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景区 >> 岩彩画创作中线描的应用杜琛
引言:
由于岩彩画所传承的东方韵律以及其特殊属性,传统线描对岩彩画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线描与岩彩画创作紧密相连,想要把岩彩画创作好,线描是体现基本功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岩彩画创作中线描的优势、造型、构图等问题的探讨,浅议线描在岩彩画创作中的应用。
一、用线描创作岩彩画稿的优势
在岩彩画的创作过程中,往往会首先进行基底及底色的绘制,因此通常不将画稿直接绘制于画面,而是在底色完善后,借由复写纸等工具转拓,这也就要求画稿极尽可能的精准简练,剔除废线。由于这样的创作需求,利用中国传统白描的手法来创作画稿具有最大的优势。
线描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它要求绘画者用简洁的线条来描绘对象的结构,与西方明暗素描方式不同,在画明暗素描时往往会受到体块、光线、质感等因素影响而模糊了事物本身的结构。用线描来造型,可以规避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加深入精确认识物象的原本结构,并以线条的轻重缓急、干湿浓淡,来表达物象的空间与质感。
在构图方面,绘制线描稿相对耗时较短,可在短期内完成可观的数量,进行不同的构图尝试,且通过小稿中线条的疏密,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构图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岩彩画而言,线描稿亦可直接拓稿于画作,缩减绘画步骤提升效率。
线描习作铅笔×mm
二、岩彩画稿中线描的造型问题
1、从写生中来
写生对于造型艺术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形成画稿的基础,要想提高岩彩画的创作水平,尤其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创作,就必须以写生为媒介来表现物象。
线描语言的完善是在写生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现在重看我考研前所完成的线描,存在着很多没道理的“废线”,在应用到创作中时,无法转变成墨(色)线的非结构性线条。在经历了一阶段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后,在王雄飞导师的指导下,近期人体课上所画的速写明显精准了许多。
考研前的线描写生铅笔×mm
此前的线描不太注重虚实节奏,并且在手部、面部等部位用素描排线的方式来表达细微的结构,这种方式在转化到创作中时,无法一针见血的用单线塑造结构。
人体速写油性笔×mm
人体速写油性笔×mm
?
人体速写铅笔×mm
此时的人体速写,完全使用单线造型来交待人物结构,并且用线条的虚实来塑造空间体积,较之考研前的线描,对于岩彩画创作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写生是一种创作途径,同时也是一种让画者直面对象的手段。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若想达到这两个层面,写生是重要一环。
陈洪绶《百寿图》(局部)明代
《下元水府三官大帝众》(临摹)矿物色绢
古代文人的人物造型往往程式化,更倾向于一种“格调”的表达,如陈洪绶、唐寅等艺术前辈的人物造型都充满了主观性。而类似这样程式化的造型方式已不太适合描绘当代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物,写生可以让画者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对象,体会个体间精神面貌的千差万别。
2、线描在创作中造型的应用
《佛性禅心》嵩山少林寺立雪亭壁画(局部)
(集体创作)矿物色箔麻纸
在《安格尔论艺术》中提到:“我们只能创作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事物,哪怕是琼岛仙阁及其众仙们的思想意识(这一些其实也都是植根于人间事物的)”,这揭示了在绘画创作时,不论何种题材,都是根植于现实的。因此,尊重对象、有理有据,并且用一种严谨朴素的态度来表达所描绘的主题,才能使创作更加真挚有力度。
对于此,我选择两幅创作加以阐释,一副是严谨的历史题材创作《丝路方圆》,另一副是充满想象的神话题材创作《昆仑》。
(1)岩彩画创作《丝路方圆》
《丝路方圆》cmxcm矿物色麻纸
《丝路方圆》(局部)矿物色麻纸
《丝路方圆》(局部)矿物色麻纸
《丝路方圆》是一幅大尺寸的岩彩画创作。
中国传统的线描造型方式有着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历朝历代的艺术家们的不断积淀,为当代留下了大量有据可循的人物形象,这无疑为岩彩画创作中人物的形象造型提供了大量素材。通过线条以及形象的参考与借鉴来表现并丰富当代创作内容,以塑造出更多生动的形象。
岩彩画《丝路方圆》线描稿局部1
这一局部描绘初入西域的商队,马具参考《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佩戴方式;女子服饰借鉴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穿短袖、条纹衣裙、戴帷帽的女骑俑;男子服饰主要考证自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回鹘贵族的形象。
岩彩画《丝路方圆》线描稿局部2
这一局部主要描述波斯商队的场景,因此主要参考自十五世纪前后的波斯细密画。
岩彩画《丝路方圆》线描稿局部3
这一局部描绘抵达拜占庭帝国的场景,唐朝官员冠服参考《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的形制,唐步兵甲则考证自黑龙江出土实物及陕西西安长乐公主墓壁画的《武士出行图》。拜占庭国王穿戴罗鲁姆,侍从身披名为帕鲁达门托姆的大斗篷。
岩彩画《丝路方圆》线描稿局部4
这一部分描绘商队从长安出发时的景象。借由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唐陶牛车,及昭陵墓壁画的古代牛车形象;武将穿戴凤翅兜鏊山文甲或绢甲。
岩彩画《丝路方圆》线描稿局部5
这一局部描绘丝路途中西域商队舞乐的场景。这一部分则主要考据自“龟兹舞乐舍利盒”及沿途壁画遗迹。
(2)岩彩画创作《昆仑》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两个仙乡,一是我国渤海东部以蓬莱为代表的仙岛及神山,那是黄河百川的最终归流;其二即是百川源流——西部以昆仑为代表的巍峨山岳。昆仑神话体系博大恢弘,原始淳朴,神话反映的独特思想体现了初民的思想模式,世界观和生命观。对于各路神仙帝王的形象设定,虽然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但也应脱胎于现实生活。
“风后”的形象
风后是上古时代黄帝的宰相,同时亦为指南车的发明者。风后即风伯,后是领袖君长称呼(如夏后启,后羿等),即为风姓部落的首领。风后一职,主司天文、预测风雨。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因此绘制成长发凌舞、清风拂面的飞翔状态。
“伏羲”的形象
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三皇之一,创立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他教民做网用于渔猎,教民驯养野兽以为家畜,发明陶埙琴瑟,创作乐曲歌谣。
要想让创作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其鲜明的性格个性,就必须抓住角色的表情特征来表现。所以头部的形象表情是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风貌的。这张创作中,将伏羲塑造成仰头怡然的老者形象,贴合其八卦思想,身穿兽皮露出蛇身委婉盘转,呼应身后太极鱼纹的形象。
“仓颉”的形象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因此在这幅创作中,以帝王之象塑造仓颉,侧立,四目专注于手,欲以树枝书写文字。
三、用线描解决岩彩画创作中的构图问题
所谓构图,即为“六法论”中“经营位置”,是一件成熟绘画作品的标志之一,在创作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进行创作时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此,我以岩彩画创作《河姆渡文明》以及《昆仑》加以说明。
1、岩彩画创作《河姆渡文明》
基于线描的色稿
《河姆渡文明》创作是将壁画的构图语言融入创作之中。壁画的构图方式突出装饰性与故事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是一系列故事在画面上的随意空间排布,而是蕴含着作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构图第一稿
第一稿中参考黑白构成的方式,将画面以几何分割加以分组并穿插,但这样的方式太过平均,难以划分主次。大面积的留白也可能会稍显空洞。
构图第二稿
第二稿中采取对称的构图方式,将画面所有元素左右贯穿形成张力,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体对画面进行分层,形成一种舞台效果。
构图正稿
延续第二稿的构图方式,增加人物形态,并将人物侧面化以增加装饰感。
2、岩彩画创作《昆仑》
昆仑神话体系犹如中国版的奥林匹亚,神话故事复杂繁多纵横交织,广为流传的有诸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创八卦、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而根据故事人物主要活动区域,又可划分为主线与辅线。因此,我主要选取昆仑神话的主线故事,并以时间顺序布局“天地之初、文明启迪、交流融合”三个部分。
为此画的开篇,从开天初始,人类诞生以及环境的稳定三个方面,选取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和亲、伏羲创八卦、大禹治水、大羿射日等六个故事。
以中华的文明初祖黄帝为核心,辅以仓颉、大鸿、风后、力牧、常先等五位黄帝的臣属,展示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选取穆天子西游拜见西王母的场景,表现中原与昆仑文化的交流互通。
构图第一稿
将画面划分成三个部分,但整体构图并不凝聚——右部水流线条下坠导致画面不贯通,左边断气不连续。
构图第二稿(完成稿)
在第二稿中,总体将第二部分云的形象左右拉伸,并改变右部水流的方向,形成贯通的“势”。细化和修改人物造型等细节,优化画面整体布局。
由此可见,线描不但可以完善单独的人物造型,更重要的是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完善与调整构图,以达到总体规划与精准造型相一致的境界,最后形成简练美妙的艺术语言。
《丝路方圆》(局部)矿物色麻纸
《丝路方圆》(局部)矿物色麻纸
结语:
岩彩画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界的瞩目,是因为它独有的审美和形式美感所呈现出的诱人魅力。将线描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媒介应用于岩彩画,无疑会有助于岩彩画创作的完善与成熟。
杜琛,年生于宁夏
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传统壁画修复与保护研究方向研究生一年级
师从王赞、徐永明、王雄飞先生
▼
▼
▼
中国美术学院西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