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匾囤和尚与少林棍法研究论明清少林枪棍武艺
原文收于《武学》第一辑。
摘要:匾囤是明代少林武僧的代表人物,是嘉靖、万历以后少林棍法最主要传播者,弟子众多,名播天下。匾囤在少林出家,后皈依藏传佛教,以喇嘛身份长期活动于少林、京城和峨嵋山、鸡足山等地,形成少林、峨嵋两大武艺传系。他承继了周友、周参等武僧的少林传统拳棍,又师从藏密高僧哈麻学习兼枪棒法,促成了少林武艺的整合与变化,是古代少林武艺系统最重要的事件。他的武艺由弟子洪转、洪纪、广按等僧徒传播到于社会上,又由程宗猷、张儒、吴殳等人撰写成书,成为明清武学的经典之作,代表着明清武学的巅峰。本文对匾囤生平和少林棍法的传承流变做系统研究,以大量史料揭示真实的历史面目,还原少林武艺的流变脉络。
引言
在少林寺的武艺史上,明朝是空前的繁盛期,是武僧人才大量涌现和武艺体系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
所谓繁盛,首先表现在以一个与世俗社会云峦相隔的千载古刹,居然经朝廷特许拥有一支由僧兵组成的军队,虽然不过数百人而已,但确有一定战斗力,并随时听候朝廷调遣参加征战活动。由此便产生了许多武艺高超的僧官和僧兵,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明崇祯时代。明代少林僧兵的将领无疑以三奇周友和尚为代表,他是朝廷钦命的僧兵“都提调总兵”,曾屡率僧兵出战,因建立过三次“奇功”,才有了以“三奇”为法号的殊荣。“僧兵”是明代兵制上的特殊现象,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且不被僧界所认同,但它的确存在过,这是勿容置疑的史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僧兵体制以外的个体武僧,他们以少林寺为出家和栖身之地,在寺内研习武艺,坚持“武禅精神”的修维,又时常走出寺门,云游四方,与各地武艺人士多有联系,有时也参加区域性的军事活动,如东南御倭之战等等。游历拓展了视野,交流则必然使武艺升位,他们中间产生了一些出类拔萃的武僧,对丰富少林武艺内容和扩大少林的名望也有过重要作用。这类武僧数量甚多,结构丛杂,确有真伪难辨的问题,如果也要举出一位代表者来,则无疑应以匾囤和尚为首选。
匾囤是嘉靖、万历以后风行天下的少林棍法的代表人物,尽管我们尚未发现他是否也有过三奇周友那样赫赫的战功,然以当时社会影响之大,以及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地位之重,我以为他的成就更在三奇以上,可以与三奇并称为明代少林武僧的“双子星”。匾囤所遗存的武学遗产,与他相关的明清武艺典籍,至今仍是中华武术的无上珍品,绝非后世那些玄怪虚妄、来路不明的“少林秘籍”、“少林绝技”之类可同日而语者。
三奇周友的灵塔建于嘉靖二十七年,至今依然矗立在少林寺。在林林总总的少林塔林中,他的塔算不得精致,也不算高大,每每瞻仰,总有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是真实的少林英雄,不同于小说家笔下那些光怪陆离的虚幻人物;也不同于那些随意编造出来的“少林武僧”。据我所知,三奇的武艺以当时军中最重要的步战兵器大枪为主,有些技法特点在少林武僧洪转、洪纪等人的传习中略可窥见。但作为一个僧兵军官,他平时对所统领的僧兵是如何管理和训练的,临战时又有什么行阵与搏杀的战法?这些都还不是很清楚,还需深入研究。
匾囤和尚的情况有所不同,他的生平似乎更富传奇性。
匾囤在少林出家,后“周流宇内,遍蹈九州”,并不长住少林。而他的平生,特别是他的武艺,通过考索可以大致看到基本脉络,清晰度在三奇之上。匾囤尤以少林棍法享名天下,生前寺内外的追慕者就很多,生后托名者则更多,真真假假,有分辨之难。幸运的是,匾囤的资料相对较多,比之三奇周友、竺方周参等同时代的少林武僧来,他的一生基本上有踪迹可寻。今天,匾囤的灵塔依然完整地保存在少林的塔林中,形制上则有着鲜明的喇嘛教特点,成为少林寺高僧灵塔中极少数的密教塔。他是藏传密教僧人,这与少林寺自金元以来以南禅曹洞宗为法宗的背景并不相合,于是,他在少林寺出现,并受到僧徒尊崇,实际上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可以说他的存在,是少林寺史上、特别是少林武艺史上的一个异数,需要用心解读。匾囤留下了明清以来为许多武学探研者孜孜以求的“少林棍法”,历数百年之后,在传统武术衰敝已达极点的今天,它仍然不绝如缕,存留在天埌间,仍然有传承系统和文献图谱可资参照,是故,也就必然地被我们视之为古典武学体系里的重要遗产,真所谓片光吉羽,弥足珍贵!
一直以来,匾囤和他的武艺并未引起武术界注意,在当代武术史著作中无立足之地。在少林寺被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之类推至云雾迷濛、高深莫测的当代,历史上真正为少林武艺享誉海内而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武僧群体和他们中的精英,却并没有分享到多少荣光,他们的身世如同各自的灵塔一样,在寂然无闻中任风雨侵凌,乌雀栖居,一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年来,总算有学者谈及匾囤,谈到他所代表的喇嘛教对少林寺的渗透和影响,也涉及他的武艺渊源等,但大多点到为止,实际还有相当宽广的空间无人涉足,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jq/1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