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被释永信装在口袋里的江湖

发布时间:2021-6-18 10:56:10   点击数:

少林寺,像是一个被释永信装在口袋里的江湖。山门后面的人们,几乎都曾揣着一个“功夫梦”上山。功夫梦,几乎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少年都做过的梦。只是这个共同的梦,许给了不同人不同的未来。

少林寺藏经阁后面的法堂,一层院落正中就是方丈室。两重座基上,朱漆绿琉璃的一间屋宇,大门上悬黑底金字匾额,写了“方丈”二字,红漆立柱上挂着同样黑底金字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永远继承祖庭弘扬正法”,下联是“信愿勤修正果普度群生”,藏头的两个字正好是“永信”。

嵌了“永”、“信”二字的对联,每天都被成群游客围观。人们在对联下面摆各种造型拍照。

方丈室门廊外,围了道矮矮的栅栏,但挡不住游客的好奇心。只要方丈室的门开着,就有人扒着门往里看。常常,释永信一脚踏出门去,外面的人群立即聚起来,里三层外三层,闪光灯亮成一片。实在不胜其扰,释永信移到东侧院办公。

留下的,是释永信的徒弟释延波和另一名弟子。二人住在方丈室东侧一间空房里。由于方丈室白天锁门,游人会好奇地看看他们屋里。常常听见帘笼一响,一枚大脑袋伸进门来,仿佛房中无人一般张望一周,又若无其事缩回去,丢下一句:“没啥可看的!和尚住的地方。”

有一天午睡正酣,没有上栓的门忽地被推开,又是好奇的游人上门,延波惊醒,腾地坐起,怒了:“干什么?看什么看?”那人回敬:“你一个和尚,厉害什么?”延波跳起来一手抓过床边的棍子,不速之客立即嚷着“少林寺和尚打人啦”,扬长而去。

延波扔了棍子,倒回床上。天下无大事,吃饭睡觉而已。

酸甜苦辣四口井

其实延波是好脾气,爱说笑话,古灵精怪,常常眼神一转,就开始用掺着河南腔的重庆话慢条斯理讲出一个笑话来,逗师兄弟一乐。他今年24岁,儿时就调皮,三天两头惹祸,常气得父亲劈头盖脸打一顿。上初中有一次因和同学发生口角,他一脚把人家从楼梯上踹了下去,“我看见那孩子满脸是血,吓了一跳,心想医药费得赔不少钱,回家肯定挨打,干脆,跑吧。”

这是年。他跑到了码头,偷偷藏在一条货船上,沿江而上,到了湖北被船工们发现了,大家劝他回家。“那时我想,既然出来了,就一定得闯出个天地来。”延波开始四处找地方打工。

一个14岁的孩子,只能四处打黑工,挣点小钱。到年末,钱刚够买回家的车票。他决定不回去。第一次在外面过年,实在无聊,延波去租了套金庸的小说打发时间。“里面有好多地方说到少林寺,我就动了心,想去看看少林寺是什么样子。”

他买了地图、带上干粮,骑着自行车上路了。一路干活一边打听少林寺,半个月后,他坐着大巴到山脚下。

“我想少林寺一定在山顶上,就朝山上走,路上有一辆面包车从我身边经过,热心招呼我搭车,说捎我一程,结果把我带到了一间武校。”那时延波不知道,从登封市一路到少林寺的周边,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武校,全部以“少林”或“少林寺”命名。每年都有许多少年慕名来这里学功夫。武校的竞争,就从“抢”这些孩子开始。

“那人也把我当成了来学功夫的人,所以拉我去武校了。我哪里有钱交学费?趁他不注意,赶紧溜掉了。”延波在山民的指点下,终于在山脚下找到少林寺的山门。徘徊之际,一位僧人发现了他,收了他当沙弥,带他到少林寺后山达摩洞下面的二祖庵住下。

这位僧人叫永了,是释永信的师弟。延波的命运由此转折。

“那时,所有刚进寺的沙弥都会先到山上二祖庵住一段,熟悉环境,学习寺院的规矩和佛法。白天在山上种地,挑水,跟着几位师父还有其他几个人练功夫。”师父们教功夫时都严厉,偷懒或练得不好就要受他罚,“趴在地上打屁股或者蹲马步,有人蹲着蹲着,就哭了。”

在山上,种地、打扫、挑水都是练功和修行。“山上有酸甜苦辣四口井,都已经枯了,一些年纪大些的孩子绑着绳子下去,把淤泥清理干净,我们从山下一桶桶挑水上来,硬是把那四口井给挑满。”

半年后,延波和师兄弟们下山住进少林寺。

当初来到少林寺只为了金庸小说里的“武术圣地”,延波并没有想要出家。但进了寺门,就得遵守清规戒律,每日和僧众们一起早晚上殿诵经,过堂食素。延波经历过离家后的流浪,渐渐在这里找到安心所在。两年后,他决定正式受戒出家。

看着现在的武僧,延波不由得想起当年跟着永了练功的时光。37岁的永了,是少林寺“永”字辈年龄最小的僧人。他身形壮实,眉目冷淡,不怒自威,当年带领武僧团时,他督导最为严厉。现在他早已不训练武僧,而是掌管禅堂。

永了的禅堂

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少林寺都要例行开启禅堂,举行打禅七的静修。所谓打禅七,是禅宗里密集修行的一种方式,僧人们集中在禅堂里盘腿坐禅,以7天为一个周期,少则七个七,多则十二个七。

禅七期间,禅堂外和各条主要道路上都贴着红底告示:禅七期间,轻声缓步。各种进寺车辆,也要停在远离禅堂的消防通道下面。外人不能进禅堂,僧人不准出禅堂,小病在禅堂里面休息几支香的工夫,大病则要由班首执事们在一块商量了之后才能出去。所以,在禅七开始之前,僧人们都要到方丈这里告一个生死假。

入禅堂要僧人自愿报名,然后永了开会宣布规矩。一位新到的小僧人立在窗外听:“如果不听指挥,耽误了公事,都要下重香板责罚,还有坐香时打呼噜,连续提醒3次仍然不改,从禅座上拉下来下跪……”小僧人没听完就退到院子里出了一口气:“规矩好多啊,我是没能力打禅七。”

宣布完规矩,报名的僧人可以有三天时间考虑自己是否可以忍受,觉得不行,还能退出。但只要进了禅堂,不坐满49天谁都不能出来。进过禅堂打七的人,走出来的时候,都会收获敬重的眼光。

禅堂极受释永信重视。

相比起少林功夫,他现在更愿意让外界看到禅堂的情况。“出家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寻找清净和解脱,少林寺不是外界看到的就练几套拳而已,我们寺院是要做修行和学习,每个人都要精进。”

年进禅堂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0名僧人。永了不仅负责这些人在禅七的督导,也要照顾好所有人的健康和安全。“禅堂是一间寺院的核心,没有禅堂就称不上寺院,只能叫庙宇。大家觉得我执法严格,所以方丈让我掌管禅堂。其实这不只要严格,更是个细致活,呵护禅堂中的僧人,得像呵护婴儿一样。”

禅堂里无小事,稍有不慎,就会出乱子。“僧人在禅堂不见天日,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盘腿打坐十几个小时,要压抑身体的不舒适,也要压抑脾气,让自己安静,心里会异常敏感,监香从旁边行走时带了一点风,就会引发僧人的脾气,甚至旁边的人呼吸重了,也有的人会找麻烦,甚至有的人会突发疯癫。”

一年前,一位贵州僧人用功太急,突然神智不清,跑到佛像上骑坐,一时秩序大乱,永了只得上前好言好语地哄他下来,送他去调理,直到恢复清醒。“得观察每一位僧人的细节,眼神不对,或语速过快,动作很粗重,就要私下带他去别的房间劝慰,防止出差池。”

除了看护好僧众的心智,永了还要打理餐饭。“禅七讲究三茶四饭,早餐喝粥,中午饭菜,晚上吃包子,下午加上点心,晚上睡觉前吃水果。修行是一个系统,从身体到心灵的全方位调节。”

之所以对参禅有诸多心得,因为永了自己就曾经在终南山闭关三年。“带了两床被子和书上山,住在一间茅棚里,自己种菜煮饭,读书打座。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永了是释永信的同乡,也来自安徽。年到少林寺时他11岁,“我也是看了电影之后来的,也不为了出家,而是想练武术”。

年代,少林寺生活还很清苦。年轻僧人每天都要去种地,干农活;小孩子就负责打扫寺院卫生,洗碗,扫地。到了晚上,各自跟着自己的师父练功。“那时我们白天干活,晚上习武,第二天凌晨3点就起床练功。现在的孩子们6、7点才起来,也不用干活了。恶劣的环境其实可以塑造人。现在条件都好了,孩子们很难理解。”

在少林寺20年,人生浮华和无常,永了都经历过一遍。

他20多岁就带领武僧团到各国表演,出场费都是以美金结算。“那时很多政府官员工资也不过几百元钱,我每个月的收入就已经带到几百美元了。”在武行里,他曾风头无二,带队打专业散手比赛、办武校,“和各色人等迎来送往,花花世界已经看过一遭,人生要经历过才会放下。”

永了的放下,源于一场车祸。“年,一位16岁的小孩子学开车,我走在路上,他一紧张,把油门当作刹车踩了,车子冲过来把我撞飞了。”永了在空中转了几个圈,飞出去20多米,如果不是学过功夫,落地时护住了头,他早就没命了。

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算是鬼门关前走了一回,“当人真的面临生死时,会非常恐惧。事后我也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恐惧?觉得修行不够,就想上山闭关,了脱生死。”在终南山,永了遇到很多隐居修行的人,“那真是人生的别样境界。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另一种舒服。”

永了原本打算以后就这么住下去。年,他回到少林寺探望授业恩师,正赶上少林寺复建禅堂,释永信就把他留下负责禅堂。

“隔世3年回来,觉得人生一梦。以前读虚云和尚的诗,度尽九魔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这才知道‘无常’二字是何意味。”再住进寺院,永了觉得四周繁华静寂都与己无关,关起门来清心度日。

永字辈的师兄弟当中,永了和释永信是同乡,关系也较为亲近。深陷于“嫖妓”和“包养大学生”的绯闻中,释永信苦闷之际,曾向永了抱怨:压力太大,这么难,算了,退下来不做了。劝慰一番后,永了的建议是:忍耐,不作过多解释,等待风波自己过去。

两任方丈的故事

年,一个名叫刘应成的16岁少年进入寺院,赐法号释永信。

永字辈的僧人中,释永信的表现并不特别突出。师弟永福只记得这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师兄开始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就跟在行正方丈身边。

行正方丈在少林寺是一个传奇人物。直到今天,周围的山民们还语气敬佩地说起这位去世多年的法师。他本就是附近山民,幼时家贫,6岁被送到寺院。9岁干活时,煤渣蹦进眼睛里,此后双目几乎失明。虽然看不见,但行正的记忆力惊人,与别人聊过天,十几年后见面,仍能准确地说出当日聊天的时间、地点,甚至谈话细节。

除了记忆力,老方丈的节俭也出名。去登封县城,舍不得花三角五分的车票,一大早爬上寺外拉水泥的货车下山;出远门,出发前就买20多只烧饼,带在路上充饥。他不舍得住旅馆,经常睡澡堂子,甚至直接睡在火车站的躺椅上。

行正目盲,出门必须有人跟着。释永信作为他的贴身侍者,跟师父一起睡火车站,抹不下面子。“车站里人来人往,又冷又乱,我真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睡也不是,心里很别扭。”当年,北京的中国佛协对面有家澡堂子,洗澡带睡觉一共一块钱。行正每次去北京都住那里。几年下来,澡堂子的工作人员都熟识他了。

释永信跟着行正上北京,最多的社交活动是要政策。年,香港电影《少林寺》开始公映,创下华语电影票房纪录。

此后,少林功夫红遍天下,慕名学武者每天络绎而来,破落的千年名刹再度熙熙攘攘。数字显示:年到年5年间,少林寺共接待游客20万人;电影上映后仅年一年,游客量达到70余万。但商业的春风没有吹进少林,包括门票在内的管理权限都与少林寺无关。行正不断到北京奔走,要求僧人管寺,并收回门票的经营权。

年,少林寺终于有了门票收入。释永信见行正出门带的钱多了,想着这回能找家旅馆住了。没想到,到了北京,老方丈还要去找澡堂子。为了让师父住旅馆,释永信对他说澡堂子已经拆了。从那以后,行正才开始住旅馆。那时,少林寺每年已经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了。

释永信跟师父上京见“各路神仙”,在这个过程中,从地方到中央,把各级宗教部门的人都认识了。释永信渐渐成为寺院里公认的社交能手,他认为自己颇被师父满意。

在过往报道的记述中,释永信在年行正法师圆寂后,继承衣钵成为少林寺的主持,并在年升座方丈。其实,更确切的记录应是:从年前后,行正法师由于多病,已经无法亲自料理日常寺务,少林寺几位资历较深的僧人和当地宗教、统战等部门组成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共同主持寺务。入选这个管理委员会的僧人,被称作“当家人”。

行正法师圆寂后,释永信也成为“当家人”。直到年8月,通过当地市政府和佛协推荐,最终由国家宗教局和佛教协会认可,释永信成为少林寺新一任方丈。

行正圆寂后,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执掌少林寺将近12年,现在寺中很少有人能说明为什么方丈一职有过如此长久的空置。释永信在自传中,作了这样的解释:“行政方丈圆寂时,少林寺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不太融洽,在佛教界也没什么地位,更重要的是我还很年轻,也没有大的成就,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方丈……”而释永信并不担心这些,而是相信“只要自己认真做事,总会获得承认”。

他一直积极“做事”。早在年,释永信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少林慈幼院等机构。

这些机构是他在社会上亮相的平台,他几乎出任其中所有最高领导职务。其中,最重要且最出名的是武僧团。这也是其他试图用“少林寺”品牌的人,无法拿走也无法复制的资源。

阿海的武僧梦

武僧团,是少林寺中最引人注目、也最有流动性的一个群体。

自电影《少林寺》在大陆热播起,慕名投奔的少年就络绎不绝。他们中有人进入少林寺,从小长在寺中;有人只是在寺外的武校,但一心希望进入少林寺的武僧团。

早期武僧是少林寺培养出来的僧人,由于人员流失太快,武僧团表演又是出国访问的传统项目,一旦出缺,须得快速补进人选,少林寺没时间从头培养,渐渐从周边武校招募功夫好的年轻人充实进来。最后,被称为“武僧”的团员,实际上大多并未出家受戒,只有沙弥的身份。阿海即是其中一个。

阿海话不多,见人便规矩地垂手而立,21岁的年纪,眉目却有异常的成熟稳重。在一群年轻活泼武僧中,这是少见的气质。

年他11岁,父母送他到登封,进了少林寺周边一间武校。武校里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们统一着装,集体出操、训练、吃饭、睡觉,走路要求二人成列、三人成行。

4年后,阿海被少林寺招募入武僧团,这一年是年。年之前,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武僧团不住在少林寺内,而是住在登封市区,寺院管理他们相当困难。一身功夫的少年们不受约束,不用遵循清规戒律,难免惹出各种是非。年扩建僧房后,释永信令武僧团全部在寺院住宿。

到寺院要遵循戒律,但生活一下子轻松许多,不用每日上课,也没有教练检查被子是否叠成豆腐块。“寺院里练功靠自觉,靠佛法修行。少林寺的历史文化,都得自己找师父去问,跟着别人学习。”

寺院里僧众渐多,住不下,一些僧人就被安排住到少林寺山门对面的王指沟里。少林寺带旺旅游市场,改变了山民的生活,这里家家都盖起中式小楼。其中一些房子被少林寺租用,阿海住到这里。从这里到少林寺约有半小时路程。虽然从没打算出家,阿海仍会跟僧众一起去大雄宝殿上早晚课。

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师兄弟去上早课。天还没亮,黑蓝的天空上繁星密密压在头顶,漆黑的山间,忽然有手电射过来,几个武僧团小沙弥一路小跑赶下山,最小的身影看上去不过5、6岁年纪,跌跌撞撞跟在最后。

到大雄宝殿前,阿海穿上海青僧衣,又加上七衣。

僧众们都还没到。黑暗中,几星萤火般的红光由远及近,一位僧人持香逶迤而来。燃起香与烛,有风吹过,僧人将袍袖笼在灯上,泛起一层柔黄,空寂的殿堂里添了一抹安定温暖。殿外值班僧人打着响板绕寺而行,叫各处僧人起床,响板声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接着钟声次第响起。僧人们陆续到来,佛前施礼后,分立两侧。大殿渐渐站满了人,却仍是静可辨针。

大磬响起,僧众朝佛像顶礼三拜,一声悠长的梵唱破空而来,这是维那领唱《楞严咒》。接着鼓点般的木鱼笃笃而鸣,僧众随着木鱼的节奏唱经。木鱼声渐渐由缓而密,诵唱也随着加速,字句渐不可辨。念完《赞佛偈》之后,众僧排队绕佛像行走3周,并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武僧团的小沙弥们走在队伍最后,别的经文背得不多,“观音菩萨”倒熟得很,稚嫩的嗓子喊得一本正经。绕完三周,众人归位三跪拜,念完最后一段经文。

早课结束,僧人们去斋堂吃饭,阿海则转身向寺外,朝山上走去。一路上,各家武校的学生已经开始列队跑步、练功,呼喝声随处可闻。

通向达摩洞的石阶上,一群武校的学生飞掠而上,一律赤裸上身,只着短裤,“他们不会冷。从这里到达摩洞走一个来回,平常人要走1个小时,这些人必须在15分钟内,这种速度,几分钟汗就湿透衣服了。”这种训练,是阿海曾经的生活。

走到山里更深处,看到一些废弃的茅草屋。早几年,常有寺院里的武僧在这些茅屋里闭关苦修。所谓“闭关”,就是在这里住上数月,打坐、习武,就是睡觉也只睡在一条板凳上。“闭关”期间,日用饮食都由寺里派人送上来。

“我曾经往山上给他们送过饭,当年不少师兄用这种方法追求功夫的精进。这种修炼全靠自觉,没人组织,几个人说好了,轮流上山闭关,互相送饭,或者交待给小师弟们送饭,”阿海说着这些,恍如隔世一般出神好久,“现在没有人这样做了。你要上山闭关的话,大家会觉得你是怪物,连送饭的人都找不到。”

周边武校的孩子们挤破脑袋了想进少林寺武僧团,因为这里可以提供出国和成名的机会,也方便将来找工作。到山上闭关苦修,带不来任何现实利益。阿海当年一起练功的师兄们,有人已离开寺院开武校,有人当了私人保镖,有人去了其他寺院,一些留下来成为长住僧人。

少林寺山门外每天都有想进来学功夫的,从电影《少林寺》的年代到今天一直如此。收什么样的人进来并无明文标准,只要方丈点头即可。现在,少林寺常住僧人大约有多人,人员流动很快,一些20多年的老僧人也不见得认识所有面孔,阿海已经见惯人来人往。“有人出家,有人还俗,还有人还俗了又回来。铁打的寺院流水的僧,能在少林寺呆上七、八年的,都是老资历了。”

虽然在寺里生活了10年,阿海真正在寺院里只是武僧团的3年。他没有受戒剃度,8年,他曾离开少林寺,当了一年的私人保镖。之后又去参加各种散打比赛。开始一路都顺利,成绩不错,但越是到高级赛事,越无法晋升。“那些成绩比我差的人反而可以一路赢下去,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关系铺垫,要向上走很困难。”阿海灰心到极点,把昂贵的比赛行头全部扔掉了。

无论是武僧还是武校学生,一旦走上社会,摆在面前的出路并不多:开武校,当教练,当保镖,参军,当警察……这些有限的选择都是辛苦活,没有一件阿海真正想做的事,“到了外面,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

找不到出路,甚至让阿海恨上了武术。“我痛悔自己为什么要来学功夫,发誓以后再也不碰这个行当了。”这些年文化课学得不多,阿海想找机会重新读书,拿个学历,再从头开始。

年7月开始,释永信设立了少林文化学院,规定所有沙弥每天都要到学院上课,学习佛法,规范行为。文化学院分小班和大班,未成年僧人就读小班,成年沙弥在大班。课程非常基础,有国学、佛学、少林文化、书法、英语等。国学课本是《千字文》,英语教授的是基本口语对话。授课的除了外聘的老师,都是从佛学院毕业后回来的年轻僧人。

但让整天舞刀弄枪的武僧们静下来读书习字,并非易事。武僧团成员从五六岁到二十出头,个个见过世面,历练过江湖,精明老道,比起他们,佛学院的年轻僧人们反而显得稚嫩。训练场上英气勃勃的武僧,课堂上都打了蔫儿,课桌前趴着仰着,什么姿势都有,讲台上老师一开口,下面不久就有人酣然入睡——能安静睡觉,老师们已经满意:总比在课堂上吵闹强。

释延祉是文化学院的管事僧人,为防止沙弥们迟到缺课,延祉和其他老师建立了一套考勤制度,缺课要老师批假条。缺课到一定课时,成绩作废。但作废一科成绩,哪里被武僧们放在眼中?面对胡乱请假的沙弥,延祉常常一边签下假条,一边告诫:“缺了多少课,我这里都有记录,到时候谁成绩不合格,就告诉方丈停了你们在武僧团的表演。”只有这句话,才可能奏效,外出访问表演是沙弥练功的最大动力。

不过这种惩戒的最终决定权只有释永信。武僧团要出门表演,一些项目往往只有某个人才能完成,虽然旷课缺课时有出现,却难有实质性惩罚。

阿海看着这些孩子,摇头惋惜:“他们现在年龄小不知道,将来会后悔。就是将来出家,要留在少林寺,也必须有拿得出手的特长。你得有用、有上进心,方丈才会看重。少林寺不养闲人,谁在这里混日子,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寺院里就会出些钱打发他走,或者帮着找个工作。就算寺院不赶人,自己呆着也没有意思。”

7点多,从山腰俯瞰下去,熙熙攘攘的游客正涌入少林寺的山门。这样的热闹一般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天黑下来。阿海静静地看了一会儿,说:“我也要离开了。”

局级方丈

30年前,释永信进入少林寺时,寺里破落如洗。30多位僧人没有足够的住房,冬天只能在大殿里打地铺。好在每人分得一亩地,僧人们都下田干活,一年打下万把斤粮食,能糊口。每天的早餐是咸菜、玉米粥,中午青菜加两个馍,刚能吃饱。天天一模一样的食物,被小和尚叫作“印版饭”,因为“就跟复印的一样”。

现在,常住僧人维持在多人的少林寺,吃饭早就不是问题。资历老或地位高的老僧人都有了自己的单间,有独立的洗手间,备空调、电话,可以上网。寺院两侧常住僧人的寮房和担任武僧的沙弥的住处,从4年前后开始盖建,至今仍未停工,仍在扩建中。

年代释永信陪同行正方丈去登封政府办事,往往从早等到晚上也见不上领导一面。如今,释永信身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佛协主席,按行政级别,他可以享受局级待遇。少林寺迎来送往有数不清的名人显贵,甚至达官政要。

6年普京到访少林寺,在红地毯上能与之并肩而立的唯有释永信,有媒体这样记述,“连省里来的领导的座位都得靠后30厘米。据说一位当地领导试图把座位与释永信并齐,结果被普京的保镖架住,把椅子拉回了原地……在和一些地方官员合影时,释永信也开始出现在中间位置;在少林寺举办的一场活动中,有向领导赠送礼品的环节,安排的流程是,释永信站在原地,参会的领导排队前去受领。”

释永信对此的总结是: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更没有话语权。

一次次跟着行正上京要政策的苦涩经历让他知道,和尚也需要话语权。面对外界的批评,释永信曾说“我们修来的福,不用看别人脸色”,了解这句话背后意思的人不多。这句话,也是释永信耕耘少林寺20多年的真切写照。

年前后,释永信开始带着武僧团在世界各地表演少林功夫,很快享誉海外。他在自传中,罗列了与诸多名人显贵的合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曼德拉和现任主席罗格……

名人效应加上与国际接轨带来的好处毋庸多言。少林寺相继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海外中心”,仅在美国就有多家武馆。释永信简述过这些海外中心发展的过程:先花几万美元在当地租房子、收徒弟,“有点钱,就希望在那里按揭买房,再有点钱就买地建房子”。

走“国际化”路线,让释永信在经营理念上丝毫不输嗅觉最敏锐的商人。在国外体验过信息社会的释永信,从年就要求手下僧人们筹建少林寺网站。年,少林寺开通了官方网站,成为一时热议。电子商务兴起,少林寺旗下全资子公司“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就在淘宝开店,销售少林创意商品、开光法器、少林茶具、功夫书籍……

“少林欢喜地”在少林寺中也实际存在,就在山门旁边。前院是少林素斋,游廊里卖梅花桩CD架、铁头功书挡等少林创意商品;后院每隔半小时有一场少林功夫表演,游人在这里可以享受餐饮到文化体验一条龙服务。

“少林欢喜地”在少林寺的商业架构中仅属边角。年成立的少林无形资产有限公司和年成立的少林文化传播公司,是少林寺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少林无形资产有限公司”是现在的称呼,前身是“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实业公司”)。年之前,少林寺与企业间的合作几乎全都依托实业公司完成。这种对外合作形式并不复杂,企业出资金和产品,少林寺出品牌。最简单的是授权使用少林名号,比如授权台湾某公司制作发行《少林传奇》系列动画片,对方支付给少林寺公司38万多元的无形资产使用费;比如与玩酷科技公司合作推广《少林传奇》的网络游戏。

拿方案来谈合作的人,有时一天几拨。有人先找少林实业公司总经理钱大梁过眼,有人直接来到方丈室,但无论经过哪种渠道,最后拍板定案的是释永信。

即使坐拥金字招牌,释永信也从来不放松“品牌营销”,曾专门聘请公关公司专门对少林寺品牌进行营销策划。很快,策划活动、制造议题、媒体跟进等手法,被少林寺活学活用。公布武术秘籍、为拍摄电视剧《少林僧兵》而进行“功夫之星”全球海选、举办“少林问禅”、和音乐家谭盾合作《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世界小姐游少林寺……都成为一时的新闻焦点。

其中“功夫之星”海选和拍电视剧,均由年成立的少林寺文化传播公司负责。年时,少林寺曾成立过一间少林寺影视公司,这间公司至今仍存在,少林寺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115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