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林寺_少林功夫_嵩山少林寺 >> 基本信息 >> 马景新重游少林寺
重游少林寺
文/马景新
重游少林寺是因为顺路。我向来是:上过的山不再上,去过的地方不再去。但同行的朋友却不以为然,说什么,过圣地而不入,佛祖会怪罪的。也罢,就依了他。年轻时,借在郑州参加一个农业展览馆的机会,曾取道登封,游过一次少林寺。那时,正青春,为一部《少林寺》影片而着迷。向往少林功夫的出神入化,羡慕“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的情景美妙。当时的登封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少林寺也是一片颓废景象。寺院墙体已然剥落,门庭楼阁亦失光鲜。唯有康熙御笔之宝“少林寺”三个大字赫然醒目,悬挂在寺门之上,显示着当年皇帝老儿对少林的宠幸。现实中的少林与镜头里经过光影美化后的场景差别太大,特别是那寺门,低矮狭小,远没影片中的高大威严(据说影片中是从别处采来的镜头),难以使人领略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豪迈大气,不免有点遗憾。那时的少林和尚,头脑里大概还没有发展经济的概念,不收门票,游客随便进出。尽管如此,但那时的百姓都在为吃饱饭而奋斗,很少有旅游的闲情,寺院里游人寥寥,显得冷落清净。走过寺院,步入少林弟子练功的大殿,看到少林武僧因站桩而塌陷的砖窝,惊叹不已!便凑上去,站那窝里,装模作样的比划两下。有人介绍说,这少林寺原来挺气派的,战乱中多次遭焚,就不像个样子了。果然,我们在寺院里还看到了坍塌的殿基和黑漆漆的枯朽树干。伫立在时光里,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山上有达摩洞,那块传说中达摩祖师面壁十年留下的影石,令人倍感惊奇。石壁上,隐约一面青灰色块,酷似人形。人的影子真的能印在墙上吗?我疑惑地问长者,答,这叫庙宇文化。天底下哪个寺院没有自己的传说?没有传说的寺院就没了神秘,又怎能吸引那些善男信女掏出香火钱呢?。你就当是真的吧。
嵩山脚下的塔林,是一座座以级别而高低不同的墓塔,肃然矗立。尽管塔体斑驳,荒草没塚,但想到塔下圆寂着一代高僧,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
几十年一晃而过,当年的坎坷山道已成了高速公路,少林寺的名气也今非昔比。当年的我来了,但我还能找回当年的感觉吗?
从郑州到登封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下得车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高大气派的白色牌坊,上书四个大字“嵩山少林”。门前一尊比“丈二”还要高大的和尚雕塑,双手合十,面色庄严巍然屹立。这显然是现代人的杰作。我想,再过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古迹的。便记起一句佛家语:来即去,去即来。无来何去,无去何来。
门前耸一青石,镂刻着一位国家前领导人的题词。看来古代皇帝和共和国元首都有一个题字的爱好。有面像憨厚的汉子过来,说我们的车不能进去,坐他的车可以享受全景通票优惠。我们都是不善于讨价还价的人,就信了他。
扔下我们的奔驰坐进了那汉子的小中巴。结果被拉回到少林寺外一处山丘上看一座寺院,说是一个什么公主曾在这里住过。我们没有兴趣,甚至连端坐在正殿上的那位公主的玉容也没看清,那汉子就又把我们拉回了原处。说,好了,你们自己进去看吧。我们说,就这了?那汉子说,就这。大家相视一笑,知道上当了。一打听,那人一会儿功夫就赚了我们多。这人胆大,佛门圣地竟然也不怕报应。沿路标指引,找到了少林寺真正的山门。本来就不起眼的山门在现代仿古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矮小。少林寺成了这偌大的现代园林建筑中的一角。原来门前摆摊的小街道不见了,扩建成了游园的场地。寺门还是那寺门,漆刷崭新。宝殿经阁依然庄重威严,鼓楼、钟楼照旧遒劲挺拔。游人如织,拜佛叩头者有之,不时有穿灰衣或黄袍的和尚在院里走过。有僧人在那儿舞刀弄枪,原来是招摇游人,贩卖所谓的少林兵器。依次又看了院中景点。在站桩的脚窝前,一指禅的树孔前,仍有不少青年人围在那里唏嘘、赞叹、惊奇。我站在背后,悄悄地欣赏着他们的神情,似乎看到了当年的我。出了寺门,摆脱了兜售佛珠的女人的纠缠,来到塔林。塔林不再是当年印象中的荒凉,修了大门,植了花草。遥想当年,曾在此纵马留影,少年情怀,何等的意气风发。往事如昨,但装态作势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转眼两鬓染霜,我还是我,但再也不是当年少林寻梦的青年了,不觉感慨。如此转一圈过来个个汗流浃背,望望嵩山苍茫,那达摩洞也就懒得去了。最后看到一新修的仿古偏殿,煞是气派,门头上写的是“少林欢喜地”。原来是娱乐的场所,不知是否允许和尚进入。有介绍:登封每晚演出《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票价至不等。旅游经济发展,使千年古刹光鲜夺目,这当然不算是坏事。但闹哄哄的环境,是否搅乱了出家人的清净。据说少林寺主持释永信是一个被媒体称为“太另类”的佛家弟子。是一个坐轿车,乘飞机,出入前呼后拥的大和尚。他主持工作10年,以现代经营理念打响了少林品牌。办了少林公司,开发了相关商品和旅游市场。少林寺复兴,并且以武会友走向世界,但他的作为却在佛教界以及社会上褒贬不一。官方称他是“创造了与时代同步的辉煌。”社会流传却说他是“教门的垃圾”。还有人说,释永信是个商人,从企业家的角度看他是成功的。少林寺在他老释的领导下变成了另类的知名企业,但中国少了一个安静的参禅圣地。但学习过MBA课程,取得了学位的全国人大代表,方丈释永信自有他的道理:“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现代僧人释永信虽然与时俱进,但也有他的难言之隐,据说他曾告诉记者,最不情愿接受采访。说吧,要说瞎话,不说,又不行,就想一个人静静的坐。但谁又知道他说这话是真是假?少林还是少林,已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中的少林。寺院里游人熙来攘往,很少有谁去