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论文丨武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

发布时间:2021-12-9 15:37:52   点击数:

文章来源:

戴国斌.武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年)传统武术研究进展[J].中华武术(研究),,1(11):9-17.

[内容提要]本文将-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机理等视角推进了太极拳的研究;在少林武术研究中,以历史与文化视角深化了少林武术的研究。第三,在传统武术发展战略研究中,从当代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传统武术国际化、教育化、竞技化发展的思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研究和探讨了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未来传统武术研究,在借鉴他国体育发展经验的同时,应坚持“中国中心观”,保持“历史视角文化自觉与国际视角文化软实力”两条研究思路的合理张力,着力走出“传统武术的人类学研究、娱乐时代青少年化转型发展、老年化社会的老年化转型发展”三条研究新路径。

近年来,传统武术研究循着往年足迹继续前行。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全球化语境中,以历史文化视角研究了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流派衍变、文化过程、地域特征,从传统武术的当下发展出发推进了发展战略研究。

传统武术历史文化研究

人们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以及武术流派的发展,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剑与暗器等器械文化、侠文化。

1.1历史研究

先秦时期,楚人武术主要表现为最先发明和使用了长剑、在短兵加长的同时也将长兵缩短、形成了完整的射术理论和精湛的技术。明清时期,晋商的兴起和山西商业的繁荣,促进了镖局的发展,镖师们在平日里押镖、护院闲暇时的交流,以及大江南北的以武会友促进了镖师武艺的完善与山西武术的发展;徽商则不遗余力资助习武,不仅为宗族子弟和家丁习武创造了条件,而且将武术作为学堂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大批武状元和武进士,明代武进士56人、清代产生武进士人,而位居全国前列。清代,义和团将秘密结社与燕赵武术相关联,不仅习练拳棒、气功等武术,诞生了义和拳,而且以剑诀作为联络暗号。近代以来,人们将中国近代衰弱归因于“身体不如人”,并在“病夫”意向作用下,将中国现代化由“变器”、“改制”、“改性”转移到“身体手术”,掀起了尚武风潮,推进了武术现代化的军事化发展、体育化发展、竞技化发展;例如,精武会先在革命党人将其镶嵌于推翻满清政府的政治革命中而成立,后在商人以乡缘为纽带的商人网络中建立了总会与分会,终在省界网络扩大为民族认同、业界和志界联盟后,构建了跨地区、跨领域、跨阶层的多条社会关系互动交织的社会网络,成为当时第一大民间体育团体。

1.2流派研究

程大力指出,明代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相关,匾囤禅师在峨眉山传播的少林武术形成了峨眉武术的基础;清代峨眉武术与天地会有关,明代少林武僧解散后加入了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从而少林武术再次推动了峨眉武术的发展。

蔡宝忠、胡庆武认为,武当武术吸取道教玄武崇拜的“一物两体”阴阳哲理;形成“后发制人、守柔处雌、崇下尚退”拳理,将剑术道教化为“降妖除魔”的法器,并在张三丰的“南传内家拳、北传太极拳”中加以传播。

翁信辉论证了五祖拳创始人蔡玉明的武术传播——通过建立群众基础,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五祖拳的社会化;通过赢得泉州武林的承认,实现了五祖拳的本地化;借助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两向度传播,推动了五祖拳在泉州的发展。

吴尚认为,河南心意六合拳由明末清初的姬际可研习少林五拳后所创,由马学礼学之于姬际可后传播洛阳,形成了“四把捶”(虎扑把、鹰捉把、挑领把、横拳把)、“十大真形”(仿十种动物之象形拳)的核心技艺。在象形取意的仿生学生产中,武术不仅通过模仿动物的攻击力而拳术化、模仿动物生命力而养生化、模仿动物之态而游戏化,而且也在动物运动意向的身体化、人格化中增添了武术的文化表达力。

武术流派的形成,是以门户为阵地,以身体新体验为主线,以想象为动力,以差异化为策略,通过“一人独创/集体生产”与“独学一门/游学他师”等方式,在创拳者之后授拳者“我教的是我这一套”的创新性教学、习拳者“形成自己的东西”的创新性学习等共同作用下而得以实现。

1.3文化研究

在武术的文化特征研究中,武希玲认为,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是儒道共同作用的结果,儒家形成了武术“以德为上、忠君爱国、尊师重道、追求中和、文武兼备”的思想,道家则形成了武术关于“气、阴阳”等身体观。徐伟军认为,武术具有“内外兼修,神形兼备”的整体训练观、“入世进取,内圣外王”的尚武崇德观、“情景合一,道法自然”的拳法自然观。

戴国斌认为,武术对人类格斗“由野蛮而文明”的文明化,提高了文明社会对武术的接受度;“由制人而制己”的伦理化,在承担了对武术人社会管理的同时,将武术植根社会土壤;“由现实而理想”的理想化,以身体新体验、技击新范式的探索,将武术的发展着陆于武术人。权黎明、王岗认为,当下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文化性、哲理性、教化性以及审美意义的律动性和艺术性。

在武术传播研究中,翁信辉借鉴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研究《街角社会》的视角,对新垵村“大门前角武馆”、“下唐庵角武馆”、“大岑角武馆”等多个村角武术因“抢地盘”与“争影响”存在的冲突,因与邻村他族械斗以及抗击土匪的并肩作战经历、同属反清“包派”具有的相同政治倾向,后在沈扬德赢得乡绅支持、通过比武获得村角武术的认同等努力中得以统一。统一后的新垵村武术以五祖拳为核心,先是融入“强种救国”的历史语境,后是保持与现代武术组织的联系,而推进了五祖拳的传播。另外,人们建议推进传统武术的数字化发展;建立动作数据库,让青少年在动作组合、流派配置的游戏中体验武术,以“武德变量、学习环节、拳种风格与动作效果”等改革现行武打动漫游戏而传播武术文化。

在武术器械文化研究中,戴国斌考证了人们将剑带离战场、带进社会生活移作他用的文化过程。在王者的把持中,剑成为“天下”和“军权”的象征,成为王者的赏赐之物和权力有限让渡的凭证;在达官贵族的佩戴中,凝聚了他们对剑身装点的热情,铭刻着他们对“带剑”阶层和年龄的界定,折射了他们对剑之装点与使用背后关于社会地位的考究;在武术人手中,他们将兵剑的锋之刺、刃之斩,拓展为“三锋四刃”的新认识,建构了不同方法的技术系统,形成了“工行醉棉”演练体式;在大众手中,剑成为他们砍病魔、挥心理阴影的健康道具。周庆杰梳理了暗器的历史发展,区分为“索击、手掷、机射”三类,分析了侠文化带来的新发展。

在武侠文化研究中,戴国斌认为,作为文艺创造的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平天下之不平”的社会心理驱动下,由“显气节”到“重事成”、由“重事成”而“精武功”,武与侠合称。文艺创作的武侠人物,是人们对西周以来士人一族文武人格分裂症的愈合,不仅被升华为“为国为民”的英雄崇拜,而且也泛化为对“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活雷锋”呼唤。

地域武术、少林武术和太极拳研究

人们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全面推进了地域武术研究,以历史与文化视角研究了少林武术,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机理视角深化了太极拳研究。

2.1地域武术研究

在以文化地理学视角解答中国武术千姿百态文化之谜的多年努力后,郭志禹先后指导八名博士生按照武术文化地理图系统地推进了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研究。在-年间,陈振勇研究了巴蜀地区“本地武术”和“客家武术”的拳种构成和源流,分析了僧门拳、少林拳与巴蜀武术的渊源关系;申国卿研究了燕赵地区形意拳历史源流,分析了民间结社与燕赵武术的关系;丁丽萍通过吴越地区古代武术典籍、人物、拳种等材料,梳理了尚剑的吴越武术文化,提炼了“好剑轻死,忠于然诺”的吴越武术精神;王家忠整理了荆楚地区武术“长兵缩短、短兵延长、完备的射术理论、养生术发达并融入武术”的文化特征;徐烈认为,古代的关东武术文化“以骑射文化为核心,注重实用,崇尚力勇”,近代移民涌入促进了套子武艺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健身、娱乐功能得以凸显;李吉远考证了岭南珠三角地区的蔡李佛拳等南拳拳种源流,整理了海外华人为南拳传播所做贡献。同时,郭志禹提出了包括15项研究内容、11条基本原则等内容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之理论框架。

另外,人们还对地域武术进行了“散点透视”。张绰庵、韩红雨、马振水从地理环境、民俗民风、政治军事等维度分析了河北民间武术多元性、兼容性、辐射性的成因;徐泉森、秦可国从地理环境、尚勇民风、土家族与苗族的历史发展等维度,论证了湘西武术的“附魁性、封闭性”;黄国平、黄永良从生存空间出发论证了长三角船拳的发展以及“贴身短打、强调下盘稳固、重视桩功练习”的文化特征。

2.2少林武术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人们围绕着北少林梳理了少林武术的历史发展。吴长稳、宇恒伟在考证菩提达摩与少林寺武术的源流关系之后认为,少林寺建立之初菩提达摩与少林寺并无联系,因其所弘扬的大乘禅法主张真正成佛,积极融入社会,对后来少林武术与禅宗结合、少林武术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马爱民考证,早在北朝时期,战争加强了僧、兵交往,军事武艺进入河南地区邺下寺院;另外,社会动乱也使寺院僧人出于自卫而组建僧兵军队,在稠禅师的带领下“练众将千”,延续了寺院尚武之风。陈英杰、杨维考证了少林鹰派武术的源流,整理了练功的体系。同时,人们也研究了南少林的历史发展。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的少林寺就是历史上记载的福建少林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该寺先后隶属于泉州、莆田、福清管辖,该三地都有少林寺的说法不成立。最晚于晚唐前传少林宗风,宋代寺内已有习武高僧,明代后通过两条途径流向民间——明代闽中长期抗倭与清代频繁的宗族械斗促进其武技的发展,反清复明运动中成为人们习练的拳种,明清之季技艺日臻成熟与精湛,而表现出勇猛、刚健、实战的风格。

在文化研究中,李磊认为,少林武术因融入佛教禅宗而表现出修行向善的武德特征;唐军论证了“三教合一”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形成了少林武术“安邦靖世、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道家自然无为、守柔处雌养成了少林武术与世无争的豁达,其“不立文字”、“棒喝”启发悟性之特征也使少林武术更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jbxx/123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