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少林气功功法来源

发布时间:2021-7-9 11:30:57   点击数:
???

??我国的气功,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就其功法来源来说不外有五大派:佛家、道家、武术门派、医家、儒家。

???医家,在中国的四大医学经典著作中都有文字记载,养生导引,行气、吐纳等都是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不过那时还不叫气功,而叫导引或称道引。据说在唐尧时代,就已开始用气功导引来治疗湿痹等疾病了,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介绍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得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到了春秋战国及先秦时期,随着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医书里大量的记载了有关气功的理论和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也说:“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按跻即古代的按摩。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总结了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同疾病与死亡斗争的经验,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养生、养气的问题,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专气致柔”的观念。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提出了许多练功的准则,如“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等等便是。战国时的庄子在其《大宗师》一文中也提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所谓“坐忘”。他认为“坐忘”能达到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便是最高的精神境界,所以他在《刻意》篇中便总结了“吹煦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练功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我国气功的发展过程中,道家的贡献是不小的。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在这里宣布他很像老彭。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坦荡荡”。在这里孔子把吃粗粮,吃冷水,心地坦荡,曲着臂胳做枕头,说成极有乐趣,因此,他赞扬颜回是一个贤人,要向颜回学“坐忘”。在孔子以后的儒家中,对气功更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佛教,相传在东汉明帝时便传入了我国。可以这样说,我国自有了佛教,也就有了佛教的气功。佛教气功以其历史悠久,功法上乘,功理精深而著称于世。东晋时髙僧在《比丘大戒序》中说道:“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也;二者定也;三者慧也。”这里所说的戒是指戒律,定是指禅定,智慧是指般若,也就是指脱离妄想,归于清静,了悟人生真谛的智慧。肯定地说,佛教所追求的戒定慧,在我国气功修炼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发展中,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气功与武术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武术家认为,在防身、强身方面,武术与气功,其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过去习武之人,除了拳术器械之外,必须练习几种软硬气功。少林武术家说,功夫(气功)之与拳术器械,亦犹耳之与目,宜乎并用,而不可须臾离也。由此可见,气功在武术家眼里也是极为重要的。

幸运心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lyyj/116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