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少林武功 >> 转型家创始人彭芳泉少林行感悟
编辑:稻草
本文选自转型家创始人彭芳泉9月少林行后随想
导读
创业是对生命的一种朝圣,是向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特殊致敬。
绝大部分人对少林寺的印象应该是两个:功夫、佛法。在采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之前,我亦如此印象。但深究后却发现,少林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竟如出一辙。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而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与北洋政府内战,少林寺屡遭战火之灾。民国十七年,即公元年春天,亲孙文势力樊钟秀夺得巩县、偃师,以少林寺为司令部,围攻登封。3月15日,冯玉祥部下石友三纵火焚烧法堂,次日,又令军士焚烧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六祖堂、龙王殿、紧那罗殿、阎王殿、库房、禅堂,一大批珍贵文物及卷藏经化为灰烬。
但在历史上,少林寺经历的磨难远远不只有这么一次。
而如今的少林寺又站上了江湖“C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复兴之迅速,堪称奇观。方丈释永信可谓功不可没,尽管这个中间众多争议纷争。
左:俄罗斯总统普京,右: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用在《我心中的少林寺》封二上描述的。
这是一位引起争议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富有个性的人物,
他,不是哲学家,却比一般哲学家想得更多
他,不是社会活动家,却比社会活动家走得更远,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他就是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方丈释永信。
他既有对佛教的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有对师父精神的继承,更有对佛教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模式的探索。
站在创业者、转型的研究者去看少林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竟如出一辙。
本文我将结合创业、少林寺所感、对转型的研究来展开自己的一些看法,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非常期待与各位走在转型道路、创业路上的优秀践行者们一起来探讨,各抒己见,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为推动细分行业的转型升级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初识释永信方丈,坚守社会价值
走进方丈室,犹如步入了书中描述的、以前家教甚严的大户人家,但眼前的方丈却与想象中的方丈截然不同。没有白花花的胡子,也不似“顿悟施主”的高僧,纵然在同行的王利芬老师道行如此之深的访谈攻势下,他依然风轻云淡,面带微笑地不痛不痒回复。
不过当我们聊到少林寺已没有皇家寺院的风光,佛堂破败,僧众离散,香火几乎断绝,硬是靠他和他师傅一手一脚走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也争议不断时,他其中的一句话让我触动特别深。
不管外面如何看,如果少林寺自己本身都难以维持我如何去光大少林,如何推广佛法和中国文化,进而普渡众生。但我坚守自己的底线,赚回来的钱就用来光大少林和推广中国及佛教文化。
于社会如何去看他,他更明白天时地利人和是等不来,没有谁会白白送给你。拆迁被围攻方丈室,曾救过的人反目成仇,谣言绯闻满天飞,一般的电话都不敢接的艰难岁月。“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是他坚守的信念。
最后我们让他送一句话给奋斗中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说,对于商场如战场他没有深刻体会,但他能理解中国的企业家特别是实体企业家的不容易,坚守初心去做有社会价值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转型家四周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于心不安,从最开始出发到今天,转型家的成长得到了太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涉及的人实在太多,就不一一点名了,我一直铭记在心,在此由衷的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对转型家成长的支持和帮助,更感谢你们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创新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于心不安的也是怕辜负你们,好多次我都很冲动想把那些在转型+峰会舞台上分享过他们的践行经验或者研究成果的、幕后默默为了峰会的执行而付出的工作人员拉一个群。但又怕打扰并且无法维护好这个群,所以每年转型+峰会我都会坚持去做一个“感恩之夜”的目的也在于此。
我不知道其他的创业者,或者企业做得很大的企业家们是否也有我这样的想法?欠下的这份人情,当然也激励着自己不断的去坚持,去坚持寻找一条最好平衡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路去完成当初的那个梦,就好像这次释永信方丈所言,要去做有社会价值的事才可持续。
四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也走了很多弯路,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的真心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借鉴作用,特别是自己走过的那些坑。当然创业我认为其实很难找到一套具体的方法论,因为那些永远都是别人的故事,没有经历过是很难真正的体会。越往后面走,就越感触到王丽芬老师所说的:创业是对生命的一种朝圣,是向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特殊致敬。
首先关于股权。一定要有一个最大控股的股东,特别是有几个优秀的合伙人的时候,并且一开始要直接了当挑明了。一旦出现分歧,久得不出结论,就要由大股东来作出一个不管是对还是错的决策,大股东一定要是那种有决断力的人,更何况我认为创业路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很多创业公司现金流断了就是因为几个太优秀的合伙人为了每个动作都几乎完美,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讨论而没有快速让市场去验证而拖死了自己。任正非也曾对公司发展的基本逻辑提出过: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一个公司在自己的漫漫征途中,没有方向或者方向南辕北辙肯定是不行的,但时时要求方向绝对正确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为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然后是关于合伙人。很多投资人在众多场合上讲,早期项目投的就是赛道、创始人和团队。所以很多创业者,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会花很多时间整天想着要去找几个很“牛逼”的合伙人,否则连BP都不好意思拿出去。
在我看来,首先投资人说的团队,不完全是说明星创始合伙人,更应该是几个能听懂并理解创始人的战略愿景,“力”和“利”在一起的一伙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早期的项目通常其路径是不清楚的,所以找什么人也就变得没那么清楚。谁走谁留也很难去定义,而且千万千万不要随便去学华为、阿里、腾讯、宝洁等等大公司团队构建的一些东西。
如果你没有搞明白他这个团队文化或者规则因何而来,很容易把自己的团队搞垮,规则无法实施。早期的项目创始人必须要去梳理自己或者几个创始人的“三观”,这是寻找、选择团队成员的最好标准,或者毫不夸张的说是唯一标准。
这些三观一致的人从哪里来?我认为最好的首先是旧同事,然后是同学、家人,因为彼此了解沟通成本最低。而为什么又把同事放在最前面呢,因为商场如战场,一起作战过的人更容易心照不宣的理解对方的攻守习惯。所以,如果就创业来说同事应该是一辈子最好的人脉。
再其次是兼职创业。这个是很多高级职业经理人经常会去做的事情。到一定的职位可能是因为晋升,也或许自认为资源及经验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想去创业。但权衡来权衡去又不敢,所以就选择了兼职创业,最后绝大部分都成了商海中的牺牲品或者垫脚石。
根据自己创业的体会,我非常非常反对。创业就应全力以赴去创业,职业经理人就竭尽所能的去服务好你服务的公司。老板应该更多具备升维思维,而职业经理人我认为最大的能力应该是降维的能力。
关于超预期交付。在创业团队里一定要想办法去打造“超预期”交付的文化,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海底捞看上去不是很豪华,但它的服务超越了我们的期望值,所以我们觉得好。相反,他去了迪拜的帆船酒店,大家都说那是全球最好的酒店,但他无比失望,失望并不是因为酒店真的差,只是去之前的期望值实在太高。所以我们要做到降低期望,超预期交付!
转型家在所有的行为属性中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到,不管是对员工、对客户、哪怕是在交流活动的内容设计上。其实这种超预期交付的处事方法同样适合家庭生活。
关于转型、数字化转型的一些思考。
从认知开始。转型家认为,转型是为了可持续发展重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可持续能力:是抵御风险,保持优势,持续盈利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掠夺稀有资源的能力。
直接的体现:是业务转型。
实践的基石:是数字技术。
本质的原因:是思维的转型,新的商业环境中,需要利他思维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产品思维,你何时何地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客户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能为客户提供什么?哪怕是无法收费也都要先去提供给客户有价值的东西。
此行河南走访一家叫胖东来的企业,能在连沃尔玛筹备6年都无法顺利开张的河南新乡,办出了自己别样的超市,就是因为他们整个团队有极强的利他思维。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战略层面的概念,它并不是追求眼前效益的机灵战术。其本质,是通过数据技术和数学算法显性切入业务流,形成智能化闭环,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可度量、可追溯、可预测、可传承,从而重构了质量、效率、成本的核心竞争力。
而据转型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采用Gap分析论发现:头部企业在面向数字化转型时最难的是视野和对风险的判断!做出正确决策成为目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关键要素!支持产业或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建设及培养。
此行河南也有幸对话了巴奴毛肚火锅董事长杜中兵,在听他描述整个巴奴毛肚火锅的时候亦特别触动,其中他在临别时说的一句话,“在新的商业环境下,企业的掌舵人、高管团队要不断的走出去学习”,非常认可。
接下来转型家会大量的组织各种走进标杆企业和德国访学活动,我们会围绕着“利他”二字来做好产品。我们会尽最大可能去协调企业的老板出来进行对话,让同行者能更知其所以然地理解企业的转型动机。当然也希望所有参与走进标杆的同行者能就走进的企业提出的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
砥砺前行
转型家走到今天已经汇聚了10万+用户,但这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事情。如何去服务好这批用户?在我的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honghr.com/slwg/1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