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少林整脊正骨技术的渊源传承与践行
少林寺文化是佛、道、儒三家合一的中华文化。自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徒菩提达摩到少林寺开创禅宗佛法,少林武术和禅医正骨伤科随之兴起。
公元9世纪唐朝末年,既是道人也是佛教徒“头陀”的蔺道人传下的《理伤续断方》,奠定了少林正骨的理、法、方、药的基础,成为现代中医骨伤科的经典著作。到14世纪明代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18世纪赵廷海编《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少林正骨从接骨到点穴治伤自成派系。
从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史可以了解到,在20世纪50年代,河南、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影响较大的中医正骨,几乎都是源自少林寺僧人传授。到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医正骨的原创技术,大部分源于少林正骨。
福建少林寺长期以来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由于福建地处南方,故相对于北方的嵩山少林寺,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南少林”。南少林在传承过程中集“禅”“武”“医”之大成。南少林整脊正骨流派已传承一百多年,近代南少林骨伤流派出现了福州林如高、漳州章宝春、泉州庄子深、龙岩余添辉等一批名家。
禅武易医践行者林金图
宗图居士执业中医师,福建泉州人,自幼嗜好国学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主修中医学、精研易经八字、姓名学、风水布局等,得泉州少林寺方丈常定大和尚传授禅武精髓,皈依成为少林俗家弟子,承继“少林禅武医整脊正骨技术”,及得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泰斗宋一同教授、宋永忠教授等多位明师指点。
南少林整脊正骨手法的特点在于医武贯通、动作贯通、气息贯通。医武贯通即整脊正骨手法与南少林功夫结合,“拳起于易,理成于医”,高度概括了武术与中医学之间紧密关系。南少林整脊手法要求动作贯通,躯干与肢体的动作要求协调连贯,在“手随心转”“手足相随”的同时,以腰为轴,腰为全身的枢纽,故腰部活动与整脊手法的配合,至关重要。南少林整脊手法还要注意和气息贯通一气,意识主导下的手法需和呼吸相配合。当实施上升和内合的手法时,要吸气;当进行下降和外开手法时,要呼气。手法和气息紧密结合,内外兼施,亦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天地之间,万物相应。人有精气神、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穴位等皆与外界相应,“有诸内,必形诸外”。
《黄帝内经》:“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脊柱督脉是中轴主线,主一身之阳气,主宰全身,脊柱督脉一旦受损,诸脉受阻,必然影响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产生诸多疾病。
疾病如图所示:
少林禅武医脊柱健康技术:就是结合禅、武、医之精髓承创而成。其特点:患者轻松配合及无任何痛苦,解决病痛,效果立竿见影;整个过程医者不伤身体。
技术要点:一指禅、双指禅、华佗开道、千斤顶、提臀摆龙、内力外用、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寸劲、马步、弓步、八卦掌、太极阴阳掌、调息运气、禅行针灸等等的具体应用,轻松解决因脊柱督脉问题引起的诸多疾病。如:颈椎、肩周、胸椎、腰椎间盘、四肢等疾患。
少林禅武易医养生功法
放松身心,舌抵上腭,意守丹田,均匀深呼吸,配合以下招式
预备式
祈天式
乾坤式
朱雀式
玄武式
禅定式
收功式
少林禅武易医养生功法,注重身体、呼吸、心灵的配合,讲究慢、静、定,觉照身体,若能坚持练习,必能提升健康体质,活出禅意生活。
少林俗家弟子宗图居士,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独创《少林禅武易医养生功法》,就是针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特性,结合易筋经、禅武易医等特点的功法,适合每天坚持练习。
易医堂与您为健康护航
颈椎、胸椎、腰椎、四肢关节
儿童青少年健康养护
岐黄脉诊、内科诸症
命理解批、知命掌运
起名改名、助运改运
风水布局、趋吉避凶
少林禅武易医养生功
公益讲堂、学徒弟子班
易学文化、中医技术培训
宗图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