莲》《春草闯堂》《樊梨花》《花为媒》《穆桂英挂帅》《杨三姐告状》《女驸马》《劈山救母》《风雪配》《诸葛亮吊孝》《杜十娘》……多剧种、广取材的一部部耳熟能详的经典,陪伴着我们度过无数个夜晚。我们看它们,它们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老家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所以豫剧、梆子、曲剧、评剧甚至越调都无任何违和感,乡亲们也都能吼上几嗓子。连剧中人也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原型,把小气吝啬的人叫做“老鳖一”;把娇里娇气、不懂农活的学生妹叫做“银环”;把清正廉洁的地方官叫做“老包”;把忘恩负义、不负责任的男人叫做“老罗艺”……

演到中间的时候,村干部往往要讲话。一般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动员或宣布——土地承包、引进照明电、窑厂承包、计划生育、修路、挖河、征兵、打更、交公粮……

小孩子不关心这些,有的听着听着睡着了,有的跑到发电机那里看热闹、闻汽油味。一开始用电就得靠发电机,我们叫它“电锅”(音)。后来村里扯上了照明电,不过,还是指望不上,因为供电量不足,所以经常断电。往往是后半夜起夜的时候来一会儿,乡亲们戏称它为“尿尿(抛音)的电”。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受欢迎。记得有部电影叫《海魂》,一是大家没见过海,对海上的事儿一点儿都不了解;二是正好那天胶片老被“烧断”,影响观看,所以还没演完人就走了大半。也不是每次观影都有美好回忆,偶尔也被大雨浇成落汤鸡。还有的时候听到谎信儿,说哪儿哪儿有电影,兴冲冲地去,悻悻地回。

也有被疯狂追捧的电影。有一次,我们惊奇地发现银幕跟以前不一样了,比以前的宽了一倍多。原来是要上映“彩色宽银幕”电影——《牧马人》《少林寺》。期待已久的电影终于来了!有的人看一遍不过瘾,听说哪个村又要演这部片子了,就急忙忙赶过去,一路追着看。

当然,邻村演电影我们也去看。刘村、张盘、社庄……三里五里的路子根本不是事儿,一溜小跑儿就去了。徐刘村爱在戏园子里放,《白莲花》《神秘的大佛》就是在那里看的。张盘爱在街口放,《特高课在行动》《夜半歌声》留下了深刻印象。还记得当时影片里出现logo“上影”,我说这是电影上集吗?哥哥纠正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社庄爱在“大社”那里放,还爱放武打片——《少林小子》《木棉袈裟》《自古英雄出少年》……,足够我们模仿一阵子的了。

散场回家,大家搬着凳子的,抱着孩子的,搀着老人的,有说有笑地讨论着剧情,小孩子兴奋地模仿着刚学会的台词或招式……静谧的乡村夜晚与白天显得有些不同,星光下房屋显得低矮了许多,路面灰白,远近响着几声狗吠。

一阵喧嚣过后,一切归于平静。而那记忆却永远地封存在每个人的心里,即便不常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jbxx/104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