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旅游游记 >> 少林寺的麦子熟了,小和尚下山去收麦绝大
很多人都见过少林寺僧人秀功夫,不过你见过他们收麦子吗?
年6月14日上午,河南,少林寺塔林西米的少林寺禅耕农场上,僧众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收获余亩的麦子。
这是农场建成后,收获的第一茬麦子。据农场的“主事人”释延子法师介绍,去年5月开始,少林寺禅耕农场正式开建。当时,不少地块是荒地。机械翻土、打草、犁地……深耕五六遍,才种上了小麦。
寺院上下多僧人分“堂口”轮流耕作,才有了如今的丰收。就连方丈释永信也时常下地,指导种植。
“这里小环境好,麦子长得也比外面高。亩麦田,估计能产10万斤。”释延子说。
这些麦子既能满足寺僧及少林寺慈幼院师生全年的粮食供给,又能储存一部分,随时周济一些贫困家庭,如少林寺每月开展的“少林慈善行”活动,就会给多家贫困的家庭送去米面粮油等爱心物品。
装车完毕,有位僧人“秀功夫”被喝止
释延子是“70后”,年,20岁的他来少林寺习武。年出家,拜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为师。武艺高超的他,上过体院,还在普京面前展示过少林功夫,之后在深圳建过寺院。
他介绍,少林寺建农场这事儿,得从年说起。当年,释永信为了给少林药局种植中草药,在附近少林村租用了多亩土地,还在少林景区外租用了多亩土地。可天公不作美,山上缺水,雨水也不给力。种植中草药难成气候,土地就此搁置。
去年,释延子回少林寺探望方丈。释永信把他留下,利用之前租用的土地,开建少林寺禅耕农场。佛家要承担社会责任,能不能为食品安全出一份力?这是当时农场开建的初衷。
种田更深的用意则是恢复少林寺传统的修行方式。僧人种地,这在寺院不是新鲜事,而是“复古”。
释延子介绍,农禅并重,是少林寺的老传统。古代少林寺就开垦山林农田,以自耕自食为主,播种收获也如平民一样,依照政府法令规定要完粮纳税。全寺上下,无论长幼须一同劳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给自足。
他说,打坐是静态,农耕是动态,以农入禅,两者结合,成了“农禅”这一修行方式。直到近代,寺院土地“缩水”,这一农耕传统才不得已中断。“过去僧人们干活也是练功的一种方式。”释延诚法师补充说,过去的武僧要先从厨房打杂、干粗活做起。
这么好的有机食品,大多“内部专供”寺院和慈幼院。比如,麦子是不对外供应的,“余粮”也要储存备用。接下来要种的玉米产量大、寺院内需求量小,和不易保存的蔬菜水果,则可以作为对外“结缘”之用。
“结缘”也是佛家自古就常用的一种方式。农产品以出售方式,以和信众“结下善缘”。租土地有成本,再加上人力成本,这样农产品会不会身价倍增?
释延子说,少林寺前阵子就把富余的核桃、银杏等作为结缘之物,都是按照市面价格出售。
“少林寺禅耕农场的意义,不在于产多少东西,而在于恢复传统少林的农耕模式。把佛心耕种的传统理念,落实到人们生活中。”释延子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农场将作为科普农业知识的场所,接受来少林景区的小朋友们参观。
秉承着禅寺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理念,少林寺禅耕农场上既种植了小麦、油菜、向日葵等农作物,还种植了杏子、桃子、梨子、李子、核桃、西瓜、石榴等果木,以及各种蔬菜,为寺院四百余位僧众提供了粮食、瓜果、蔬菜等。
小和尚们在少林禅耕农场摘红杏。
编辑:潘兔子
来源:河南商报
听说点打赏小编哒都能赚大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