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6-28 20:45:07   点击数:

少林寺在我国非常著名,并且也有很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下面就说一说少林寺的故事与传说。

一苇渡江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业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架起一业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批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荥阳系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讲,“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槁,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老人偌大年幻,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吧!向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卢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便顺手抽出一根卢苇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卢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卢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杂灵苇花,昂首高扬,五片卢苇卢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卢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卢苇,扑通一声,扔到水中,双脚中学上卢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卢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起责问:“你给他一根卢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卢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卢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卢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弃能相助?”老人说吧,转瞬间悠然不见,浩荡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从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丛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片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古人有诗赞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

三起三落少林寺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净供法衣,取给公府”。所以,跋陀应该是少林寺的开山祖师。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海路抵广州,最后寓止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也就成了禅宗祖庭。      

北周建得三年(公元年)5月27日,武帝废佛,少林寺被毁。大象年间(公元—年)北周静帝恢复佛教,流亡外地的少林寺僧众又回到少林寺,少林寺复兴,并改名为陟岵寺。隋文帝崇尚佛教,仍改回少林寺之名,赐田顷。      

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为秦王李世民助战,博得赏识,晋爵封官,赐庄田40顷。自唐初至开元年间(公元年—年),在唐朝诸帝的护持下,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妙楼香阁,俯映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楼台殿阁凡五千余间,僧徒达两千余人。一时高僧云集,帝王游幸,文人忘返。少林寺作为唐朝王家大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元朝是少林寺的中兴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命曹洞一代宗师福裕大和尚主持少林寺,统领全国寺院。“震旦之少林,其西竺之灵山乎?少林寺再次成为海内名刹”。      

明朝,少林寺的武术已显赫于世。嘉靖年间(公元—年),少林寺多次派遣僧兵,协助朝廷抗击倭寇有功,屡受嘉奖,并获得盛大重修。明代的王子先后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为僧。明末少林寺因曾经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而遭到起义军的报复,以致在40年间,屡受劫难,异常冷落。      

清朝康熙帝重视少林寺,亲手题写了山门的匾额,今天我们看到的挂在山门前的“少林寺”就是康熙帝的真迹,也是镇寺之宝。乾隆十五年游幸于此,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词:“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年,军阀石友三一把火烧了少林寺,二百多间殿堂,以及珍贵文物俱化为灰烬,少林寺自此残垣断壁,再次败落。      

新中国建立后,少林寺得以恢复。“文革”期间又遭毁坏。电影《少林寺》取景时均是在未被毁坏的前殿和后半部分。年,少林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此后,香火极旺,现在,有文武僧人余人。

达摩面壁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爽。洞前有一堆紧凑的小草坪,周围,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况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剿穴来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禅坐到一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杂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挠,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来了,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仍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生活行径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年到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零十年)。后来就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竞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裳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书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头刻:“默玄处”,后头刻:“东来迹”。   清道光年间,萧元吉在少林寺看完达摩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挥笔写了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   少林万古统宗门。   清头嗣立《面壁石》诗云: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   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

立雪断臂

传说达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后,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历尽千辛万苦,想方设法,终于渡过长江,追赶达摩到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后,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向达摩求教。达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会见时,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现在神光提出向达摩求教,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对禅师的一举一动,真是心悦诚服。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神光也跟随师父徒山洞回到寺院。

时值严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依旧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这时,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窑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这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解意,他意识到这是圣僧指点他禅悟的决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谁知道虔诚的刀声穿云投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秀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纷扬而来。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待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

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待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慧可断臂以后,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双膝脆在雪窑里,用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顶礼拜谢而退。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遂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龛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各霸一方,战乱连年不休。王世充霸占洛阳后,自立皇位,定国号为“郑”,封其侄儿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这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那时候,洛阳城郊十五里的柏谷庄,有少林寺千亩田地,住着十三个有武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园。一日,饲养牲口的和尚智守,听见有人在谷草垛后嘀嘀咕咕说,原来他们是青泥沱人,听说唐王那里年景好,在闯潼关逃荒要饭时,拾到上书“秦王之印”玉印一个。丢印的是一个被抓的郎中。智守听完以后,把这夫妇带进庄院,让他俩把经过又说了一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发逃荒夫妇走后,十三武僧议论起来,说郎中可能是李世民。都说唐王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人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王世充自称皇帝,祸国殃民,实属蟊贼,要设法搭救那个郎中才是。最后上座僧善护决定,搭救李世民立即奔洛阳,十三人扮成挑柴汉子,混在人群里。

来到“禁地”洛阳监狱那里,在距监狱门口不远的地方,正好碰上一个巡逻禁卒走来。普胜来个猛虎跳涧势,飞上去卡住了禁卒的喉咙,象提小鸡一样,毫无声息的将那个禁卒提到僻静之处,昙宗得到钥匙,又将那总管捆了手脚,嘴里填上东西,推到墙角暗处,昙宗开了监门,背起李世民跑出内监,智守、普胜紧紧跟上,三人一起离开了“禁地”。他们当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阳桥头相等;一路去捉贼子王仁则。在善护带领下,昙宗、明嵩、善护等五人,穿过伊洛街口,见星光下三四个郑兵在一座高楼前游荡,便抓住其中一个让他领到王仁则院前,又想办法打开了房门。屋内的王仁则正奸淫一女子,忽见有人进屋,劈头就是一剑,昙宗来个镏金沙飞掌,拨过来剑,闪进屋中,两人就在屋内相斗起来。几个回合,昙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则砸去,只听“啊呀”一声,王仁则倒在地上。昙宗一脚踏在王仁则身上,让姑娘开门、点灯。明嵩进到屋里,用绳子将王仁则一绑,昙宗象扛粮食袋子似的,往肩头一放,五个僧人一同赶往洛阳桥。再说志操他们,在官马棚牵了十四匹战马,把李世民扶上马,破门来到洛阳桥头等候。昙宗扛着王仁则来到桥头,翻身上马,用胳膊夹着王仁则,十四匹战马直向西而去。不远遇见了李世民的唐营兵将,十三个少林和尚,把俘虏到的郑将王仁则和那块玉印,一并交给了李世民,便得胜回柏谷庄去了。唐王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之后,便封昙宗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个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

卓锡得泉 在少林寺山门外西南约二里许的地方,有一圆形的山峰,好象一个钵盂口向下在地上扣着,人们根据其自然形态,取名钵盂峰。

 钵盂峰上边,地势平坦,森林茂密,山姿秀丽,风景宜人。传说二祖立雪断臂后,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心愿:臂断心安。但严重的伤势,使他坐卧不宁,经行不成。为了使慧可尽快恢复健康,达摩就让他在这个山峰上禅养臂伤,并挑进了两个得力寺僧,作为近身扶待。   钵盂峰稍偏西南靠近少室山右壁的地方,有一块巨石,面积有数平方米,右平如桌案,二祖就在这块石头上休息本息栖息,面壁坐禅。飞鸟为他唱歌,野花为他做伴,鸟语花香,别有乐趣。 达摩经常从常住院到钵盂峰探望慧可,询问他伤口愈合情况和生活状况。达摩发现扶持二祖的寺僧,从山下往山上抬水吃,便问道:水在山下边,约有一里余,要是山上有水泉,该多好啊!达摩听了,觉得确是个难题,山高路陡,行走不便,若遇风雨,可怎么办?于是他就在距离二祖禅栖的大石头西北不远的草坪上,用自己拄的锡杖在草坪上角扎了四个窟窿,霎时四股清泉涌地而出,清洌异常,终年不涸,因为这是用锡杖扎地成泉,所以叫做卓锡泉。后人用砖石砌加固井壁,因名卓锡井。现在四井尚存。 寺僧们为了纪念二祖慧可在这里禅养臂伤,后来在峰上修造了一所小院,叫做二祖庵。达摩卓锡得泉的四眼水井,分布在小院的四周,近在咫尺,但水味苦、辣、酸、甜各不相同。寓言二祖慧可在修禅的行程中,历尽人世艰辛,犹如苦、辣、酸、甜也。

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干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骨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陕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达摩是北魏时期影响最大的禅师之一。达摩之死,对禅宗界来说,好象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星石,僧徒僧为他顶礼祭拜,皇帝群僚为之合十赞叹。 达摩之死,世所共知。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末归,对于达摩辞世的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给他说的是戏言,丝毫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谁知话章未落,东魏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死人怎么复活?这分明是欺君骗朕,岂有此理?说罢,便令殿角待卫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邦投入南监。 事隔数日之久,一天,孝静坐朝番理宋云欺君一案。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孝静帝问道:你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说来。   宋云先叩头,后说话:皇上容禀:葱岭见达摩,祖师光着脚,一手拄锡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随风飘,翩翩向西行。他说回两天,不让我吭声,假若说出去,灾祸必报应。臣觉是戏言,顺便奏主君。如今从实说,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万望是非分。   孝静帝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难辩,无所是从。君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达摩去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还阳魂?宋去犯的是欺君之罪,应当依法处置;有的说:达摩西归宋云见,监禁异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难辩,可以开棺验尸。 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遂把达摩穴挖开,撬开棺盖一看,果然没有尸骨,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遂平反昭雪。   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图碑》

廓然无圣   达摩遥观东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梁武帝身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经》,感得天花乱坠,地变黄金,辨道奉佛,诏诰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称佛心天子。达摩一来,就被接到金陵的宫中,与武帝讨论佛法。   武帝初见达摩,便问∶“我起寺度僧,有什麽功德?”   达摩说∶“无功德!”   武帝犹如热头浇冷水,渗出一身冷汗。然而,武帝仍不省悟,接著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斩钉截铁地说∶“廓然无圣!”   武帝与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论真俗二谛。根据教典上的说法,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极妙穷玄处,故武帝拈此来问达摩。但武帝既然立足於佛教的二谛观,把这种真谛妙理,作为一种概念来问达摩,所以达摩答道“廓然无圣。”意谓禅的根本法,是教外别传的,不是教典上所说的圣义谛,正是截断了教义中所说的妙理,显示出是佛自证自悟的真实境界,为超越凡圣的境界。这是无佛无众生无古无今的境地。这个境地,就是禅的根本法。所以达摩答的廓然无圣的第一义,意义完全相异。武帝问的是二谛中的真谛的第一义,达摩答的却是自证的第一义。这种自证的第一义,非言说寻思拟议之所能到。任何言说都不能显示第一义,所以达摩的答语,正显示自证自悟之境,是超越了一切迷悟凡圣是非得失的清净自在无碍之境地。同时也是挥动廓然无圣的慧剑,截断梁武帝垢意情尘的知解,洒洒落落地显示了禅的生命。   若参得这一句透,则千句万句一时透,胸中廓然,心外无圣。故古人云∶“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达摩这劈头一句,截断了多少疑云,惜武帝不省,仍以人我之见而问∶“对朕者谁?」 达摩冷淡地说∶“不识。”   在达摩这貌似冷淡的言语中,实则包含著多少慈悲的热诚。达摩知道与武帝机缘不契,遂长叹一声,一苇渡江而去,直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时人号为壁观婆罗门。後来武帝向志公提起此事,志公说∶“陛下知道此人的底细麽?”武帝说∶“不识。”志公说∶“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武帝一听,十分懊悔,想派使者去请他回来。志公叹道∶“不要说陛下发使去请,就是全国的人去,他也不回了。”後人咏道∶ 一箭寻常落一雕,更加一箭已相饶。 直归少室峰前坐,梁主休言更去招。 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是禅家寻常茶饭。达摩与武帝一见,已知机缘不契,渡江北上。後来武帝追忆此事,亲自撰写碑文,流露出对自己机缘未熟而与达摩失之交臂的懊悔∶   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 复赞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 雪窦颂此公案言∶圣谛廓然,何当辨的。“对者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合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   吟罢,师回顾左右,喝问∶“这里还有祖师麽?”见众人无语,就自己代为作答云∶“要是有,喊过来与老僧洗脚”

五百罗汉的传说

  如来佛圆寂后一百年,摩揭陀国的无忧王登基,他深信佛教,爱护生灵。这时的佛教分作两派,有五百罗汉僧为一派,五百凡夫僧为一派。这两派互相论争,而无忧王分不清凡与圣,对两派都很敬仰。

  有一个名叫摩诃提婆的凡夫僧,很有学问,他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写了一篇论文,论述的道理与佛道圣教相违背。他所认识的人,以及五百凡夫僧都相信他那些异端邪说。无忧王也就相信了,支持凡夫僧一派。于是,他就把信仰罗汉僧的一派五百罗汉召集到恒河边上,想把他们沉到河里去,一齐处死。这时,五百罗汉僧面临生命危险,一齐施展神通,凌空而起,飞往外国,隐栖在山谷之中。

  无忧王见罗汉们飞升,才知道他们是真正的佛僧,便又悔又怕,亲自到山间谢罪,想请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中来。五百罗汉无论如何也不遵命。无忧王只得给罗汉们建造了五百座僧院,并把整个国家都施舍给了五百佛僧。

康熙御书少林寺

据说,清康熙年间,少林寺山门修建完毕后,唯有山门上的匾额一直空着,少林寺方丈敬斋大和尚,为了这块匾额,曾兴师动众,想让朝庭题写,但效果不佳。清康熙43年(公元年)的一天,京都传来圣旨,说康熙大帝要出游中岳,闻知皇上要驾临少林,方丈敬斋大和尚认为这是双喜临门的事;一来给少林寺增辉添彩;二来乘机请皇上为少林寺书写匾额。可怎样才能让皇上题写这块匾额呢?为此,他坐禅九日,定中生慧,计上心来。

当康熙大帝在文武百官及御林军陪护下,浩浩荡荡来到了少林寺山门,敬斋大和尚率领全寺僧众正在山门前迎接。康熙大帝看到雄伟的少林寺山门抖拱层叠,庄重一新,点头称赞。但,又见山门上匾额高悬,只是空白一块,不住摇头,好奇地问道:“大和尚,山门新建,巍峨壮观,为何悬着一块空的匾额?”敬斋大和尚见皇帝示问,喜上眉梢,向前合掌对康熙说道:“为迎万岁驾到,全僧将原有自题的一块匾扯了下来,现正有寺内一老一小俩和尚书写,请万岁指示――”说着,他挥手让众僧迅速散开,从众人身显现出一老一小俩个和尚正在山门前的地上,铺纸写着“少林寺”,这一老一小和尚,一个拿着小扫把似的粗笔,一个拿着写小字毛笔,写得满头大汗,那“少林寺”三个字被写得歪歪扭扭,大字如斗,小字如蚁,纸张一片。康熙大帝上前一看禁不住大笑着说:“这哪里是写字!”敬斋大和尚看时机一到,率僧众齐声高呼:“请万岁御赐!”康熙大帝听到众僧齐声请求,见不可推辞,他从容地拿起笔来,就在山门前,挥笔题写了“少林寺”三个大字。

至此,这三个字高悬山门直到今天。

乾隆数塔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游览河南少林寺,兴致勃勃地参观寺庙以后,来到了墓塔林,这是埋葬历代方丈、大和尚的地方。乾隆皇帝对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精美、形式各异的墓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问陪同的方丈:塔林里共有多少墓塔?方丈半天没有回答出来。原来,虽然数过无数次墓塔,但每次数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方丈答不出准确数。

乾隆笑了,想了想说:我来替你数。

说完便命令御林军的士兵每人抱住一个塔,等所有墓塔都有人抱着,而没有遗漏时,命令抱塔的士兵集合报数。乾隆对方丈说:墓塔的数不就是这些嘛!方丈连连向乾隆叩头致谢。









































白癜风胶囊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swh/66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